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视野也很开阔。他的诗歌创作豪迈雄健,追求一种大的境界。《我的骨骼在远方》收入近百首诗歌,分为80,90,00,10四个大的年代,归类之外,更有一种时光的情怀。
康巴历史文化的重新书写。
康巴人精神世界的文学展现。
康巴作家群的集体亮相。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
阿来
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作家群体。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推出十二位优秀康巴作家的作品集。2013年,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我因为在美国没能出席这次会议。今年,康巴作家群书系将再次推出第三辑,近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康巴各族作家的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回顾,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达,却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来,我频繁在这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无论地理与人类的生存状况,都给我从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击:那就是这样雄奇的地理,以及这样顽强艰难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传的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的书写与表达。直到两百年前,三百年前,这一地区才作为一个完整明晰的对象开始被书写。但这些书写者大多是外来者,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他者”。这些书写者是清朝的官员,是外国传教士或探险家,让人得以窥见遥远时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书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差异多,更有甚者为寻找差异而致于“怪力乱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寻找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达:他们自己的生存感。他们自己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他们对于横断山区这样一个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环境的细微感知。为什么自我的表达如此重要。因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产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这样的表达,才得以呈现,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呈现,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未经表达的存在,可以轻易被遗忘,被抹杀,被任意篡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未经表达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观察、体验、反思、整理并加以书写。
这个认知的主体是人。
人在观察、在体验、在反思、在整理、在书写。
这个人是主动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动或命定的。
这个人书写的对象也是人: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产关系中的人,族群关系中的人、意识形态(神学的或现代政治的)笼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个青藏高原上千年历史中缺乏人的书写,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学等级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过于渺小,而且过度顺从。
但历史终究进展到了任何一个地域与族群都没有任何办法自外于世界中的这样一个阶段。我曾经有一个演讲,题目就叫作《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整个世界扑面而来》。所以,康巴这块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书写。两三百年过去,这片土地在外力的摇撼与冲击下剧烈震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终于醒来。其中的一部分人,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讲“康巴作家群”这样一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自然就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种书写,表明在文化上,在社会演进过程中,被动变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变成了主动追求的人,这是精神上的“觉悟”者才能进入的状态。从神学的观点看,避世才能产生“觉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学所笼罩,所以,入世也能唤起某种“觉悟”,觉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书写与表达。
觉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人所造应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
而这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经蒙昧许久的土地,文学是大道,而不是一门小小的技艺。
也正由于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书系又将出版,对我而言,自是一个深感鼓舞的消息。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达我个人最热烈的祝贺!
文学的路径,是由生活层面的人的摹写而广泛及于社会与环境,而深入及于情感与灵魂。一个地域上人们的自我表达,较之于“他者”之更多注重于差异性,而应更关注于普遍性的开掘与建构。因为,文学不是自树藩篱,文学是桥梁,文学是沟通,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关。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奖获得者)
阿布司南(张德华),男,藏族,六十年代生于藏东,当过兵,蹲过猫耳洞。1983年开始汉语言文学创作,现为迪庆州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创作涉及文学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随笔,作品分别发表在《联合文学》、《中国作家》、《天涯》、《飞天》、《花城》、《西藏文学》、《边疆文学》、《滇池》、《诗刊》、《星星诗刊》、《诗神》、《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南方周末》、《西南军事文学》、《云南日报》等刊物。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雪后的阳光》(云南科技出版社),短篇小说集《河谷里的村庄》(青海民族出版社)。
一九八○年代
静夜 / 003
祭酒 / 004
在战争舞台上 / 006
太阳·月亮·生命 / 008
山里儿子山里兵 / 010
死神的围困 / 012
望夫石 / 013
商标背面的战地日记 / 014
缺角月亮的寨子 / 016
记者,诗人和犯罪现场 / 018
绿茵场边站成一尊雕像 / 021
绿叶情 / 023
白帆颂 / 024
永恒的年龄 / 025
墓碑 / 027
一九九○年代
冬天的森林 / 031
山里的女人 / 033
没有水的小村 / 035
有一条河 / 037
山中女人 / 039
远村 / 041
蓝夜 / 043
人在旅途 / 045
风在缓慢地吹 / 047
沿着漫长的冬季走动 / 050
冬天记事 / 052
山里的孩子 / 057
渴望天空 / 059
越过河流 / 061
小雨走过村庄 / 063
母校 / 064
寂动 / 066
曲登贡偶遇一位老人 / 069
黄昏的草原 / 071
远离草原的日子 / 072
依拉草原上的奶牛 / 073
菩提树 / 074
月亮颂 / 075
走在街上 / 076
沉默的高原 / 080
高地上神鹰 / 082
白茫雪山的红叶 / 084
阳光一颗一颗 / 085
空白 / 087
鹰鹫 / 088
吉祥的村庄 / 090
西风过处 / 092
挽歌 / 094
缅茨姆峰 / 095
奶子河 / 097
有一个时刻 / 099
龙潭河边的酒吧 / 101
秋天 / 103
天空 · 雪花和星星 / 105
二○○○年代
远离最后的怀想 / 109
最初的记忆 / 110
雪冬 / 111
诗 / 112
某种微笑 / 113
幸福的事物 / 114
梦 / 115
冬天的情人 / 116
住在冬天 / 117
燃烧 / 118
心灵的挽歌 / 119
怀旧 / 120
走不出的河谷 / 121
岁月之殇 / 123
吹奏乐音的圣徒 / 124
雪地上最后一只鸟 / 126
时光序列 / 128
自己的路途 / 132
回到书房 / 134
复活 / 135
歌谣 / 136
从我房间所能望见的一座雪山 / 138
街头的少女之歌 / 140
二○一○后
初春 / 145
高原 / 148
献给阿妈 / 154
通天河 / 161
显影与碎片 / 162
血光照耀的四月 / 164
眺望 / 170
歌谣开始的地方 / 172
静夜
星星眨着疲倦的眼睛
月芽儿枕着云朵打盹
多么宁静,多么安详
只有她窗前的灯啊还闪着亮
捧起一张英俊的彩照
紧贴在突突的胸口
闭上深情的眸子
两颊却滚烫滚烫
沙,沙,沙……
静夜。台灯。雪白的信笺
明天
绿色的鸿雁
将把姑娘一颗心
捎向遥远遥远的地方
祭酒
我知道只有这瓶酒
才能慰藉你的魂灵
才能安抚我心中的愧疚
是的,你爱喝酒
在雄壮的出师的时候
在激烈的战斗胜利的时候
还有,妈妈生日时
你在猫耳洞举杯为她祝寿
酒啊,也曾麻醉过你的神经
当未婚妻发出最后一次通牒
你真想喝它个一醉方休
为此,连长投过来的白眼
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于是在班务会上你郑重宣布“戒酒”
并收起了最后半瓶“二锅头”
当亚热带的骄阳和灼人的炮火
吸干了身上最后一个水分子
你多想喝一口,润润干渴的咽喉
那个鲜血染红的黄昏
当激战的阵地复归沉寂
你微微颤动的嘴唇
又提出那个小小的请求
当我把酒端到你的嘴边
你却再也没有张口
也许,你想起了那条“戒令”
也许,你想把酒省下
为年迈的父母祝寿
今天,我又带来这瓶水酒
战友啊,请再喝上一口
尝尝生活的醇厚
一滴酒啊一串泪
点点渗进我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