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
《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先生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对300余份房地产契证精品进行编研。书籍通过上、中、下三篇,采用论述、专题和编年相结合的编撰体例,以论述方式对房契所反映的成都历史城市面貌、文化风习、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以专题方式来展示特色房契、突出内容特点;以编年方式展示房契发展状况,展示房产发展脉络。同时《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还对对所有入选契证进行了全文校点,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及收藏价值。
适读人群 :近现代历史研究、爱好者,城市文化、契约文化等研究和爱好者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下称档案馆)保存了全市约450万卷房产权属登记档案,其中包含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的历史房地契约近50万份,这些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历史房地契约是研究清代以来成都社会经济、城市变迁及房产管理制度的第一手资料,是挖掘成都社会真实内涵、展示成都历史真实面目的资料宝库,是记录成都城市社会人文形态、民居风格和建筑风格历史面貌的实证。为做好历史房地契档案的研究和利用工作,厘清我市房地产契证发展脉络,探索房地产管理制度内生动力,同时让社会公众加深对房契文化、房契历史和现行房产管理工作的了解,2014年,市房管局决定对现存房地契档案进行全面地清理、选材和编研,编撰一本对房地产精品契证深度研究和展示的书籍。为打造精品,市房管局邀请到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和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从近50万份房地契中遴选出了300余份契证精品,以《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为书名,以普及性学术图书、大众化的学术著作为书籍定位,对契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解读,并对所有入选契证进行了全文校点,编撰工作历时一年有余。本书内容丰富、解读精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及收藏价值。
后记
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在传统与新生的砥砺融合中不断推进,历史的经验为房地产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与思考。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所属的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下称“档案馆”)保存了包含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的历史房地契约近五十万份,如此大量的、珍贵的、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历史房地契约能够集中地、完整地保管于此,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些契约是研究清代以来成都社会经济、城市变迁及房产管理制度的第一手资料,是挖掘成都社会真实内涵、展示成都历史真实面目的资料宝库,是记录成都城市社会人文形态、民居风格和建筑风格历史面貌的实证。将它们保管好、利用好、研究好,对厘清成都市房地产契证发展脉络、探索房地产管理制度内生动力、推动现代房地产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2009年,为推动历史房地契约研究工作迈出探索性的第一步,档案馆开始着手对部分历史房地契约进行重点清理和修复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十分有幸地邀请到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老师、国学研究专家祁和晖老师和他们的研究团队,我们共同从近十万份契约中遴选出了一百余份珍贵的、有代表性的契约,详细地进行研究和解读,并以“成都房地产契证品鉴”为题,由房管局内部刊印成书。由于该书除了对契证的展示以外,还有对契证的解释、分析与研究,内容方面颇具可读性,体例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装帧印制也很精美,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为了继续开拓房产档案研究、利用、展示的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房契文化,2012年,我们以“房契、人居、发展”为主题,计划筹建“成都房产契证陈列馆”。谭继和、祁和晖老师在展出方案的构思上,以《成都房地产契证品鉴》为基础,在选材上进行了增补和优选,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和充实,特别是增加了富有成都特色的宽窄巷子、贲园书库、郊区(市)县房地契等主题系列契证,对房地契证的解读进行了再次提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档案负责的工作原则,2012年,我们启动了“历史档案整理、修复及数字化”工作,开始对馆藏历史契证档案加以全面地清理、修复、保护和数字化扫描、著录。