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以近代北京公共卫生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既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阐述制度变迁的过程,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分析制度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构建出以制度为中心的近代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根据公共卫生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内外城巡警厅警保司卫生科出现的1905年为起点,该制度基本成熟的1937年为终点。这样的时间划分正如公共卫生制度一样,在遵循自身发展逻辑的同时,兼顾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
导言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意义
三 构想与方法
四 基本框架
上编 制度变迁
第一章 警察卫生制度的移植
一 组织与规则
二 实际内涵
三 执行机制及其成效
四 冲击与挑战
小结
第二章 美式公共卫生的在地化
一 北京科学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三 在地化试验
四 丙寅医学社与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小结
第三章 从警察卫生向公共卫生的转化
一 日臻独立的组织
二 培养基层专业卫生行政人员
三 卫生教育
小结
下编 日常生活中的制度运作
第四章 从清道到清洁:环境卫生
一 环境恶化及其对策
二 街道清洁
三 垃圾处理
四 污物处理
第五章 从干净到无菌:饮水与食物卫生
一 构建饮水卫生机制
二 依法治理食品卫生
第六章 从有治无防到防治结合:疫病防治
一 预防医疗体系的建立
二 疫病防治方式的演变
三 保健事业的起步
四 花柳病防治
结论
一 移植、扩散与转化:制度变迁过程
二 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
三 日常生活走向理性化
四 全球化与在地化
附录一 卫生署第五 届卫生稽查训练班试题
附录二 公共卫生护士班学员实习简评
征引文献
一 正史政书和政府公告类
二 方志、资料集
三 档案
四 报纸
五 刊物
六 中文著作
七 译著
八 论文
九 英文著作
十 英文论文
后记
《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
那么,应当如何办理真正的公共卫生呢?金宝善、杨济时和陈志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举办公共卫生首先必须任用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担任卫生行政的负责人,“没有医学学士位是不行的,没有受过公共卫生专门研究是不行的,公共卫生和清道混为一谈的先生们是万万不行的”。公共卫生的建立,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因此必须任用合格的卫生行政领导者。金宝善认为,负责市政卫生者,必须专任,不能兼任,且须有公共卫生学位,或曾任市卫生局局长、副局长的等职务5年以上。陈志潜提出,北京特别市卫生局局长应具备下列资格:“1.世界公认为甲等医学毕业者,取其根本训练的充实;2.有公共卫生训练者,取其明白卫生行政之大概;3.对于北平卫生行政素有研究,能发表政见,陈述计划;4.品性端正,言辞快利,办事认真,足为领袖者。”
除任命合适的人选担任公共卫生领导者之外,国家还应开展适当的卫生教育,以改变人民对科学医学的无知。中国的普通教育处在黑暗时代,目不识丁者十之七八,要在此基础上增进人民卫生智识是非常困难的。但要推行公共卫生,必须教育人民了解科学医学的基本常识,通过增强个人卫生来维持人民的健康。陈志潜指出,北京是中国教育的中心,中小学生数目在全国大城市中最多,是实施卫生教育的绝好地方。他提出应利用北京已有的高等师范和初等师范学校,训练卫生教育的教师,同时请中央政府改编学校旧有卫生教材,然后任用有训练的教师,讲授有价值的教材。如此一来,使青年学生接受卫生教育,在社会上必能引起多数人的注意,将促使公共卫生的进步。
作为生活在北京城内的医学者,丙寅医学社的成员们关注北京公共卫生,就如何改善具体卫生状况提出了建议,譬如排泄物的处理、学校卫生、灭蝇运动以及饮食物与肠胃病关系等问题。姚寻源通过研究指出,苍蝇、冷饮和井水是北平肠胃症之重要媒介。他检验发现街市售卖的酸梅汤中,有50%含有大肠杆菌,20%含有痢疾杆菌,井水63%含有大肠杆菌,这些都是导致人们患上肠胃疾病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为预防肠胃症,千万不要饮生水,在清洗各类水果蔬菜时,可采用漂白粉杀菌,“每次在一大盆水内放一撮即足以将一切毒菌杀尽,以之浸洗菜果愈十数分钟,菜果之毒菌亦尽灭绝”。胡百行对北平公共卫生面临粪、秽水、垃圾、沿街泼水、饮水以及食品等等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建议,得到了卫生局的回应。这里所提及的内容将下编予以阐释,此不赘述。
需强调的是,这批学者已认识到科学医学必须适应中国国情,指出中国要建设公共卫生,不仅需要依据必要的学理基础,更需要对中国国情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杨济时强调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过是中国科学医学大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注意科学医学学理建设,这样才能发展中国自身的预防医学,不然充其量不过抄外国人的具文,不能解决中国特殊的自身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