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40篇文章,分为文物真伪之变辨、文物诈骗案件的回顾、文物流传故事的讲述、古墓盗案等四个主题,如:隋炀帝陵究竟在哪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何处?秦十二铜人之谜,等等,故事叙述生动有趣,每篇文章配有三至五幅文物插图,图文并茂。
该书以较为扎实的史料和平实简练的语言,从文物真伪之变辨、文物诈骗案件的回顾、文物流传故事的讲述、古墓盗案等四个主题,故事叙述生动有趣,每篇文章配有三至五幅文物插图,图文并茂。为读者讲述了文物相关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家博物馆科研人员,作者熟悉传世与出土文物,在讲述社会生活故事的同时,展示了丰富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
王俪阎(1963.2—),女,吉林松原人,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一部研究馆员。主要著作论文:《明清“集锦墨”》、《狮子的东进与本土化》、《程君房及其传世墨考述》、《古代\"御墨\"初析》、《明清徽墨研究》、《日本古代铜铸币考略》、《从西夏铸币看西夏与宋辽金关系》、《伍百文中统元宝交钞初考》、《大明通行宝钞考》、《明代百元宝钞版式》、《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研究》等。
水落石出——“金缕玉衣”骗贷案/3
汉代玉凳的真伪/10
隋场帝陵墓究竟在哪里/15
“壶王”真相追踪/23
遗失了证据的谜案/31
迷雾重重的苏东坡《功甫帖》/36
《砒柱铭》真伪辩/45
天价元青花的真伪之争/50
惊天发现抑或弥天伪作——关于《天下全舆总图》/ 56
盛世收藏的疑窦——徐悲鸿假画事件/68
“国宝献汉川”始末/74
笼罩在岁月面纱里的答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今在何方/87
疑窦丛生的和氏璧与传国玉玺/93
秦十二铜人之谜/98
素纱禅衣何以薄如蝉翼/104
《金山胜迹图》真迹在哪里/107
神秘的玉漩现形器/111
文献中的传奇——关于候风地动仪/115
令人疑惑不解的“赵宝重兴”/121
张献忠锦江埋银悬案/130
杜撰还是夸张/138
引人遐思不绝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143
古玉的不解之谜/148
千古传奇《兰亭序》/153
盛名下的疑惑/157
何家村遗珍的背后/162
仅存隋代名画,出自何人手笔
—展子虔《游春图》/169
云笼雾罩千余载的《清明上河图》/173
素纱禅衣何以薄如蝉翼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埋葬的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一个在50岁生日当天碎死的女人。辛追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被“视死如生”的随葬品簇拥。她喜欢吃的美食,喜欢用的器具,特别是女人都喜欢的漂亮服饰等等,丰富多彩,精美非凡。一百多件丝织品中有两件素纱禅衣,更因轻薄透明令业内外专家学者疑惑:两千多年前的汉人是如何织出这薄如蝉翼轻似烟的丝绸来的?
外罩、内衣
两件素纱禅衣一件重48克,一件重49克,由未经染色的平纹方孔纱料剪裁缝制而成。面世后经常被提及的,是48克这件更轻盈的。此件素纱禅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交领,曲据,袖、领加饰绒圈锦,裁剪方法是上衣部分正裁四片,下裳部分斜裁三片,款式类似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
着装是为保暖和遮羞,由于素纱禅衣薄如蝉翼,高度透明,关于其如何穿,在什么情况下穿等问题引发了争论。多数学者依据《诗经》“衣锦袭衣,裳锦袭裳”的描述,认为这是一件装饰性的服装,是爱美的墓主人为独显与众不同的柔美飘逸气质,特意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件宽袖大袍、轻薄透明的禅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从而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袭是一种衣服,唐代学者孔颖达说袭衣”是用单面纱制作的衣裳,“妇人之服尚轻细,且欲露锦文,必不用厚增矣”。古代确实有一种穿在衣服外面的罩衣,称作“景衣”,即袭衣”或“明衣”。“景之制盖如明衣,加之以为行道御尘,令衣鲜明也,景也明也”。①这是说:景衣的用途和明衣差不多,穿上景衣目的是既遮挡路途上飞扬的灰尘,又让里面的锦衣文饰显露得鲜明,景也是明,素纱禅衣合乎景衣或明衣的记述。也有学者认为素纱禅衣是景衣而不是明衣,明衣类似于今天的浴衣,是用布做成的;还有人认为,素纱禅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其依据是《仪礼?士昏礼》,讲女子出嫁时要“女次,纯衣镖裤,立于房中,南面”。意即新妇出嫁时要戴好首饰,穿上镶有绛色花边的丝衣,站在房屋中,面向南方,等待迎娶。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丝禅衣,领口和袖口有绛色锦边,符合《仪礼》上记载女子出嫁时在婚礼上所穿罩衫的形制特点,故应是古代妇女结婚穿的礼服之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件穿上后令酮体或隐或显的性感内衣,是辛利为取悦丈夫,争宠献媚的行头。
素纱禅衣“举之若无”的秘密所在
这件素纱禅衣的款式是汉代流行的上衣下裳式,式样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之所以令世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衣服所用纱料的轻薄透明—禅衣叠起来,只有火柴盒大小,隔着折叠10层的衣服,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报纸上的字,轻如鸿毛、若有若无的特征非常罕见。经测算,这件禅衣总共用了约2.6平方米纱料,如果除去较为厚重的衣领、衣袖等部分用于装饰的绢边,其重量只有20多克,从而证明古人“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的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蚕丝纤度决定着纱的薄厚轻重,一般情况下,纱的经密度是每厘米58-64根,纬密度是每厘米40-50根纱。上乘的纱料,均匀纤细。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相当于一千米长的蚕丝重1克,而且通常情况下,纱的轻薄透明是因为孔眼大,空隙多,素纱禅衣属于例外,是因为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①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11.3旦,比当代高科技手段编织的真丝每旦轻得多。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重49克的那件素纱禅衣,但复制出来的第一件衣服重量超过了80克,经仔细对比研究,专家们才发现,原来,现代蚕丝比素纱禅衣所用蚕丝明显粗、重。是蚕的种类不同,还是由于两千余年的进化使得蚕的个体变大、所吐丝随之粗重了,还是另有隐情,专家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小小的蚕上。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始与镇江一家蚕桑机构合作,经过十数年的摸索实验,终于培养出一种比现在的蚕瘦小、所吐丝更纤细的品种,再复制素纱单衣,重量为49.5克,只比原件重0.5克。这一复制品的成功着实令世人兴奋,但这是否就等同于汉代蚕、等同于汉代丝尚待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