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言快语》乃作者移居澳门三十年来写作之短文:“谈天说地”概括生活百态;“怀念追忆”记录人物春秋;“歌舞音乐”和“戏剧电影”是为澳门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宣传而作;“我的茶道”则是作者本人七十年来与“茶”相遇相知的心得;“吃的故事”:谚语“民以食为天”绝对正确,长寿健康吃出来,笔者喜欢吃、也喜欢下厨房,希望诸君阅读了“吃的故事”后胃口大开,长命百岁。
《殷言快语》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总序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殷立民,1933年上海出生,1956年至1968年任职上海外国语学院,1968年至1973年任职上海新中中学,1973年至1978年任职上海外语电化教学馆,1979年至1982年任职上海画报社;1983年至1990年任职澳门电视台,1990年至今任职澳门文化局。
谈天说地
李敖的上海母校市东中学
看凤画怀念凤阳
照相机
洋山岛记忆
横排与竖排右起与左起
切身体验针灸治疗·
从人均四点五平方到十七平方
童年的柚木雪柜
祸从口入
修路的速度奇迹
柬埔寨的乌蝇
烟事数则
澳门好
衬衫假领头
修理保养的故事
一代更比一代强
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冷热皆难熬
买不买车
说身高
澳门好地方
恢复传统文明
飞来横祸
车祸纪事
小城澳门常被误读
和谐澳门
回归澳门
怀念追忆
企业家的精神 ——悼王启翔
忆陈伯吹
迟来的辉煌 ——纪念张充仁诞生一百周年
悼念经叔平
忆雕塑大师滑田友
念姑妈说抗日
歌舞乐音
……
戏剧电影
吃的故事
后记
《殷言快语》:
李敖的上海母校市东中学
李敖大陆行,拜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东中学(缉规中学)。澳门人都知道北大、清华,但是对于李敖在上海的母校市东中学知道的不会多。笔者本人从1946年至1951年在这所学校读书,我和该所学校还有多重其他关系,我的曾祖父殷可久(音乐家刘天华的岳父)曾在缉规中学讲经(即传授古文);我的伯祖父殷正甫在英国人执政年代,任职该校的中文部主任;我的伯父殷之鸿19世纪80年代前,在该校任教四十多年。所以我对市东中学比较熟悉。不妨在此作一点介绍。
市东中学是上海的老牌子学校,最早的校名是聂中丞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缉规中学,聂缉规是曾国藩的女婿,学校的创办人,笔者还见到过曾国藩的外孙女(聂缉规的小女儿)来学校视察。1949年以后改名为市东中学。
1941年以前聂中丞中学是公部局学校,是当时租界当局给中国学生(只收男生)读书的公立学校。除了国文(汉语)课程,所有课程全部用英语教学(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当时上海共有四所这样的中学,另外三所是育才、格致和老华童(后来改名为晋元中学、纪念谢晋元将军)。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各学校,缉规中学是最后接管的。因为该校的地下共产党力量薄弱,而且三民主义青年团员较多。接管的人员是特别安排的,校长段力佩、副校长吕型伟都是重量级人物。段力佩后来任职育才中学校长,兼任很多党内外重要职务;吕型伟后来任职上海市教育局长。
改名后的市东中学,一直是上海的重点中学,因为学校的体育运动一向在上海领先,所以是华东地区第一个试行劳动卫国制(一种照搬苏联的体育制度)的学校。
李敖在校时期的校长是国民党参议员蒋梦麟先生。当时不少学生是高官(校长朋友)的儿子。我不认识李敖先生,很高兴有一个名人同学,而且不是前后同学,是同一时期的同学,虽然他的有些观点,我不完全接受。但是有这样的名人同学,还是觉得很沾光的。
此文刊载2005年10月20日《澳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