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迷楼》是两位建筑师关于北京一幢普通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
作者*程度地利用顶层的层高,创造出空间高度上的叠加,并设计出若干小空间,这些小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呼应,甚至使人有如在园中游的体验。
作者充分利用家具设计,创造出更多的储物空间,也解决了小家居的储物难题。
本书从设计的考量和斟酌、材料的选择、施工的过程、手工艺制作的过程等详细记录了整个家装的过程,包括各阶段照片、图纸,并穿插笔记部分,记录了作者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轨迹,也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译。
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客厅、沙发、电视墙,住宅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么?阳台是否除了种花、晒衣服还能打坐、读书、小憩,如同一个玲珑的暖阳间?卫生间在居室中没有自然采光,如何让它自然亮起来?有对居室、生活的更多设想么?
在城市中数以亿万计的普通几室几厅的住宅户型,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去承载现实中的生活美学,两位作者用近一年的时间去探索这个问题。
建筑师用贴合日常的琐细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与既存的建筑边界合谋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细腻。这是一次旧建筑改造和家具设计之间的工作,希望既能回应复杂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载内心对诗意的诉求。本书是建筑师关于这个项目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包括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手记,阐释其设计思想、概念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的研究,以及建筑的各阶段照片、图纸,详尽地记录了设计的诞生和心历路程。
序:
引子:
经过三个月的设计和六个月的建造,我们完成了一个面积110 平方米、楼龄逾十年的坡屋顶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虽然家装市场非常完备,从概念到家具都可直接拿来使用,但正因这一流水线的操作鲜有能让想象力见缝插针之处,我们不甚满足。我们希望用贴合日常的琐细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与既存的建筑边界合谋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细腻。我们设想,这是一次旧建筑改造和家具设计之间的工作,希望既能回应复杂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载内心对诗意的诉求。
对于建筑师来说,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设计大尺度建筑上,较少接触微小至一个家的室内设计。但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多么享受现代公共场所的舒适感,属于自己的咫尺小室仍是重要的。近几十年的城市剧变,普通人的生活也随之频繁变动,但每个人都会对家抚慰日常辛劳的一席之地有着热切的梦想并具体地期待着。在我们看来,让梦想成真的,不是种种风情西班牙、意大利或日式的线脚、家具、色彩,而是去除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尚标签,诚恳贴近个人内心的精心设计。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人们养精蓄锐,为愉悦自己而劳作。设计来自使用者的生活理想,这既需要一个人对自己追问,也需要设计师的挖掘,彼此深入沟通,才能逐渐清晰地勾勒出生活的可能性,使每个角落都积极起来,不必千篇一律总是客厅沙发电视墙。
在这次改造中,我们把多层住宅里的小单元格当作一栋房子,甚或一个园子去经营。争取挖掘现状的潜力,使空间彼此呼应,尽量物尽其用,并卸下过度设计、材料堆砌的紧张感,尝试邀请诗意入驻。我们不无乐观地想,这一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也可以在一个居室,以另一种方式再生,或许,可称之为一粒迷楼无数的居住单元,无数的未知解答,如同在园林中乐而忘返借一丝古人趣味,寻找一个可能解答,只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在记忆里,一处局促、又别有生活意趣的居所,是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所录的半间老屋,房主很普通,屋子很小,堆得很满,生活和今天的幸福似乎很有一段距离,但在这质朴得近乎透明的氛围里,独享一份自在。项老,歙人。初占籍仁和为诸生,以事谢去,隐西湖岳祠侧近,老屋半间。前为列肆,陈瓶盎细碎物,与短松瘦柏、蒲草棘枝堪为盆玩者。率意取钱籴米煮食。有以法书名画来者,不吝倾所蓄易之。支床堆案,咸是物也。其中不能无良楛,而意自津津。……老遂独居,朝起或懒炊,即汲西湖水盥靧,出数钱买炉饼食之,率此度日。晨暮非剪拂松竹,即翻阅书画,或支颐看山,意绪忽忽。……住湖上十余年,人渐渐识之,亦不改其操也。项老名宠叔,号玉怀道人。余赠以诗云:西湖流水供濯足,南屏山色对梳头。雨夜酣眠琴当枕,雪朝枯坐絮为裘。盆花巧作千金笑,壁画赀雄万户侯。何用更寻高士传,先生标格在林丘。
明代唐寅名为《事茗图》的画里场景,正是一位隐士在茅屋里等待友人来访,不知老屋半间是否类同画中士人所处,或是更小?项老和书画、盆玩、瓶盎细碎拥挤一处,眼前始终有景,心底始终自在。虽然不是隐居,也是颇令人羡慕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经历了若干年激情澎湃的建筑学生,做了若干年磨合现实与理想的建筑师,我们得承认,自己已不假思索地将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当作手头工作追逐的梦想,又或许,追逐中已遗失了其中的时代因素、精神旨趣、价值取向,唯余形式目标而已。我们该追问自己,今日的形式取向,究竟是基于生活的需求?基于美的设想?还是基于效率的要求?抑或是基于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而我们的生活理想,在时间和空间的长河里是唯一一块能够落脚的石头吗?如果贴标签影响了梦想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不妨暂且不提。遵从美的法则和生活的愿望,认同带来新希望的,只是新的美。
在这本书里,我们尝试还原设计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插入的若干笔记,补充在平常设计中,来自我们自己读书、看画的点滴体验,不成熟亦不周全,但期待或可有所激发。
我们期待回忆过去,我们不知如何回忆过去。那些回忆就像一根根细线,为今天每一处的设计牵引一股力。我们相信,壶中天地的空间观念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小说般的慰藉和幻觉,更是实地可感的小中见大。经营园林、绘画、盆景、家具、陈设、饮食起居的点滴细节,都是为现实增彩的艺术创造,是同一起点出发的不同叙事方式,是给生活注入想象力的点铁成金。
张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古艺术品鉴赏者。
张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画家。《现代装饰》专栏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张波和张清帆于北京创立,一直致力于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在每一具体项目中关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体验,寻找不为商业与形式符号束缚的解决方案。设计既是面向当下,也寻求历史天空中那片诗意之云的再现。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仓四号库、两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内设计、一粒迷楼住宅室内改造等。
设计作品发表于《建筑创作》《 建筑技艺》《 城市·空间·设计》《 Abitare 住》等学术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专题展览;
2008 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医院论坛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
引子
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工地散记
后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