这项工作的启动,对我们“摸清历史家底、科学保管利用、创新现行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令人惊喜的是,随着清理、修复工作的推进,我们不断地发现年代久远珍贵、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契证,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历史房地契约的重要价值提供了大量的实证。2014年,为了更加深入地对房地契约进行研究和利用,我们决定重新组织开展对馆藏房契档案的编研工作,希望在原《成都房地产契证品鉴》的基础上充实内容、改进体例、优化提升,并正式出版发行,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加深阅读者对房契文化、房契历史和现行房产管理工作的了解。为了打造精品,我们再次拜访谭继和老师,希望由他牵头组建编研项目组具体承担房地契的选材和文字的编撰工作。谭继和老师本着对房地契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接受了邀请,令我们十分感动。我们档案馆也专门成立了房地契编研工作小组,由馆长任组长,相关同志任组员,具体负责房契整理选材、文稿写作和版式设计的统筹以及沟通联络工作。我们以《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为书名,以普及性学术图书、大众化的学术著作为书籍定位,从近五十万份房地契中遴选出了三百余份详加解读和展示,全书提纲也经过多次讨论,多次修改,撰写工作历时一年有余。最终,谭继和老师和他的编研项目组成员——张彦、刘平中、彭东焕、苏东来、曹鹏程、王怀成等老师对契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解读,形成了近八万字的研究文字,并对所有入选契证进行了全文校点。在设计、出版方面,四川省装帧协会常务主席邹小工老师和四川经典记忆文化传播公司的设计人员对全书的设计、排版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对书籍的出版发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真诚地向上述所有为《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一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和给予了大力支持的个人与单位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共同为成都房地契文化的深入研究添砖加瓦,为成都房地产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出力献策,为构建“和谐房产”、“和谐人居”,推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谭继和,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成都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委员。
绪言
上篇 契证文化研究 根与脉 ——成都房地契中的城市龙脉 说说城市龙脉 说说成都城市的龙脉 成都城市文化活态基因的传承 房地契中的成都城市形态密码 一、城池再生力:城池每经荒芜,又往往总会在原址上重建和拓展 二、农商合一性:民居建筑农、商、住三合一特点的出现 三、店坊合居式:联排店居和前店后院 四、草堂诗意居:“草苫房”与成都草堂文化 五、林盘小天井:小天井四合院与林盘人居 六、中西合璧韵:西方建筑技术与风韵融入成都城市 房地契中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 一、宽巷子的宽:原真中国生活的历史记忆 二、窄巷子的窄:中西合璧的城市新风貌 三、井巷子的井:如意心态的历史回忆 寻根书香成都:贲园书库的历史变迁 田园城市传统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复兴的城市化途径 风与俗 ——成都房地契中的民间文化 民间契约文化的变迁 家族财产与亲仁睦邻文化 成都契约中的孝道习俗 一、房地契中的孝道感恩至上文化 二、阴地买卖契约中的置穴行孝文化 三、房地契中的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伦理观念 成都契约中体现的祖先崇拜礼仪 清代成都契约中的“中人”习俗 成都房地契中的川西地方风俗特色 一、具有川西特色的语言称谓 二、女性参与家庭事务特点突出 三、“别籍异财”的四川特色 管与治 ——成都房地产契证渊源与变迁 房地产契证溯源 一、房地产契的起源 二、房地产契的订立程序 三、房地产契的订立原则 成都房地产契的历史发展 一、清代以来成都房地产契的历史发展 (一)清代成都房地产契 (二)民国时期成都房地产契 (三)新中国时期成都房地产契 二、清代以来成都房地产契式解析 (一)白契与红契 (二)官契与契格 (三)税契与契尾 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变迁 一、清代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变迁 二、民国时期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变迁 三、新中国时期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时期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时期 中篇 专题契证解析 专题之一成都房产**契 专题之二成都公馆系列契证 专题之三教会学校、医院与雷祖会等公共机构系列契证 专题之四四圣祠基督教堂系列契证 专题之五宽窄巷子系列契证 专题之六贲园书库系列契证 专题之七商业场系列契证 专题之八南暑袜街系列契证 专题之九马王庙街系列契证 专题之十成都郊区市县系列契证 下篇 契证分期品鉴 清代契证 民国时期契证 新中国契证 后记
