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 价:39 元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 作者:彭成,余成浩 编
- 出版时间:2016/12/1
- ISBN:9787513238960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89
- 页码:26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实验方剂学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简史,研究思路与方法,组方原理与配伍,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方剂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评价研究方法。各论按治法功用收录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祛风湿剂、利湿剂、温里剂、行气剂、消食剂、活血化瘀剂、止血剂、祛痰剂、平肝息风剂、安神剂、开窍剂、补益剂、收涩剂、治疡剂18类方剂,分章节全面介绍经方、验方、上市中成药大品种的实验研究。各论每章有概述,每节重点介绍代表方剂的处方组成、历史沿革、功能主治、药学研究(主要包括方剂的物质基础、提取工艺研究、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方剂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安全性评价、体内过程等方面)、临床应用(主要包括方剂的临床常用、临床新用、不良反应等方面)、使用注意等方面。最后还附有“动物实验方剂学研究中剂量的转换”和“方名索引”,以便读者查阅和换算。《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力求传承中医特色的同时,立足于为社会培养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类高级专门人才。其特色有以下几点:①注重科学性。符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按照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教材总体设计与体例要求体现了科学性;写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表述力求客观、公正、平和,以免引起歧义和争议。②坚持创新性。我们更新观念,把握中西医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传承创新相结合的特点,纳入目前新实验研究成果,体现知识的更新和进展。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体现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③体现系统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相统一,以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中药化学、药物制剂学、数学以及中医临床治疗学为依托,以药理学方法、化学分析、计算机和文献信息为重要研究手段,以阐明中医方剂的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应用等为目标;教材不仅适用于中医、中药、药学类专业的学生,还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翻译、康复、体育教育等专业的学生。④保持可读性。《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全书通俗易懂。⑤突出实用性。《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实到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制新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临床应用方剂的能力。除了本科、专科和研究生以外,还适合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管理、商贸等人员应用,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⑥具有代表性。考虑到编写教材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我们在照顾到全面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些有深入研究基础的代表方剂,同时精编简述相关内容。
《实验方剂学》是首次编写的供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的创新教材。
实验方剂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实验科学的技术方法,研究方剂的组方理论、配伍原则、物质基础、功效作用、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课程之后进行。
方剂学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时期2000多年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尤其是方剂学与实验科学技术的深入结合,方剂学逐渐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和实验方剂学。实验方剂学是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核心课程,是沟通中西医和衔接基础、临床、产业的桥梁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前期《实验方剂学》编写内容的基础之上,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组建了《实验方剂学》特色创新教材编写团队,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写出版该创新教材。
本教材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实验方剂学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简史,研究思路与方法,组方原理与配伍,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方剂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评价研究方法。各论按治法功用收录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祛风湿剂、利湿剂、温里剂、行气剂、消食剂、活血化瘀剂、止血剂、祛痰剂、平肝息风剂、安神剂、开窍剂、补益剂、收涩剂、治疡剂18类方剂,分章节全面介绍经方、验方、上市中成药大品种的实验研究。各论每章有概述,每节重点介绍代表方剂的处方组成、历史沿革、功能主治、药学研究(主要包括方剂的物质基础、提取工艺研究、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方剂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安全性评价、体内过程等方面)、临床应用(主要包括方剂的临床常用、临床新用、不良反应等方面)、使用注意等方面。最后还附有“动物实验方剂学研究中剂量的转换”和“方名索引”,以便读者查阅和换算。本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力求传承中医特色的同时,立足于为社会培养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类高级专门人才。其特色有以下几点:①注重科学性。符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按照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教材总体设计与体例要求体现了科学性;写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表述力求客观、公正、平和,以免引起歧义和争议。②坚持创新性。我们更新观念,把握中西医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传承创新相结合的特点,纳入目前最新实验研究成果,体现知识的更新和进展。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体现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③体现系统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相统一,以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中药化学、药物制剂学、数学以及中医临床治疗学为依托,以药理学方法、化学分析、计算机和文献信息为重要研究手段,以阐明中医方剂的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应用等为目标;教材不仅适用于中医、中药、药学类专业的学生,还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翻译、康复、体育教育等专业的学生。④保持可读性。本教材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全书通俗易懂。⑤突出实用性。本教材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实到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制新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临床应用方剂的能力。除了本科、专科和研究生以外,还适合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管理、商贸等人员应用,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⑥具有代表性。考虑到编写教材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我们在照顾到全面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些有深入研究基础的代表方剂,同时精编简述相关内容。
本教材的撰写参考了与《实验方剂学》相关的教材和专著,引用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各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本教材总论中第一章绪论由彭成编写,第二章实验方剂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由范颖、余成浩编写,第三章方剂的组方原理与配伍研究由吴建红、全世建编写,第四章方剂的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由余葱葱、高琳编写,第五章方剂的有效性研究由全世建、高彦宇编写,第六章方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由高彦宇、余成浩编写,第七章方剂的临床评价研究由杨洁红、郭炜编写;各论中解表剂由高琳编写,清热剂、泻下剂由周永学编写,和解剂由刘喜平编写,祛风湿剂由于海编写,利湿剂由陈少丽编写,温里剂由张宏、余成浩编写,行气剂由陈少丽编写,消食剂由于海编写,活血化瘀剂由张仲林、余成浩编写,止血剂由于海编写,祛痰剂由李晋奇编写.平肝息风剂由于海编写,安神剂、开窍剂由李晋奇编写,补益剂由王岚、余成浩编写,收涩剂、治疡剂由谢晓芳编写。
