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鸟的叫声》力求表现锡伯人的历史传统与现时社会的碰撞与演化;《狼髀石》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自然法则的残酷;《城里人山里人》描述了山里长大的年轻人和城市白领女孩问的微妙关系;《决斗》属于充满传奇色彩的香格里拉的一幅画卷,画中有先辈的恩仇,也有现代人的情谊;《莲花儿》以自然惊悚故事形式,将锡伯人生活中的萨满现象再现给读者;《蒙住眼睛的驴》通过人跟驴的关系,反映人性之善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冲撞;《吐尔逊的幸福》《会飞的小公鸡》《马儿跑过我的心境》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城里人山里人
啊伊犁河
会飞的小公鸡——卡拉库鲁克
决斗
狼髀石
莲花儿
马儿跑过我的心境
蒙住眼睛的驴
曹蓿鸟的叫声
吐尔逊的“幸福”
跋
《苜蓿鸟的叫声》:
啊!伊犁河进步是一个复杂的替代、强加和淘汰过程,是一个“向上或向前”的爬动,因而吃力,因而痛苦……——题记一在远古的时期,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一天,天上一位仙女路过,看见一座沙丘边几株干枯的小草,动了善心,剪了一缕秀发留下了。那秀发变成了一条美丽的河流,救活了小草。从此,这里便有了草原、树林,还有了村庄。这条河流就是现在的伊犁河。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天奶奶给我讲的关于伊犁河的故事。
十几年后的一天我突然记起仙女的故事,心里一阵激动,写成一首小诗,拿去给爷爷看。爷爷识得汉字。他接了诗稿,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念起来:伊犁河是一位多情的少女每当牧归少年的歌声飘来她便托起金灿灿夕阳舞蹈“你写的?”爷爷摘下眼镜盯着我问。
我点点头:“嗯。”“你写的什么?”“诗歌啊。”我说。
“诗歌?”“是的,爷爷。”“我可不喜欢看到你写这样的东西。”爷爷一脸严肃。
“……”“你是锡伯人家的孩子,是吗?”“是。”“你身上有一点锡伯人的味道吗?真不该让你在城里读书,还要上什么大学。”说着,爷爷站起身,摇了摇头,看了一眼手里的诗稿,顺手将它丢在炕沿上,朝门口走去,临出门回过头对我说:“你就在这儿等我。”他跟我说话总是下命令似的,从我记事起就这样,好像我是他的一条猎犬,他说什么我都得听,没有什么商量的。
这是那天上午的事。等到中午的时候,我和爷爷已经在伊犁河边了,我们一人骑一匹马,沿着河岸往西走。爷爷肩上还扛着一杆猎枪。听爷爷讲,他这杆猎枪和我同一年来到这个家,就是我出生那年,爷爷托人从很远的地方把它买回来的。这杆猎枪在爷爷手里有过不俗的表现,他用它一共打死过四只狗熊。现在爷爷已经老了,不比当年了,可他每年冬天还是要进山打猎,当然,狗熊他是不敢打了。
“咱们要去打猎吗,爷爷?”我问。
“看看。”爷爷说。
说实话,我千里迢迢跑回嘎善(锡伯语,乡村、家乡)来就是为了和爷爷做伴,可我又不大愿意和他一道出门,他是一个倔老头儿,脾气很坏。在他眼里,年轻人都是牛娃子,都需要好好教训,不管用鞭子、树枝还是拳脚什么的。不过,这些东西爷爷从来没在我身上用过,他只是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
“爷爷,咱们回去吧,这地方蚊子太多啦。”“蚊子能吃了你吗?”他看我一眼,只管走自己的路。
“咱们这是去哪儿?”“看看。”“看什么呀。”我有些不耐烦。
“看河呗,看它像不像你说的丫头!”噢,我明白了!好吧,我看,我……看看少女的秀发还有少女的舞姿。其实,这鬼地方早就让我看够了。我年年来,爷爷年年带着我走遍整个伊犁河,不对,不是整个,就一段,从嘎善下面到边境渔场这一段。天气闷热,水草丛里蚊虫成灾,连马都被叮咬得又打响鼻又甩尾巴。
再看河里的水,浑浊不堪,滚动着一河泥沙,没精打采地朝西方流去。据说,山上的积雪到了盛夏时节才开始消融,雪水裹挟着山上的泥沙汇聚到河沟里,然后又通过一条条河沟涌向大河,大河里的水就变成了奶茶一样的颜色。
我真不该给爷爷看我写的诗,他太死心眼儿,也不懂什么抒情啊、比喻、夸张啊这些玩意儿。他也许认为写诗也和打猎一样,打死一头野猪就说打死一头野猪的话,别扯到狗熊身上去。
爷爷一言不发地在前面走着,眼睛一直盯着河水看,好像河水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我也被他感染了,不知不觉地把目光投到流动的水面上,可我没有爷爷那样的耐心,况且河里除了浑浊的水流,没有任何吸引我注意的东西。河水依然如泥浆一样翻滚着。
说真的,要这会儿让我写,我死活也不会想起什么少女啊、舞蹈啊之类的字眼;相反,此情此景会让人想起野牛,想起在古老年代里成群结队在泥塘里打滚的野牛……“你看到什么,在河里?”爷爷突然回过头来,看着我问。
“野牛。”我随口说出了心里想着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