根与脉成都房地契中的城市龙脉房地产契是买卖双方为交换、转移和买卖自有房地的物权和产权而订立的文书契约。这些契约里,一般都会有关于房屋四至、布局结构、功能形态、建筑材质以及周边环境的准确记载。它既是研究历代房地产管理制度的可靠资料,也是研究房契相关城市性质、环境、布局形态及其发展脉络、历史风貌的珍贵史料,是反映所属时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根脉的珍贵文化宝库。本书从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保存的从清代康熙时期起至民国时期以来的历代成都的房地契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契证加以解析,以便为热爱成都的读者提供成都城市发展的根与脉,也就是成都城市龙脉发展的清晰生动的历史图景。◎说说城市龙脉龙脉,原为古代风水学中堪舆家望山水气势所用的术语,这是古人就人居环境建设的大量经验教训而总结出的一套评价山水地形优劣的方法,虽被蒙上一层神秘外衣,但实质也有其科学价值的一面。在地脉上,推崇上风上水,避讳地气山势冲撞。在水脉上,推崇上善若水,利用自然之势,尊重自然,构建活水人居环境。在文脉上,尽量揭示历史的信息,传承历史的记忆,尊重特殊地域、特殊人群习俗品性的传统,这些都有其内在合理因素。所以,本书借用“龙脉”一词,说一说成都城市的生态、文态和业态的特色和个性。江山俊势与自然奇构,因人的主观世界的艺术想象而构成生态环境的“文化基因”,这是生态的龙脉;人文习俗与社会风习,因习久成自然而构成生活思维方式的“文化基因”,这是文态的龙脉;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因代代相因而构成业态的龙脉。将上述三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为特定区域的“龙脉”。它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地脉、水脉和文脉。地脉与水脉虽然是自然存在,但当人们用文化的眼光去观赏,并让人与自然发生了文化的联系,“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①,这“采”和“观”就成了人观察的文化脉络,就出现了江山水势的不同异质点和特征,这也就是文脉了。所以,归根到底,地脉和水脉也是文脉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生存之根,发展之魂。民族生存发展的行为、习性与思维,以文化为魂,以“集体无意识”为核心,获得历史的延续性和连续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种传承不息的“选择性结构模式”,这就是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是历时性的,它因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为历史传统。它又是空间性的,它将历史印痕、历史信息与历史记忆刻画于城市与乡村、街道与村落、环境与人群方方面面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性的联系,就成为文脉。所以,历史文脉实际包含地理的文脉、水文的文脉和人文的文脉,我们可以用“龙脉”或更广义的“文脉”来概括它。◎说说成都城市的龙脉对于成都城市来说,要弄清成都城市文明的生长史及其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不能不研究成都的地脉、水脉和文脉。归纳起来说,也就是研究成都的龙脉。从更广义的角度说,研究城市龙脉也就是研究城市文化生长的根和发展的脉。成都城市具有四千五百年以上,以宝墩文化作为成都城市文明起源标志的城市文明发展史;有三千年以上,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作为城市地址三千年不迁的文化地标的城市地理发展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城名不变,两千三百年以上以少城城建规制为标志的成都城市规划发展史。以上合起来,就是成都城市文明的根和脉发展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成都城市龙脉发展的历史。从金沙到少城,这是成都城市文明生长的根。从最初的古城聚落到仙乡人居的城市形态,直到今天宜人宜居宜创业的成都城市,这是成都城市文明发展的脉。根和脉结合起来,就是成都城市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脉络。更具体地说,这个基本发展脉络是指成都城市街道和环境布局的变迁演变的历史。概括起来说,分为三方面:一是从古城聚落以偏东北三十度为轴线的定向,到古代成都城市的龟城走向。二是从秦汉成都城垣的二江珥市,到唐宋以后成都城的二江环抱的布局。三是从秦汉少城与大城相并列的格局,到明清以后少城、大城与皇城“三城相套”的格局。简要地说,“龟城走向、二江抱城、三城相套”,就是历史成都的城市布局的个性和特征,也就是成都城市的龙脉。成都历代房契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城市龙脉演变发展的信息。成都老房契对房屋的坐落、走向、结构、环境均有详细的描述,蕴含大量清代、民国成都城市居住生活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名城成都人文居住环境、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商业形态珍贵而重要的历史资源。如从清康熙、乾隆时期房契有关房屋砖石瓦木结构、前门后院、平房四合院等形态结构的记载,不难发现处于古典重建时期成都城市浓郁的城、乡一体,农耕色彩十足的风貌特征;从清嘉庆、道光之际房契中不难发现关于前店后院的街坊结构形态,三合头、四合院楼台廊庑结构日渐增多,前院临街开铺经商,后院种植蔬菜瓜果、设置库房、晒场、水井以利于歇息居住的布局形态。由此可知历经当时百年的恢复发展,成都城市已经成为生机焕发,不仅人口数量猛增、商业贸易频繁,而且社会财富与日俱增的古典工商城市。