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缜密,意象灵妙,寄托遥深,格律严整,语言妩媚流丽,声韵和谐优美,对后世深有影响,是今人喜欢的几位唐代诗人之一。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作者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商隐研究专家。他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把对传主的生平描写与对其诗文创作的介绍评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李商隐抱负远大却怀才不遇的一生,又清晰微妙地揭示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感伤的心灵世界。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语言准确、冼炼、流畅、活泼,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诗意性为一体的传记文学佳作。
楔子
第一章 衰门弱族的希望
第二章 从获嘉到浙江
第三章 少年才子
第四章 学仙玉阳东
第五章 《燕台诗》及其姊妹篇
第六章 结识令狐楚
第七章 历练科举场
第八章 辜负柳枝女
第九章 忍剪凌云一寸心
第十章 甘露之变
第十一章 《有感》《重有感》及其他
第十二章 进士及第
第十三章 汉中长安之行
第十四章 结亲王茂元
第十五章 从校书郎到弘农尉
第十六章 濡染大笔何淋漓
第十七章 二入秘书省
第十八章 迁墓的曲折
第十九章 永乐和洛阳的日子
第二十章 三入秘书省及无题诗种种
第二十一章 党争大变局
第二十二章 随郑亚赴桂海
第二十三章 出使江陵晤别刘
第二十四章 巴蜀游归供职京兆
第二十五章 小李杜
第二十六章 徐州府罢丧妻悼亡
第二十七章 梓州幕中
第二十八章 西川之行
第二十九章 皈依佛教
第三十章 重返中原叶落归根
尾声
附录一 李商隐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
第二章 从获嘉到浙江 时间过得飞快,李商隐在获嘉不知不觉已过了两岁。
就在前一年,他的弟弟羲叟出生。李嗣一连得了两个儿子,胤绪问题完全解决,原本压抑纠结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可是二女儿,就是商隐、羲叟的仲姊、已经出嫁却被遣回母家的裴氏夫人,情况却越来越糟。原先还只是郁郁寡欢,沉默少食,如今竟是整天卧床不起了。母亲心疼女儿,女儿还很年轻,这辈子她将怎么度过啊! 在那个时代,对于女儿的如此处境,一个做母亲的除了每天在床头细语安慰,又有什么办法呢。眼看着女儿日渐消瘦、奄奄待毙的样子,李嗣和夫人一筹莫展,只有相对流泪。。果然,没有挨得多久,这位不幸的女子就魂归西天了。
三十多年后,李商隐为仲姊迁坟,请亲戚卢尚书为其撰写《墓志》,在《状》文中向卢尚书这样描写仲姊: 仲姊生禀至性,幼挺柔范,潜心经史,尽妙织红。锺、曹礼法,刘、谢文采。顾此兼美,自乎生知。
而上天赋寿,不及二纪。
毫无疑问,在李商隐心目中,仲姊是十分美好的。她不但性格柔顺,恪守闺范,而且精通女红,喜爱文史,书法和文采均很可观。姊姊生前,商隐还很小,这些当然都是母亲告诉他的。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子,命运对她竟是那样残酷,十八岁出嫁,不容于夫家,不让庙见,等于被逐回母族,这对封建时代的女子是何等的羞辱,何等沉重的打击!而上天给她的寿命又是如此之短,她总共活了不到二纪(二十四年),就病死在娘家。
李商隐在为这位仲姊迁葬时写过一篇感情深挚的《祭文》,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并叙述了家庭的种种变故和经历的灾厄。其中写道,在她病故的时候,商隐和羲叟兄弟都还幼小,“此际兄弟,尚皆乳抱,空惊啼于不见,未识会于沉冤”。不过商隐此时已两岁多,多少已经有了些印象:“灵沉绵之际,殂背之时,某初解扶床,犹能记面。”商隐记得自己已能扶着床沿勉强站立,他看到过姊姊卧病喘息的情景,看到过她形容憔悴的模样。这些印象虽然不甚清晰,却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脑际,成为他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两三岁的孩子对死是不会有什么概念的,但姊姊去世时家中的忙乱情景和悲哀气氛却会在他敏感的心灵留下某种印记。
是啊,姊姊今天为什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爸爸妈妈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仆人们跑来跑去在忙些什么?那帮吹吹打打哼哼叽叽的是些什么人?跟在他们后面那又长又大的黑木盒子沉得要好几个人抬,那里边装的是什么?是我亲爱的姊姊吗?他们要把她送到哪里去?为什么保姆把我抱得那么紧,又离得远远的,不让我看个究竟?…… 裴氏仲姊之死,使商隐平生第一次在近处见识了死亡,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哀伤氛围,这给他稚嫩柔弱的心灵涂抹上第一笔感伤的色彩。后来,感伤成为李商隐性格和诗歌的基本色调,其源头也许就应该追溯到这里。
李嗣本想把女儿送回郑州荥阳,把她葬在家墓之中。但是,种种条件限制使他没能这样做,而是只能将她先简单安葬在获嘉,等待以后有条件时再把她迁回荥阳墓地。
就在前不久,浙东观察使孟简来信邀他去担任幕僚,恰好获嘉令的任期也快满了,李嗣在留任从调还是弃职远游二者之中作了一番选择。
按唐朝制度,县令每任三年,每年考核,三考之后,由吏部决定升降。李嗣获嘉令任满,照常理本来应该等待考绩的结果出来,然后决定行止。但他似乎没有这样做。李商隐的文章中,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我们也就不知道李嗣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离任而去的。但总之他是应了孟简的邀约,抛弃了朝廷命官的位置去到地方上做了一个幕僚。
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怎样想的,没有确切的资料。但不妨从几方面来揣想,比如他对孟简的人品学问比较认可,愿意做他的属下,或者孟简允诺的待遇比较优越,前景乐观;又比如,他在获嘉令任上干得并不愉陕,对升迁不抱什么希望,而对浙东幕僚之辟却抱着较大的希冀,等等。
李嗣把获嘉的公私事务一一安排妥当,就带着妻子儿女到浙东去了。
从此李商隐跟着父亲走上了离乡漂泊的途程。这时他还是个三岁左右的幼童,根本不会知道这次远游的意义。可是,在了解他一生遭际的我们看来,他儿时的这次远游似乎竟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象征和预演,他生命中注定了的重要一环——远游和漂泊——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浙东观察使的驻节地越州(今浙江绍兴),李嗣进入孟简的幕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