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演讲,
发现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
虽然多年来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关,但现在主要以一名历史
学家的身份在写作,也许我对科技的观点会跟很多人不太一样。
我很幸运有两位中国好友,他们都对科技创新及中美之间的沟通交流感
兴趣,我们决定将这本关于科技未来的书直接以中文写作而成。由来自杭州
的资深记者牛金霞负责采访并写下我的观点,由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书《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译。
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我选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十种科技进行详尽的评述,
为了对我的观点进行补充或佐证,我们还选择采访了一些硅谷科学家和创业
者。虽然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轻。在选择到底采访谁时,
由于我长期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会较多地想到这
两所大学里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最终出现在书里的科学
家的观点可以代表他们所在领域的全球性前沿趋势。对创业者的采访我则比
较谨慎,因为不得不考虑他们天然存在的营销倾向,因此,我选择了对
整体行业现状有独特洞见的几位创业者。在十种科技中,我对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论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为这两种是硅谷最热的科技,二是因为
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极具争议性。
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书和出版,我和两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谢。
感谢那些接受我们采访的硅谷科学家和创业者,他们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
感谢《浙商》杂志社社长朱仁华、副总编臧铯以及世界浙商网 CEO (首席
执 行 官 ) 冯永明对 整个项目的支持和关心,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该杂志。
感谢来自印度的苏米特洛达斯( Soumitro Das ),中国的郝鹏图、汤天祎、夏嘉琪、石溪韵、顾铮榕和张可可,他们帮助校对和翻译了这些科学家和创
业者的采访。
也感谢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库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当我走出旧金山机场,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蓝天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即将在硅谷进行的 2 个多月的采访和探寻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纪来形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一个个技术词汇在中国商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术
做什么以及下一个(具有颠覆性)新技术是什么。
要回答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未来的问题,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硅谷。作为硅谷近 30 年来技术乃至社会变革的观察者和见证者、《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一书的主要作者,皮埃罗无疑是当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罗眼里,正是对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这个
问题与众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从一个无名之地变身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历史之后,皮埃罗终于开始展望未来。
本书中,皮埃罗逐一评述了他认为最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结果,他不仅尝试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的方向和
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有着独特的预判和洞见。因为新书计划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担了采写工作,为了让整个科技未来更为饱
满、可信,我还和皮埃罗一起,采访了硅谷科技领域的诸多学术带头人和专家。
皮埃罗一开始就把这本书
在 他的网站上命名 为
Humankind2.0 (
即本书的命名《人类2.0》),
我却一直并没有太深的感
触。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个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当初目睹人类不管富贵还是贫穷,全 部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遂决定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时,
我突然脑洞大开: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会成为怎样的创业者呢?
在硅谷,很多创业者都有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大情怀和大梦
想,而他们的实现方式往往是通过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而我突然发现,如今,
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大问题,已经被纳入了技
术的解决范畴,且已越走越远了!人工智能如今争议不休的奇点,是人类
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早已向改造物种、
设计新物种的方向狂奔,人类还尝试改造自身的基因来战胜疾病乃至返老还
童;纳米技术则被用来发明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尝试制造可以在人体内运行的机器人;虚拟现实和 3D 打印技术可能会在某一天创造人类的实体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们如今正在试验的这些技术,他是否会重新思考人类的
痛苦?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我们所探讨的科技未来,最具冲击力的地方在于,
它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虽然我们已经制造
了各种工具来延伸自我,虽然技术已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类本
身,生命本身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我们有汽车、飞机、高铁、磁悬浮,
坐在火车上还可以玩手机,但生理结构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马车里的古人是一
样的,都遵循一样的生命规律,可能古人还更聪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各种高科技,却被皮埃罗断定为今天
我们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
出 能 够 改 变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术,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见本书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称为人类 2.0 再合适不过了!
