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2版)》是“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之一,共分十九章,第一章绪论,界定了药剂学、药物剂型、给药系统的内涵及药物制剂的标准体系;第二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了各种常规的剂型;第十一章对中药制剂的特点、提取分离的方法及处置等进行了描述;第十二章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及稳定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第十三章介绍了药物制剂设计基础及处方前和处方设计优化;第十四章介绍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新剂型;第十五章介绍缓释与控释制剂的相关释药机理,实现形式及体内外缓控释评价方法;第十六章介绍经皮给药剂型;第十七章介绍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相关内容;第十八章阐述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内容;第十九章对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
《药剂学(第2版)》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编写,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网络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成人教育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每章节后附有复习题,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 版 前 言
成人高等教育医学系列教材出版发行已经6年有余了。该系列教材编排新颖,内容完备,版式紧凑,注重实践,深受学生和教师好评,在全国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紧跟学科发展动向,提升教材质量水平,更好地把握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医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使本系列教材更有利于夯实能力基础、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合格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故决定对其进行全面修订。
再版系列教材将继续明确坚持“系统全面、关注发展、科学合理、结合专业、注重实用、助教助学”的编写原则,分析不足,丰富内容,完善体系,在保持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删去了一些叙述偏多的与各学科交叉的内容,充实和更新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其能充分发挥助教助学的功能,真正成为课程的载体、师生的益友。
本系列教材每章仍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学,告知学生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难点,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具体教学内容,力求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和易读性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复习题,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其中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参考答案附于书后。
本系列教材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基础医学教材、成人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和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使用对象主要为护理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高起本、高起专和专升本三个层次的学生。其中,对高起本和专升本层次的学习要求相同,对高起专层次的学习要求在每章导学部分予以说明。本套教材中的一些基础课程也适用于其他相关医学专业。
除了教材外,我们还将通过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平台(http://des.cmu.edu.cn)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网上练习、模拟测试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建造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本系列教材的再版发行再一次得到了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主,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肿瘤医院等单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合作,对于他们为此次修订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谨致深切的谢意。
由于整体修订,工程巨大,任务繁重,在教材修订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恳请广大教师、学生和读者惠予指正,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成人高等教育要求的精品教材。
陈金宝 刘 强
2016年6月
陈金宝,教授,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医学影像制作、医学图像处理和资源库建设数十年,曾获卫生部、教育部各种奖励7项。策划并主编医学彩色图谱5部、卫生系列教材54种。
刘强,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虚拟仿真应用研究专业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教育技术与应用学组委员。
孟胜男,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授,主任。他的学科专长为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研究,药物吸收和代谢特征的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一、 药剂学
二、 剂型、药物制剂
三、 药物传递系统
第二节 药剂学的任务与分支学科
一、 药剂学的任务
二、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节 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
一、 药物剂型的作用
二、 药物剂型的分类
三、 药物传递系统
第四节 药品标准与管理规范
一、 药典
二、 国家药品标准
三、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四、 药品生产与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第五节 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
一、 药剂学的沿革
二、 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液体制剂的定义
二、 液体制剂的特点
三、 液体制剂的分类
四、 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 概述
二、 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三、 液体制剂的常用附加剂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一、 概述
二、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三、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四、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第四节 药物溶解度
一、 药物溶解度的含义与测定
二、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五节 流变学基础
一、 概述
二、 流体的基本性质
三、 流变性测定法