城市街坊林立、巷道勾连,小天井、四合院成为特色,城市居民过着亦商亦农、自给自足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成都城市文化活态基因的传承成都房契所反映的有关成都城市房地买卖情形、房屋结构形态与功能价值方面的资料,对认识成都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历史人文特点,研究不同时代成都房地产的价值、功能与地位,以及成都城市房地契自身发展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成都城市文化历代传承的活态基因:一是能反映成都城市社会性质如何从农耕古典传统结构模式向现代化结构模式的转型,如何从自然经济作为生存基础、商品经济作为发展活力的古典城市,向现代商业大都市转型的过程与特点。二是集中反映成都城市房屋建筑与街道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即从清代前期草盖泥筑、简陋狭小的民居茅屋,发展到清代中后期的乡村林盘环境与市区联排店居、前店后院的宜商宜居环境,再发展到民国中心商业街、实业街的出现,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引起的城市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巨变的历史过程与规律。特别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杜卖土木相连房屋铺面地基文契”、“杜卖房屋地基店铺园地文约”等契约,投射出城市亦城亦乡、宜商宜居、生态田园的历史根脉与城乡天然联系的肌理特质。三是这些房屋地契提供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城市,演变到近代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城市的实证。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繁荣和生产要素、社会财富的数量剧增与快速流动,城市地产不断增值,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成都历史上就是一座“货贿山积、市张列肆”的工商名都,很早就有商业、作坊、民居等功能分区。清代中晚期后,城内陆续形成手工业专业街道,如打金街、锣锅巷、白丝街、银丝街,或牛市口、骡马市等商肆。特别是清代民国之际成都城内的会府街、马王庙街、南暑袜街、华西坝等处有关空地买卖的交易记录,表明土地开发价值突显,有超过房屋价值的趋势,城市级差地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商业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梳理上述有关历代成都房屋结构、形态、功能与特色的记载,展示历史成都的优良人居、城乡合一的历史面貌与环境的变迁,可以凸显成都城市的生态与文态肌理,激活成都城市文化的活态基因,这对于挖掘利用其资源价值,推进成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转型,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价值与作用。根与脉成都房地契中的城市龙脉房地产契是买卖双方为交换、转移和买卖自有房地的物权和产权而订立的文书契约。这些契约里,一般都会有关于房屋四至、布局结构、功能形态、建筑材质以及周边环境的准确记载。它既是研究历代房地产管理制度的可靠资料,也是研究房契相关城市性质、环境、布局形态及其发展脉络、历史风貌的珍贵史料,是反映所属时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根脉的珍贵文化宝库。本书从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保存的从清代康熙时期起至民国时期以来的历代成都的房地契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契证加以解析,以便为热爱成都的读者提供成都城市发展的根与脉,也就是成都城市龙脉发展的清晰生动的历史图景。◎说说城市龙脉龙脉,原为古代风水学中堪舆家望山水气势所用的术语,这是古人就人居环境建设的大量经验教训而总结出的一套评价山水地形优劣的方法,虽被蒙上一层神秘外衣,但实质也有其科学价值的一面。在地脉上,推崇上风上水,避讳地气山势冲撞。在水脉上,推崇上善若水,利用自然之势,尊重自然,构建活水人居环境。在文脉上,尽量揭示历史的信息,传承历史的记忆,尊重特殊地域、特殊人群习俗品性的传统,这些都有其内在合理因素。所以,本书借用“龙脉”一词,说一说成都城市的生态、文态和业态的特色和个性。江山俊势与自然奇构,因人的主观世界的艺术想象而构成生态环境的“文化基因”,这是生态的龙脉;人文习俗与社会风习,因习久成自然而构成生活思维方式的“文化基因”,这是文态的龙脉;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因代代相因而构成业态的龙脉。将上述三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为特定区域的“龙脉”。它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地脉、水脉和文脉。地脉与水脉虽然是自然存在,但当人们用文化的眼光去观赏,并让人与自然发生了文化的联系,“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①,这“采”和“观”就成了人观察的文化脉络,就出现了江山水势的不同异质点和特征,这也就是文脉了。所以,归根到底,地脉和水脉也是文脉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生存之根,发展之魂。民族生存发展的行为、习性与思维,以文化为魂,以“集体无意识”为核心,获得历史的延续性和连续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种传承不息的“选择性结构模式”,这就是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是历时性的,它因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为历史传统。它又是空间性的,它将历史印痕、历史信息与历史记忆刻画于城市与乡村、街道与村落、环境与人群方方面面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性的联系,就成为文脉。