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扛鼎之作
无与伦比的全球视角 娓娓动听的叙事能力
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通过明末清初的大时代变迁,展现中国历史*戏剧性的事件
著名海外学者费正清、史景迁、夏多明等倾情推荐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曾获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1987年度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伯克利奖
《洪业》出版后,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盛赞魏斐德: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次增订版《洪业》增加了导读文字、历史插图和代后记远航。魏斐德先生的夫人、旅美著名翻译家梁禾女士为我们再次提供了魏斐德先生的部分一手资料。
《更优秀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凝聚着魏斐德20多年对史学、文学创作灵感的《洪业》,英文版上下两册合计1337页,征引了西文427位作者615部包括英、法、德、西、葡等语种的著作;362位中、日文作者439部相应的著作。全书超过了3000个注释。世界上相关的书籍可谓一网打尽,为了该书的写作,魏斐德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在相关领域一直与东西方的研究者进行着密切的对话。魏斐德不仅有驾驭多种语言的能力,同时他对西方各种理论的娴熟程度也很少有学者能与他相提并论。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陆历史学家的成就,如谢国桢(1901-1982)、小说家姚雪垠(1910-1999)等的观点也都为魏斐德所引用。而新时代在大陆出版的诸如《中华文史论丛》、《明清史论丛》、《历史研究》、《清史论丛》乃至《光明日报》更都在魏斐德征引的范围之中。而在这一时代的大部分美国或欧洲的学者,很少会关注大陆的相关研究的。
哈佛大学的傅高义(Ezra F. Vogel, 1930-)教授指出:关于魏斐德广阔的知识、罕见的能力、他那伟大的谦逊,以及他似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社会理论与原创性研究结合起来阐释广阔的历史和人文学的功底,我们所有有幸认识他的人都能讲出许多故事来。
1992年曾任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HA))会长的魏斐德,他生前的7部论著都产生过非同一般的反响,同时对美国的史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洪业》获得了美国亚洲研究协会1987年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这部英文2卷、翻译成中文1卷的皇皇巨著,倾注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心血。
魏斐德教授具有宽阔的胸襟,他指出:我们现在应该认真思考那些狭隘的、自封的、带有种族偏见的文化伦理所带来的挑战,……。对待中国历史他很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去找支持他观点的证据。他曾提醒历史学家在选择历史人物时,必须要极为谨慎。对此他举例说:当我在考察1645年江阴屠杀时,我起初误把守城将士们的敢死精神看成是无谓的壮举。仅仅是在写作时,在我必须把笔落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判断时,我才意识到这样来解释他们的自我牺牲不免过于生硬故事本身并不是这样展现的。很多西方的学者会以自身的期望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国。而魏斐德却能不断根据史实来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的确体现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反思性和自我批判性的特点。
北岛认为:……那些浩繁文献中的碎片,是通过历史学家的手连缀起来的。而历史给历史学家想象与阐释的空间,历史学家赋予历史个人化的性格。正是明清之变为魏斐德提供了想象和阐释的空间,《洪业》是一部魏斐德化了的动态的、鲜活的明清历史。这也验证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一句话: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很遗憾我没有见到过魏斐德教授本人,不过通过他人的文字,渐渐地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出现在了我面前。北岛说,他深刻而单纯,既是智者又是孩子。跟他在一起,会让人唤起一种对人类早年精神源头的乡愁。他笑起来如此纵情毫无遮拦,如晴天霹雳,只有内心纯粹的人才会这样笑。我想正是他的博大、正直和宽容超越了学院生活的狭隘、晦暗与陈腐,超越个人的荣辱、爱憎与苦乐。我想,魏斐德教授既属于他的时代,属于他所在的加州,同时又超越了他的时代,属于世界。
作为海德格尔的中国弟子,熊伟(1911-1994)教授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曾亲听海德格尔讲课三年,总觉他不像一个教授在贩卖哲学知识,而是一个诗人,满堂吟咏。一股奇异的风格萦系脑际,几十年不得其解。而今逐渐体会到:海德格尔是一个哲学家。同样,我们在读魏斐德的历史著作时,同样感觉到他不是在贩卖历史知识,而是像诗人、小说家一样在吟咏。我想,这也是史景迁为什么称他为近三十年来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的原因。因为对于魏斐德来讲,中国历史研究是他的志业(Beruf)所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并非仅仅是他的职业,他的研究对象而已:
我(魏斐德的夫人梁禾引者注)曾问他(魏斐德引者注):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1931年2月吴宓(1894-1978)在巴黎访问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后,在他的致友人的书信中写道:然彼之功夫,纯属有形的研究,难以言精神文艺。尽管研究汉学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深入中国精神之堂奥者,毕竟微乎其微。而魏斐德无疑当属对中国学问有形、无形研究俱佳者。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著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