推动人类进入 2.0 的这些技术当然不仅仅与创新、创业、新经济和新机遇有关,在释放改变生命本身的潜能之前,它们首先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我
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已经在讨论机器人取代
更多人类的工作后,人类将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已在倡导综合式学习( synthetic learning ),他们认为,接下来每个人都将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艺术来进行创造,这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
会随之悄然变化的还有法律、道德、伦理乃至宗教等维系我们社会运转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们 已 能 在 实 验 室 用 新 物 种 重 新 定 义 上 帝 , 假 如 现 在 已 有 科学家在为机器人的法律权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坚信自己脑袋里装的真 理不会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访 科 学 家 克 里 斯 麦 凯( Chris Mackey ) 时,他将发现火星生命的意义用第二个创世纪来形容,他想用这种强烈的表 达方式唤起人们对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态的期待和关注。只不过,我们很可能
在发现火星生命前,就先将人类自身改造成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种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样难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拥有跟我们现在、过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类 2.0 也是一个强烈的表达,一个需要所有人一起定义的概念。因为,人类和科技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现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许有一天,科技能让我们青春永驻,也许我们的意识、记忆、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时自定义,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皮埃罗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讨技术未来时,也存在同样的担忧
:人 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改变,且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
方向改变。至少,在我们还能将自己定义为人类之时,我们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技术给人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而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动探
索和努力。皮埃罗和我都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大国。作为
全 球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中 国 的 经 济 动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创 新 转 变。 不 管 愿 意 与 否, 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特性都会将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创新的舞台,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国经济新现象(比如网红经济)已经是外国人看不懂的一样,中国
的创业者接下来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时,也需要有
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今天的新技术其实已经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虚拟现实也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的。然而,这些技术却一起在这个时代绽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计算能力转移到个人,转移到无处不在,带
来了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爆炸,进而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人工智能和
虚拟现实等需要计算能力驱动的技术的腾飞
;二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前三次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 4.0)方兴未艾,
以更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这一次,中国正徐徐走向舞台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的中国,创新驱动正成为国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选择。官民各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引进来、走出去的需求从来没有这
样 迫 切。 人 们 对 什 么 是 下 一 个 颠 覆 性 创 新 的 关 注 度 从 来 没 有 这 样 强 烈。
《人类 2.0 》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的市场呼唤中尝试以一种新方式写成的。
说起这个新颖的尝试,不能不讲点成书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罗 先 生 一 封 电 邮 : 我 们 能 不 能尽早见面,有个想法在心中不断翻腾滋长,想尽快听听你的意见。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罗在硅谷的一家餐馆见面了。什么事这么急?我见面就问。
我想写一部有关高科技未来的书,皮埃罗答。
好啊!我应声答道,这种书在中国出版也一定很受欢迎。还没来得及提及翻译的事,皮埃罗又说:直接写成中文,您看怎么样?
我怔住了,你啥时候学会中文写作了?我知道皮埃罗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罗端出了他的想法。原来他在中国演讲期间和中国朋友交谈
中得到了一个灵感
:和中国人合作,以采访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
中文。说话间他眼睛泛出那种创意所激发的光彩,使我顿时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种创新的激情与躁动。于是,两人就在饭桌上开始了项目的策划。决定立即开始和合作单位洽谈,同时联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与《浙商》
杂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记者牛金霞奉《浙商》杂志社派遣来到硅谷开始了密集的采访活动。由此开启了采访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杂志逐一
发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罗团队编辑整理成书在中国出版。
本书成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源自硅谷的学者和专家,却越过了原
文(英语)写作、翻译的阶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写作并在华出版。
对此, 曾经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罗等著)这部大部头著作引进中国的我深
有 体 会。 那部书仅仅翻译加上编辑就用了15个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这样一部同样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猎当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从采访到成书仅仅用时 9 个月!较之传统的海外英文写作出版翻译在华出版至少
缩短了一年时间。这真是硅谷速度,不,这是中国 硅谷才有的速度!
