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共选17名赫哲族作者的68篇(首)文学作品,并按照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影戏剧文学进行分类,篇后均注明作品出处和作者简介。《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所选作品均为进入新时期,即1976年末至2011年12月30日公开发表的优秀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影和戏剧作品。《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作品所选均为汉语文作品,包括汉语文原创与赫哲语原创翻译作品两类。《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作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聚居地区的发展进步及赫哲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面貌。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编选了少数民族——赫哲族小说、散文、诗歌三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序
小说
乌苏里船歌
捉狍子的季节
赶奶
鱼坟
雁儿湾网滩(节选)
神秘的依尔嘎
月儿弯弯
燃烧的火焰
散文
在天鹅的故乡
啊,海青
女儿云
穿越时空的心缘相握
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
捕鳇记
两岸共婵娟
碧绿的明冰
走进《乌苏里船歌》诞生的故乡
完达山恋挠力河情
攀登圣山
诗歌
浪花里飘荡渔家的歌
三月的乌苏里
我的家乡美
夫妻承包一条船
唱歌要唱新时期的总任务
参加国宴
捧起了和周总理的合影
金色的太阳(外六首)
绿色的山哟蓝色的水(外一首)
织渔网
唱咱家乡乌苏里
心旅(外一首)
冰上人家
民族迁徙歌
抚今追昔古赫哲
五十六族赞表歌
街津口行吟
悼念乌·白辛
赫哲渔歌
天鹅姑娘
永远跟着共产党
相会
春季生产歌
那不尔根巨人
赫哲人的歌
故乡行
献给赫哲族建乡四十周年
雪地上的轻舟
秋梦
岁月如歌
嫁令阔涌出心窝窝
报告文学
回忆参加抗日义勇军时的战斗生活
鱼水欢歌
深切的怀念
俄罗斯远东边区那乃区纪行
祖国啊,母亲
新世纪走来赫哲人
长篇小说存目
后记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赫哲族卷)》:
乌苏里船歌
孙玉民
深夜,我在钓鱼台宾馆的房间里正整理着几天来采访的笔记,忽听有人敲门,深更半夜的是谁呢?原来是我新结识的好朋友——赫哲族姑娘依尔娜。
“珊珊,你不是和我说过你要到乌苏里江去体验生活吗?今天夜里去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依尔娜一进屋就急着对我说,“你要愿意去我叫人把你捎上!”
早在儿时,我就从电影里看到赫哲族渔民在乌苏里江同旧沙皇新苏修英勇斗争的迷人故事。而今,尤其是读了莫日根的《乌苏里江的月色》这篇小说,我对那神奇而富于魅力的地方更加神往,亲眼看一看的强烈欲望再也无法按捺了。没来前,我和我的大学时的同学现在的未婚夫阿贵约好,我先到赫乡采访,他到乌苏里江贩大马哈鱼,在乌苏镇等我,之后,我们再一同回返。谁知来到这里竟被暴涨的大水困住了,通往各处的公路也被大水淹没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对,到乌苏镇玩儿上两天,然后再到捕鱼滩地采访,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我急忙把随身带的东西装进旅行袋,二话没说就跟着依尔娜跑出来。
河沿的机声像炒爆豆一样“劈里啪啦”响着,岸上送行的人们黑糊糊一大片,有的跑来跑去,有的依依话别,还有的往船上搬东西,好不热闹。依尔娜领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了一只带篷的渔船附近。
“艾稀特,把我的好朋友带上,她要到乌苏镇去。”依尔娜指着我对岸上正要拔锚的一位小伙子说。
嘿嘿!这位渔民叫“艾稀特”(几天来在对赫哲族老人的采访中,我知道这是赫语,意为乖孩子),多有意思的名字。
皎洁的月光下可以看出这位赫哲族渔民艾稀特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头戴棉军帽,身穿军大衣,一副远征的打扮。他走过来把我打量了一番,便回头对依尔娜说:
“嗨!你捎的人原来是个大姑娘呀!这一身穿得也太单薄了,深秋乍寒的不冻成‘刨花’才怪哩!要是换成个小伙子,实在不行我还可以抱在怀里暖和暖和,可她是个大姑娘,你叫我怎么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