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博弈 中国房地产观察》从地王的产生、房价成本、房地产税费、炒房手法、外资进入房地产、房地产统计、保障房的建设以及政策调控的得失等多个方面,探析了房地产背后的真实,分析了中国地产的走向和趋势,并进而为地产商、普通购房者以及政策决策者提供参照依据。
牛建宏,男,河北临城人。2002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建设部机关报中国建设报负责房地产和城市报道,2007年进入人民日报下属中国经济周刊从事房地产以及宏观经济报道,2009年始进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从事产业、区域的报道。同时担任《中国地产》杂志采编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环境艺术》杂志副主编、《艺术品鉴》杂志执行总编等职。主要涉猎经济、文化、艺术等几个领域。
引言 房价高涨背后的推手是什么?
是什么推高了房价?
“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博弈
第一章 一个行业的野蛮生长
开发商比窦娥还冤?
开发商的法宝
与银行共建利益联盟
暴利不除,房价难降
第二章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招拍挂和“地王”
土地市场“潜规则”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
进行土地使用制度的全面变革
第三章 税与费,罪与罚?
高房价板子应该打在税费上?
开发商逃税有术
欠税有靠
房产税:为何叫好的少?
改革现行财税体制是根本
第四章 房价成本:不能公开的秘密?
公布房价成本:不了了之
为何阻力重重?
让成本暴露于阳光之下
第五章 炒房手法全揭秘
涌动的“炒房潮”
个人炒房手法全揭秘
中介暗箱操控没商量
炒房团的前世今生
从“禁炒”到“限购”的是是非非
“限购”被见招拆招
打破利益链条上的攻守同盟
第六章 外资注视下的中国楼市
“限外令”立而废、废而立
“限外令”不灵
外资为何能绕过监管进入中国楼市?
防范和利用并重
第七章 住房保障的“短板”
经济适用房的“不适”之症
限价房:在尴尬和吵闹中行进
公共租赁住房:“中国式公屋”的短板
给保障房更多“保障”
第八章 房地产统计:科学还是玄学?
统计数据打架不断
为何雾里看花?
统计中的“潜规则”
到底谁说了算?
第九章 调控之殇
泡沫之争
18号文推到121号文
曲折而诡异的调控历程
中国式房地产调控困局
政令不稳和利益博弈
避免“调控”变“空调”
结语 房地产如何持续健康发展?
去库存 促发展
推保障 保民生
淡化行政手段 回归市场化
稳定住房消费 抑制投机
从根本上去除土地财政弊端
因城施策 分类调控
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附录一 人物专访
陈锡文: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当前城镇化水平
刘志峰:房地产业发展模式将发生转变
仇保兴:中国有能力、有机会避免房地产泡沫
赖明:推动建筑节能要出台系统的激励政策
谢家瑾:把握行业发展方向营造和谐物业管理环境
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北京市国土房管局负责人:让低收入家庭住上称心廉租房
孙继业:四剂良方治圈地
柴强:调控政策的落实是关键
顾云昌:2011楼市基本稳定
刘洪玉:住房保障制度要全面落实
杨崇春:借物业税平抑高房价不现实
王珏林:要客观分析当前房地产形势
包宗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能相互替代
李晓林:让住房保障惠及更多的“夹心层”
田惠光:拓宽保障房建设投融资渠道
蔡继明:对小产权房应区别对待
张泓铭:吸取“十年调控”经验让改革先行
俞孔坚:“土人理念”下的城市景观之路
附录二 通讯报道
售价仅为商品房价30%“小产权房”热销京城
脱缰的房价
取消期房销售为何困难重重?
房改十年出“新政”
政协委员“会诊”高房价楼市调控或将进一步“加码”
附录三 评论文章
房地产业吵什么
开发商:“自救”胜过“他救”
救市:重象征意义更要重实际效果
到底谁该为房价上涨负责?
有了决心就有了办法
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还是要“稳”字当头
寻找十八大后住房改革的突破点
房地产市场如何做到“该放的放,该管的管”?
既要有“重拳”更要有“长拳”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