四、 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第六节 低分子溶液剂
一、 溶液剂
二、 糖浆剂
三、 芳香水剂
四、 醑剂
五、 酊剂
六、 甘油剂
七、 举例
第七节 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
一、 高分子溶液剂
二、 溶胶剂
第八节 混悬剂
一、 概述
二、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 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 混悬剂的制备
五、 混悬剂的质量检查
六、 举例
第九节 乳剂
一、 概述
二、 乳化剂
三、 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 乳剂的稳定性
五、 乳剂的制备
六、 乳剂的质量检查
七、 举例
第十节 其他液体制剂
一、 内服液体制剂
二、 外用液体制剂
第十一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一、 液体制剂的包装
二、 液体制剂的贮存
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二、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相关技术
一、 水处理技术
二、 液体的过滤技术
三、 热原的去除技术
四、 渗透压调节技术
五、 灭菌及无菌操作技术
六、 空气净化技术
第三节 注射剂
一、 概述
二、 注射剂的处方组成
三、 注射剂的制备
四、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五、 举例
第四节 输液
一、 概述
二、 输液的制备
三、 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 举例
第五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一、 概述
二、 注射用无菌粉末质量要求
三、 注射用无菌粉末分装工艺
四、 注射用冻干无菌粉末的制备工艺
第六节 滴眼剂和洗眼剂
一、 概述
二、 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
三、 滴眼剂和洗眼剂的定义和质量要求
四、 眼用液体制剂的制备
五、 举例
第四章 散剂与颗粒剂
第一节 粉体学基础
一、 概述
二、 粉体的粒子性质
三、 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四、 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
五、 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
六、 粉体的黏附性与黏着性
七、 粉体的压缩成形性
第二节 固体制剂概述
一、 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
二、 固体剂型的胃肠道吸收过程
三、 Noyes-Whitney方程
第三节 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一、 粉碎与筛分
二、 混合与捏合
三、 制粒
四、 干燥
第四节 散剂
一、 概述
二、 散剂的制备
三、 散剂的质量检查
四、 举例
第五节 颗粒剂
一、 概述
二、 颗粒剂的制备
三、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四、 颗粒剂的包装与贮存
五、 举例
第五章 片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片剂的定义
二、 片剂的特点
三、 片剂的分类
第二节 片剂的常用辅料
一、 稀释剂
二、 润湿剂与黏合剂
三、 崩解剂
四、 润滑剂
五、 其他辅料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
一、 片剂的制备工艺
二、 压片
三、 片剂成型的影响因素
四、 片剂制备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一、 概述
二、 包衣材料及工艺
三、 包衣的方法与设备
四、 包衣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和贮存
一、 片剂的包装
二、 片剂的贮存
第七节 片剂的典型处方举例
第六章 胶囊剂与滴丸剂
第一节 胶囊剂
一、 概述
二、 胶囊剂的制备
三、 胶囊剂的质量检查
四、 胶囊剂的包装与贮存
五、 举例
第二节 滴丸剂
一、 概述
二、 滴丸剂的制备
三、 滴丸剂的质量检查
四、 举例
第七章 软膏剂、眼膏剂与凝胶剂
第一节 软膏剂
一、 概述
二、 软膏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三、 软膏剂的制备
四、 软膏剂的质量检查
五、 软膏剂的包装与贮存
六、 举例
第二节 眼膏剂
一、 概述
二、 眼膏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三、 眼膏剂的制备
四、 眼膏剂的质量检查
五、 举例
第三节 凝胶剂
一、 概述
二、 水性凝胶基质
三、 凝胶剂的制备
四、 凝胶剂的质量检查
五、 凝胶剂的包装与贮存
六、 举例
第八章 膜剂、涂膜剂和凝胶贴膏
第一节 膜剂
一、 概述
二、 成膜材料
三、 膜剂的制备
四、 膜剂的质量检查
五、 举例
第二节 涂膜剂
一、 概述
二、 涂膜剂的制备
三、 涂膜剂的质量检查
四、 举例
第三节 凝胶贴膏
一、 概述
二、 基质组成
三、 凝胶贴膏的制备
四、 凝胶贴膏的质量检查
第九章 栓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栓剂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二、 栓剂的质量要求
三、 栓剂的作用与吸收
第二节 栓剂的基质及附加剂
一、 栓剂基质的要求
二、 油性基质
三、 水溶性基质
四、 栓剂的附加剂
第三节 栓剂的处方设计
一、 处方设计考虑因素
二、 全身和局部作用栓剂的设计
第四节 栓剂的制备
一、 栓剂的置换价
二、 栓剂的制备方法
三、 举例
第五节 栓剂的质量检查
一、 融变时限
二、 质量差异
三、 溶出度
四、 稳定性实验
五、 刺激性实验
第六节 栓剂的包装与贮存
第十章 气雾剂、喷雾剂和吸入粉雾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肺部吸收的特点
二、 药物肺部吸收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气雾剂
一、 概述
二、 气雾剂的组成
三、 气雾剂的制备
四、 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五、 举例
第三节 喷雾剂
一、 概述
二、 喷雾装置
三、 喷雾剂的质量检查
四、 举例
第四节 吸入粉雾剂
一、 概述
二、 吸入粉雾剂的给药装置
三、 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检查
四、 举例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中药制剂的定义
二、 中药制剂的特点
三、 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四、 中药制剂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的提取
一、 中药制剂的原料
二、 提取溶剂和辅助剂
三、 中药提取物的形式
四、 中药材的前处理
五、 中药的提取方法
六、 浸出过程及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中药提取物的分离与纯化
一、 分离
二、 纯化
第四节 中药提取物的浓缩与干燥
一、 中药提取物的浓缩
二、 中药浸膏的干燥
第五节 浸出制剂与中药成方制剂
一、 浸出制剂
二、 中药成方制剂
三、 举例
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化学稳定性
一、 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三、 影响制剂中药物降解的因素及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第三节 药物制剂的物理稳定性
一、 药物的物理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二、 不同剂型的物理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一、 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内容
二、 药物有效期的研究方法
三、 固体剂型稳定性试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第一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 制剂设计的目的
二、 给药途径及剂型的确定
三、 质量源于设计
四、 制剂设计的其他考虑因素
第二节 处方前研究
一、 药物的理化性质测定
二、 药物稳定性和辅料配伍研究
三、 药物的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研究
四、 药物的药理、药效、毒理特性
