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丁青县幅(H46C001004):比例尺1:250000
定 价:480 元
丛书名: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 作者:胡敬仁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4/8/1
- ISBN:9787562534501
- 出 版 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562
- 页码:34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丁青县幅(H46C001004):比例尺1:250000》属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工作区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腹地,横跨羌塘一三江、班公错一怒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等构造单元。调查成果主要包括建立并完善测区地层系统,新发现一批重要化石点,大大提高了区内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研究了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及其演化过程;调查测区岩浆活动规律,并探讨了不同构造岩浆带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成生联系;通过对测区盆地、夷平面和断裂构造带的研究,反映构造隆升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丁青县幅(H46C001004):比例尺1:250000》成果突出,调查资料翔实,可供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及相关生产人员参考使用。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面积达260万kmz,是我国藏民族聚居地区,平均海拔4500m以上,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的高原,记录着地球演化新历史,是研究岩石圈形成演化过程和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是“打开地球动力学大门的金钥匙”。
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后备基地。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也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和一些重要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繁生和发展。开展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与研究,对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保障我国资源战略储备、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9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按照温家宝总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要围绕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的指示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攻坚战,历时6年多,投入3亿多元,调集25个来自全国省(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研究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组成的精干区域地质调查队伍。每年近千名地质工作者,奋战在世界屋脊,徒步遍及雪域高原,完成了全部空白区158万krri2共112个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在中国地质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丰碑。
西藏1:25万H46C001004(丁青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由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担,工作区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腹地。该区横跨羌塘一三江、班公错一怒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等构造单元,出露有比较多的基性、超基性岩。要求按照《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和《青藏高原艰险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要求(暂行)》及其他相关的规范、指南,参照造山带填图的新方法,应用遥感等新技术手段,以区域构造调查与研究为先导,合理划分测区的构造单元,对测区不同地质单元、复合造山带不同的构造一地层单位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进行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对沉积建造、变质变形、岩浆作用的综合分析,构造样式及构造系列配置,复合造山带性质研究、各造山带物质组成等调查,建立测区构造模式,反演区域地质演化史,本着图幅带专题的原则,进行蛇绿岩带的构造组成、演化及岩浆作用等重大地质问题专题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区域地质找矿提供新的基础地质资料;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编制相关图件和矿产图。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一、交通、位置
二、自然地理
第二节 工作条件及任务要求
一、工作条件
二、任务要求
第三节 研究程度概况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二、调查研究程度及主要成果
第四节 完成任务情况及人员分工
一、完成任务情况
二、项目人员分工
第二章 地层及沉积岩
第一节 羌北一昌都地层区
一、石炭系
二、侏罗系
三、古近系
第二节 澜沧江地层区
一、石炭系
二、三叠系
三、古近系
第三节 羌南一保山地层区
一、新元古界(南华系)
二、前石炭系
三、三叠系
四、侏罗系
第四节 班公错一怒江地层区
一、三叠系
二、侏罗系
三、古近系
第五节 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
一、前石炭系
二、石炭系一二叠系
三、三叠系
四、侏罗系
五、白垩系
第六节 第四系
一、第四纪地层
二、第四纪冰川
第七节 沉积盆地分析
一、沉积盆地分析综述
二、沉积盆地类型及特点
三、沉积盆地演化及模式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
一、地质概况
二、石炭纪一二叠纪多伦蛇绿岩块组合带
三、晚三叠世丁青蛇绿岩片组合带
四、早侏罗世宗白蛇绿混杂岩
五、早侏罗世荣布蛇绿岩块组合带
六、蛇绿岩的综合对比
七、形成时代与侵位时代
八、蛇绿岩成因与形成环境
九、蛇绿岩的形成与演化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概述
二、他念他翁构造侵入岩带
三、唐古拉构造侵入岩带
四、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构造侵入岩带
五、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六、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形成环境及就位机制探讨
七、岩浆物源分析与成岩温度及压力
八、脉岩
第三节 火山岩
一、概况
二、澜沧江构造一火山岩(活动)带
三、唐古拉构造一火山活动(岩)带
四、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构造一火山岩(活动)带
五、火山岩小结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概述
……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演化史
第六章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图1:25万丁青县幅(H46C001004)地质图及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