对于正在分秒必争、日夜兼程追赶硅谷、奋力争取科技创新大国地位的中国
来说,这个速度尤其弥足珍贵。
闫景立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演讲,
发现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
虽然多年来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关,但现在主要以一名历史
学家的身份在写作,也许我对科技的观点会跟很多人不太一样。
我很幸运有两位中国好友,他们都对科技创新及中美之间的沟通交流感
兴趣,我们决定将这本关于科技未来的书直接以中文写作而成。由来自杭州
的资深记者牛金霞负责采访并写下我的观点,由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书《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译。
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我选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十种科技进行详尽的评述,
为了对我的观点进行补充或佐证,我们还选择采访了一些硅谷科学家和创业
者。虽然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轻。在选择到底采访谁时,
由于我长期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会较多地想到这
两所大学里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最终出现在书里的科学
家的观点可以代表他们所在领域的全球性前沿趋势。对创业者的采访我则比
较谨慎,因为不得不考虑他们天然存在的营销倾向,因此,我选择了对
整体行业现状有独特洞见的几位创业者。在十种科技中,我对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论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为这两种是硅谷最热的科技,二是因为
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极具争议性。
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书和出版,我和两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谢。
感谢那些接受我们采访的硅谷科学家和创业者,他们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
感谢《浙商》杂志社社长朱仁华、副总编臧铯以及世界浙商网 CEO (首席
执 行 官 ) 冯永明对 整个项目的支持和关心,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该杂志。
感谢来自印度的苏米特洛达斯( Soumitro Das ),中国的郝鹏图、汤天祎、夏嘉琪、石溪韵、顾铮榕和张可可,他们帮助校对和翻译了这些科学家和创
业者的采访。
也感谢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库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当我走出旧金山机场,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蓝天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即将在硅谷进行的 2 个多月的采访和探寻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纪来形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一个个技术词汇在中国商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术
做什么以及下一个(具有颠覆性)新技术是什么。
要回答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未来的问题,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硅谷。作为硅谷近 30 年来技术乃至社会变革的观察者和见证者、《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一书的主要作者,皮埃罗无疑是当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罗眼里,正是对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这个
问题与众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从一个无名之地变身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历史之后,皮埃罗终于开始展望未来。
本书中,皮埃罗逐一评述了他认为最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结果,他不仅尝试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的方向和
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有着独特的预判和洞见。因为新书计划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担了采写工作,为了让整个科技未来更为饱
满、可信,我还和皮埃罗一起,采访了硅谷科技领域的诸多学术带头人和专家。
皮埃罗一开始就把这本书
在 他的网站上命名 为
Humankind2.0 (
即本书的命名《人类2.0》),
我却一直并没有太深的感
触。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个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当初目睹人类不管富贵还是贫穷,全 部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遂决定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时,
我突然脑洞大开: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会成为怎样的创业者呢?
在硅谷,很多创业者都有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大情怀和大梦
想,而他们的实现方式往往是通过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而我突然发现,如今,
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大问题,已经被纳入了技
术的解决范畴,且已越走越远了!人工智能如今争议不休的奇点,是人类
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早已向改造物种、
设计新物种的方向狂奔,人类还尝试改造自身的基因来战胜疾病乃至返老还
童;纳米技术则被用来发明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尝试制造可以在人体内运行的机器人;虚拟现实和 3D 打印技术可能会在某一天创造人类的实体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们如今正在试验的这些技术,他是否会重新思考人类的
痛苦?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我们所探讨的科技未来,最具冲击力的地方在于,
它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虽然我们已经制造
了各种工具来延伸自我,虽然技术已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类本
身,生命本身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我们有汽车、飞机、高铁、磁悬浮,
坐在火车上还可以玩手机,但生理结构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马车里的古人是一
样的,都遵循一样的生命规律,可能古人还更聪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各种高科技,却被皮埃罗断定为今天
我们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
出 能 够 改 变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术,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见本书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称为人类 2.0 再合适不过了!