所以,历史文脉实际包含地理的文脉、水文的文脉和人文的文脉,我们可以用“龙脉”或更广义的“文脉”来概括它。◎说说成都城市的龙脉对于成都城市来说,要弄清成都城市文明的生长史及其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不能不研究成都的地脉、水脉和文脉。归纳起来说,也就是研究成都的龙脉。从更广义的角度说,研究城市龙脉也就是研究城市文化生长的根和发展的脉。成都城市具有四千五百年以上,以宝墩文化作为成都城市文明起源标志的城市文明发展史;有三千年以上,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作为城市地址三千年不迁的文化地标的城市地理发展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城名不变,两千三百年以上以少城城建规制为标志的成都城市规划发展史。以上合起来,就是成都城市文明的根和脉发展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成都城市龙脉发展的历史。从金沙到少城,这是成都城市文明生长的根。从最初的古城聚落到仙乡人居的城市形态,直到今天宜人宜居宜创业的成都城市,这是成都城市文明发展的脉。根和脉结合起来,就是成都城市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脉络。更具体地说,这个基本发展脉络是指成都城市街道和环境布局的变迁演变的历史。概括起来说,分为三方面:一是从古城聚落以偏东北三十度为轴线的定向,到古代成都城市的龟城走向。二是从秦汉成都城垣的二江珥市,到唐宋以后成都城的二江环抱的布局。三是从秦汉少城与大城相并列的格局,到明清以后少城、大城与皇城“三城相套”的格局。简要地说,“龟城走向、二江抱城、三城相套”,就是历史成都的城市布局的个性和特征,也就是成都城市的龙脉。成都历代房契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城市龙脉演变发展的信息。成都老房契对房屋的坐落、走向、结构、环境均有详细的描述,蕴含大量清代、民国成都城市居住生活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名城成都人文居住环境、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商业形态珍贵而重要的历史资源。如从清康熙、乾隆时期房契有关房屋砖石瓦木结构、前门后院、平房四合院等形态结构的记载,不难发现处于古典重建时期成都城市浓郁的城、乡一体,农耕色彩十足的风貌特征;从清嘉庆、道光之际房契中不难发现关于前店后院的街坊结构形态,三合头、四合院楼台廊庑结构日渐增多,前院临街开铺经商,后院种植蔬菜瓜果、设置库房、晒场、水井以利于歇息居住的布局形态。由此可知历经当时百年的恢复发展,成都城市已经成为生机焕发,不仅人口数量猛增、商业贸易频繁,而且社会财富与日俱增的古典工商城市。城市街坊林立、巷道勾连,小天井、四合院成为特色,城市居民过着亦商亦农、自给自足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成都城市文化活态基因的传承成都房契所反映的有关成都城市房地买卖情形、房屋结构形态与功能价值方面的资料,对认识成都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历史人文特点,研究不同时代成都房地产的价值、功能与地位,以及成都城市房地契自身发展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成都城市文化历代传承的活态基因:一是能反映成都城市社会性质如何从农耕古典传统结构模式向现代化结构模式的转型,如何从自然经济作为生存基础、商品经济作为发展活力的古典城市,向现代商业大都市转型的过程与特点。二是集中反映成都城市房屋建筑与街道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即从清代前期草盖泥筑、简陋狭小的民居茅屋,发展到清代中后期的乡村林盘环境与市区联排店居、前店后院的宜商宜居环境,再发展到民国中心商业街、实业街的出现,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引起的城市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巨变的历史过程与规律。特别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杜卖土木相连房屋铺面地基文契”、“杜卖房屋地基店铺园地文约”等契约,投射出城市亦城亦乡、宜商宜居、生态田园的历史根脉与城乡天然联系的肌理特质。三是这些房屋地契提供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城市,演变到近代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城市的实证。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繁荣和生产要素、社会财富的数量剧增与快速流动,城市地产不断增值,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成都历史上就是一座“货贿山积、市张列肆”的工商名都,很早就有商业、作坊、民居等功能分区。清代中晚期后,城内陆续形成手工业专业街道,如打金街、锣锅巷、白丝街、银丝街,或牛市口、骡马市等商肆。特别是清代民国之际成都城内的会府街、马王庙街、南暑袜街、华西坝等处有关空地买卖的交易记录,表明土地开发价值突显,有超过房屋价值的趋势,城市级差地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商业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梳理上述有关历代成都房屋结构、形态、功能与特色的记载,展示历史成都的优良人居、城乡合一的历史面貌与环境的变迁,可以凸显成都城市的生态与文态肌理,激活成都城市文化的活态基因,这对于挖掘利用其资源价值,推进成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转型,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