第三节 药物制剂的处方工艺优化设计
一、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和优化
二、 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 概述
二、 载体材料
三、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四、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五、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六、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第二节 包合技术
一、 概述
二、 包合材料
三、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四、 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五、 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第三节 脂质体技术
一、 概述
二、 脂质体制备材料
三、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四、 脂质体的修饰
五、 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
六、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七、 类脂囊泡
第四节 微囊与微球化技术
一、 概述
二、 载体材料
三、 微囊的制备方法
四、 微球的制备方法
五、 影响微囊与微球粒径的因素
六、 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
七、 微囊与微球的质量评价
第五节 纳米技术
一、 概述
二、 聚合物胶束
三、 纳米乳与亚微乳
四、 纳米粒
第六节 靶向给药技术
一、 概述
二、 被动靶向制剂
三、 主动靶向制剂
四、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第十五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
二、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三、 缓释、控释制剂的分类
四、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第二节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一、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二、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三、 渗透泵型缓释、控释制剂
四、 离子交换型缓释制剂
五、 举例
第三节 注射用缓释、控释制剂
一、 概述
二、 注射用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
三、 注射用缓释、控释制剂的质量检查
第四节 迟释制剂
一、 肠溶制剂
二、 结肠定位释药制剂
三、 脉冲制剂
四、 胃定位释药制剂
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一、 体外释放度试验
二、 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三、 体内外相关性
第十六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经皮给药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二、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
一、 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二、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第三节 经皮给药贴剂的设计与生产工艺
一、 药物的选择
二、 经皮给药贴剂的分类和组成
三、 经皮给药贴剂常用的辅助材料
四、 经皮给药贴剂的生产工艺
五、 举例
第四节 经皮给药贴剂的质量检查
一、 经皮给药贴剂的体外评价
二、 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
三、 经皮给药贴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七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
二、 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三、 生物技术药物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
四、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第二节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的结构和稳定性
一、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的组成与结构
二、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的稳定性
第三节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注射给药系统
一、 液体剂型的处方设计
二、 固体剂型的处方设计
第四节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
一、 鼻腔给药系统
二、 口服给药系统
三、 肺部给药系统
四、 透皮给药系统
五、 直肠给药系统
六、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
第五节 寡核苷酸及基因类药物
一、 寡核苷酸及基因类药物的性质、结构和分类
二、 寡核苷酸及基因类药物的输送载体
第十八章 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
三、 药物转运器
第三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 胃肠道吸收
二、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三、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四、 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 注射给药
二、 黏膜给药
三、 眼部给药
四、 皮肤给药
第五节 药物的分布
一、 概述
二、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三、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四、 药物的脑分布
五、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六、 药物在胎儿内的分布
七、 药物在脂肪组织的分布
第六节 药物代谢
一、 概述
二、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三、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四、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第七节 药物排泄
一、 药物的肾排泄
二、 药物的胆汁排泄
三、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四、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第八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一、 生物利用度
二、 生物等效性
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一节 概述
一、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定义
二、 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配伍的目的
三、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分类
第二节 物理化学配伍变化
一、 物理性配伍变化
二、 化学性配伍变化
第三节 药理性配伍变化
一、 药动学相互作用
二、 药效学相互作用
第四节 注射用药的配伍变化
一、 影响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因素
二、 注射剂内附加剂之间的反应
三、 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五节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一、 处理原则
二、 处理方法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