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祥医案》精选了老中医吴兆祥(1895-1987)的医案,涉及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皮肤疾病,限、耳鼻喉及口腔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医案后为吴兆祥和作者吴中云撰写的按语。书后附部分疾病分型证治法和吴兆祥为纪念施今墨先生所撰之“我对先师的回忆”等内容。
吴兆祥曾得到“北平四大名医”之施今墨、汪逢春的亲传,行医近50载,其辨证思路和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可供中医临床人员学习参考。
他,师出名门,文藻可观,潜心医道,安享高寿。《吴兆祥医案》精选其验案,并附以分类证治法,愿有心者受益。
每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我便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在这美好季节里告别人世的父亲——一位走过约50年杏林春秋的老中医。在近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中,他为拯救病人而忘我地工作,不尚空谈,脚踏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医大夫的品格风范。
师从名医施今墨、汪逢春
我的父亲吴兆祥,字子祯,1895年出生于河北沧州。我的爷爷曾开过一家小药铺,父亲从小在家中接受着中医药氛围的熏染。然而,直到父亲37岁的时候,有幸投师于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才真正开始走上学医的道路。父亲30多岁时患了严重的头痛病,加上被医生误治,病情逐渐加重,幸而求治于施今墨先生,治好了父亲的病。父亲对施先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为钦佩,便有意拜施先生为师。恰值施先生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招生,父亲就报考了这所学校,从此走上了学医之路。
施今墨先生是中西医汇通的积极倡导者。在华北国医学院的4年学习期间,父亲不仅学习了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各科内容,还学习了西医的病理、解剖等知识。在教学中,施今墨先生特别注重医理与实践相结合。学院附设诊所,施先生亲自应诊,并现场为学生讲解。当年侍诊于施师之侧,亲耳聆听施师教诲的情景,给父亲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40多年后,1981年施今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父亲曾满怀深情地作诗一首,缅怀自己的恩师:
祖国医学感云天,先师阐教几十年。
中西汇通早倡导,救死扶伤犹华扁。
百周今朝齐相聚,讴歌丰碑在人间。
神州桃李千秋颂,天长地久万古传。
华北国医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河北籍的学生较多。当年父亲进入华北国医学院时,已过而立之年,同学们都叫他老大哥。父亲正直的品行、倜傥的风度和丰厚的学识,受到同学们的敬重。第二期学员毕业前夕,父亲的同学杨观浩撰写了一篇评介父亲的短文。文中写道:“吴君兆祥,冀之沧州人。先世以耕读积庆,学术文章,渊源可叙。君尝攻经史,文藻颇有可观,卓荦倜傥,凛然有豪气。其心其志,唯期拯救平民,于是锐心医道,而于小儿科尤为登堂入室。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君斯有之。君年长于全班,而品学又为吾侪冠,故同学辈咸以哥哥称之。”
1936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经当时的卫生行政当局考试,取得了行医资格。此后,父亲曾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行医。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造诣,父亲进入了汪逢春先生创办的医学讲习所,随汪逢春先生临诊数年。汪逢春先生与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并称“北京四大名医”。我的父亲能够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中的两位,可以说是很幸运的。此外,父亲还参加了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的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对另一位沪上名医丁甘仁先生,父亲也很崇敬,经常阅读丁甘仁先生的医著。因此,父亲的医术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吴兆祥(1895-1987),字子祯,河北沧州人,曾得到“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汪逢春的亲传,行医近50载,于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退休,对内科、妇科、儿科尤为擅长。