限于我们的学识和学术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方剂学概述
第二节 实验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实验方剂学的研究
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 方剂的组方原理与配伍研究
第一节 组方原理研究
第二节 配伍规律研究
第四章 方剂的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方剂的物质基础研究
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方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思路与方法
第五章 方剂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动物模型研究
第二节 方剂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第三节 方剂体内过程研究
第六章 方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础毒性试验研究
第二节 特殊毒性试验研究
第三节 毒作用机制研究
第七章 方剂的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节 方剂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第二节 方剂的临床安全性评价
下篇 各论
第八章 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
银翘散
第九章 清热剂
白虎汤
黄连解毒汤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第十章 泻下剂
大承气汤
第十一章 和解剂
小柴胡汤
四逆散
逍遥散
第十二章 祛风湿剂
小活络丸(活络丹)
第十三章 利湿剂
藿香正气散
八正散
第十四章 温里剂
四逆汤
参附汤
第十五章 行气剂
越鞠丸
第十六章 消食剂
保和丸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剂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桂枝茯苓丸
复方丹参滴丸
第十八章 止血剂
十灰散
第十九章 祛痰剂
温胆汤
第二十章 平肝息风剂
天麻钩藤饮
第二十一章 安神剂
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丹
第二十二章 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
第二十三章 补益剂
四君子汤
玉屏风散
四物汤
六昧地黄丸
肾气丸
第二十四章 收涩剂
四神丸
金锁固精丸
第二十五章 治疡剂
阳和汤
附录
I 动物实验方剂学研究中剂量的转换
II 常用符号及缩写
III 方名索引
IV 主要参考文献
《实验方剂学(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第七章 方剂的临床评价研究
目前,方剂的临床研究尚缺少突破性的成果,且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临床报道研究方法不规范、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统一、未体现中医药特点、方剂的临床研究质量不高等。
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普及和迅猛发展,系统综述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重视,其在临床研究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循证医学的证据体系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linicaltrial,RCT)的系统综述属于最高级别的证据,是指导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从目前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系统综述结论来看,无论是现代医学领域,还是中医药领域,最常见的Meta分析结论大部分都是被评价的治疗措施较对照措施安全有效,但鉴于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偏低,仍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和双盲的RCT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因此,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医复方的临床优势和特点出发,应用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信息技术在内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充分反映中医复方的临床疗效优势。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系统、科学地开展中医复方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一节 方剂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为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中医众多的药物、治疗方法、方剂的产生及疗效的证实,都来源于人体和反复应用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总结。在人体临床实践中产生理论,反过来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直接观察、经验总结对科学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试验。依此进行归纳、演绎、推理产生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甚至发生一些错误。传统中医药学研究表明,影响方剂临床疗效的因素尚包括:中药材质量对方剂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方剂给药途径与剂型的合理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剂间配伍应用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方剂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而如何从直接观察、经验积累发展为严格的科学试验,是对传统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的突破,是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形成的关键。
一、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
中药新药开发以方剂为源头,方剂疗效成为中药新药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虽然方剂的疗效已为几千年临床所证实,有大量的人体试验为依据,但尚需大量临床研究数据。
传统方剂或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科学验证方剂的临床疗效是其关键环节,临床有效、适应证明确的方剂才有可能成功开发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药新药。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在临床环境中对待开发方剂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规范、客观的评价,作为后续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导向。
方剂的临床研究也是评价方剂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二、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①以经验为主对方剂的疗效评价研究。②完全借鉴西药的疗效评价指标。注重各种率(有效率、好转率、痊愈率)的变化。③疗效评价研究的方法欠缺。现阶段的方剂疗效评价大多不够重视临床科研方法学,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组较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少,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统计方法比较落后。
三、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的建立
方剂临床有效性评价应立足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治疗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建立关于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科学假说,在合理应用西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同时,能反映中医药方剂“整体调节”优势的多维结局指标评价体系。所以把握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和优势是建立方剂有效性科学假说的前提。现代临床研究科学方法学是检验方剂有效性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在建立科学临床疗效体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病证结合,以增加适应证的确定性,如以某方治疗血虚证,可能会无所适从,如果对其方证做出限制,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心血虚证,则方便于临床病例选择,客观评价疗效;②选用验证力度强的临床试验方案,遵循随机、盲法、对照等临床试验设计三原则,并符合伦理要求;③评价指标应客观可靠,既有整体指标又有局部指标,选择恰当的事件或终点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方剂的疗效,切忌盲目求新求奇;④采用与传统相似或相同的给药途径与剂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