推动人类进入 2.0 的这些技术当然不仅仅与创新、创业、新经济和新机遇有关,在释放改变生命本身的潜能之前,它们首先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我
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已经在讨论机器人取代
更多人类的工作后,人类将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已在倡导综合式学习( synthetic learning ),他们认为,接下来每个人都将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艺术来进行创造,这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
会随之悄然变化的还有法律、道德、伦理乃至宗教等维系我们社会运转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们 已 能 在 实 验 室 用 新 物 种 重 新 定 义 上 帝 , 假 如 现 在 已 有 科学家在为机器人的法律权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坚信自己脑袋里装的真 理不会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访 科 学 家 克 里 斯 麦 凯( Chris Mackey ) 时,他将发现火星生命的意义用第二个创世纪来形容,他想用这种强烈的表 达方式唤起人们对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态的期待和关注。只不过,我们很可能
在发现火星生命前,就先将人类自身改造成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种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样难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拥有跟我们现在、过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类 2.0 也是一个强烈的表达,一个需要所有人一起定义的概念。因为,人类和科技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现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许有一天,科技能让我们青春永驻,也许我们的意识、记忆、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时自定义,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皮埃罗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讨技术未来时,也存在同样的担忧
:人 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改变,且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
方向改变。至少,在我们还能将自己定义为人类之时,我们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技术给人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而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动探
索和努力。皮埃罗和我都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大国。作为
全 球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中 国 的 经 济 动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创 新 转 变。 不 管 愿 意 与 否, 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特性都会将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创新的舞台,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国经济新现象(比如网红经济)已经是外国人看不懂的一样,中国
的创业者接下来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时,也需要有
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今天的新技术其实已经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虚拟现实也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的。然而,这些技术却一起在这个时代绽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计算能力转移到个人,转移到无处不在,带
来了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爆炸,进而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人工智能和
虚拟现实等需要计算能力驱动的技术的腾飞
;二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前三次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 4.0)方兴未艾,
以更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这一次,中国正徐徐走向舞台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的中国,创新驱动正成为国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选择。官民各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引进来、走出去的需求从来没有这
样 迫 切。 人 们 对 什 么 是 下 一 个 颠 覆 性 创 新 的 关 注 度 从 来 没 有 这 样 强 烈。
《人类 2.0 》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的市场呼唤中尝试以一种新方式写成的。
说起这个新颖的尝试,不能不讲点成书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罗 先 生 一 封 电 邮 : 我 们 能 不 能尽早见面,有个想法在心中不断翻腾滋长,想尽快听听你的意见。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罗在硅谷的一家餐馆见面了。什么事这么急?我见面就问。
我想写一部有关高科技未来的书,皮埃罗答。
好啊!我应声答道,这种书在中国出版也一定很受欢迎。还没来得及提及翻译的事,皮埃罗又说:直接写成中文,您看怎么样?
我怔住了,你啥时候学会中文写作了?我知道皮埃罗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罗端出了他的想法。原来他在中国演讲期间和中国朋友交谈
中得到了一个灵感
:和中国人合作,以采访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
中文。说话间他眼睛泛出那种创意所激发的光彩,使我顿时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种创新的激情与躁动。于是,两人就在饭桌上开始了项目的策划。决定立即开始和合作单位洽谈,同时联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与《浙商》
杂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记者牛金霞奉《浙商》杂志社派遣来到硅谷开始了密集的采访活动。由此开启了采访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杂志逐一
发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罗团队编辑整理成书在中国出版。
本书成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源自硅谷的学者和专家,却越过了原
文(英语)写作、翻译的阶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写作并在华出版。
对此, 曾经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罗等著)这部大部头著作引进中国的我深
有 体 会。 那部书仅仅翻译加上编辑就用了15个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这样一部同样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猎当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从采访到成书仅仅用时 9 个月!较之传统的海外英文写作出版翻译在华出版至少
缩短了一年时间。这真是硅谷速度,不,这是中国 硅谷才有的速度!
对于正在分秒必争、日夜兼程追赶硅谷、奋力争取科技创新大国地位的中国
来说,这个速度尤其弥足珍贵。
闫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