吴中云,老中医吴兆祥之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中医文化研究,著有《中医文化谈》《中医心理养生谈》《传奇傅青主》《感悟人生:硬笔书法古诗文集锦》等,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兼贫血——心脾不足,大便出血过多案
十二指肠溃疡兼反酸——心脾不足,风湿性心脏病术后案
十二指肠溃疡兼反酸——心脾阳虚案
十二指肠溃疡兼胃痛——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余年案
十二指肠溃疡——大便带血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兼胃下垂——心脾不足,消化失职案
胃窦炎兼十二指肠溃疡——心脾不足,胃酸多案
慢性胆囊炎兼十二指肠溃疡——肝胆蕴热案
胃溃疡——胃酸多,脾失运化案
慢性胃炎——肝郁脾困,脾胃衰弱,下焦湿浊案
慢性胃炎——脾肾两亏案
慢性胃炎——肝郁脾困,下焦湿浊,气血不足案
慢性胃炎——嗜食冷食伤及胃肠案
呃逆——肾不纳气,气逆上冲案
胃脘嘈杂——肝郁脾困,胃脘嘈杂,半身麻木案
胃胀——肝郁气滞,胃脘胀闷且痛,饮水不化案
消化不良——感受风寒,消化失职案
消化不良——寒湿互阻案
消化不良——湿阻中焦案
消化不良——肝郁气滞案
消化不良——肝胃失和案
消化不良——胃受湿滞案
急性胃炎——冷食积滞,寒湿互阻案
肝大——肝郁脾困,血不养肝
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案
肝硬化合并腹水——湿热甚重案
慢性胆囊炎——脾肾阳虚,肝胃失调案
……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六章 传染性疾病
第七章 皮肤疾病
第八章 眼耳鼻喉及口腔疾病
第九章 妇科疾病
第十章 儿科疾病
第十一章 其他疾病
附录
后记
《吴兆祥医案》:
【病例】
刘某,女,16岁,中学生。1981年6月18日,初诊。
近2年来,患者每当换季或气温下降时哮喘发作,呼吸困难,吐白色痰块,平时易出汗,恶风,小便频,色黄,饮食、睡眠尚可。月经错后,色较暗。舌苔糙薄略涩,脉细弦数,两尺甚弱。
此属肺肾阴阳两虚之证。
熟地黄10g,玉竹12g,远志6g,橘红6g,山药15g,川贝母3g,云苓12g,海浮石6g,地骨皮7g,桂枝3g,枸杞子12g,佩兰7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五味子6g,生杜仲12g。5剂,每日2次,早、晚各服1煎。
1981年6月28日,二诊。
患者喘息若干年,冬天易发,冬病夏治,继续调养,再以前方加减。
熟地黄10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桂枝4g,云苓12g,山药15g,玉竹12g,五味子7g,枸杞子12g,地骨皮7g,川贝母3g,远志6g,生杜仲12g,佩兰7g,橘红6g,海浮石7g。5剂,水煎,每晚服1次。
1981年7月9日,三诊。
服上药14剂,诸症未见明显好转。今诊左脉沉细,右脉细弦略滑。再以原法加强。
生黄芪10g,生杜仲12g,陈皮6g,茯苓12g,桂枝3g,远志6g,佩兰7g,炙甘草6g,熟地黄12g,五味子7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川贝母7g,山药15g,地骨皮8g,牛膝8g。5剂。1981年8月31日,四诊。患者服药后2个月未发喘息,但微感不适,胃纳好转,月经仍错后。舌苔白,脉细弦、两尺沉细。再以前法加减。
苏梗5g,海浮石8g,远志6g,桂枝6g,杏仁6g,法半夏7g,五味子5g,云苓12g,旋覆花3g,陈皮6g,杜仲10g,苦桔梗6g,熟地黄8g,山药12g,当归8g,象贝母6g。1981年9月29日,五诊。
患者服药后诸症减轻,唯近来胃不思纳,舌苔白,脉细弦略数。再以前法加减。
佩兰6g,南沙参6g,北沙参6g,焦谷芽8g,焦麦芽8g,清半夏4g,苦桔梗5g,竹茹6g,紫菀10g,远志6g,佛手6g,枸杞子8g,山药10g,茯苓10g,陈皮6g,五味子4g,生甘草5g,厚朴4g。3剂。
1981年10月27日,六诊。
患者外受风邪感冒,不发热,晚间喘息发作,出汗,胸憋闷,喘甚则痛,无痰,口干不思饮,二便饮食尚可,舌苔淡黄,脉右寸稍浮而数、左脉沉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