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认知》讲述了话语交流的动态认知已经成为近期国际语言、认知与逻辑领域研究的热门主体之一,而国内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话语交流中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动态新、交流者的溯因认知以及互知等问题,对话语交流过程中的动态认知环节进行描述,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一方面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思路,把语言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研究,如认知、逻辑等,实现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在方法上把形式研究与非形式研究相结合,体现了话语研究的新的趋势。而且对于自然语言交流的理解、人的动态化认知过程、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的信息处理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廖德明(1976.10—),四川仁寿人,现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话分析与认知语言学。2001—200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认知》(09YJC740058),四川省哲社项目《话语中的反预设与语境互动研究》(SC14WY19)以及四川省教育厅项目2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前言
第一章 话语交流:从静态到动态
第一节 话语交流
第二节 话语交流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 话语交流的结构
二 话轮及其话轮的构造
三 话语交流中的TCU与TRP
第三节 话语交流到底如何达成?
一 话语交流的达成模式
二 推理前提
三 推理规则
第四节 话语交流的动态认知模式
第二章 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认知语境
第一节 语境:从静态到动态
第二节 动态语境模型
一 语境模型的层次性
二 动态语境模型
第三节 话语交流中的认知语境
一 认知语境的组成
二 认知语境的建构
第四节 话语交流中认知语境的更新
一 认知语境的更新
二 认知语境的扩展、修正与收缩
第三章 话语交流中的共享信念
第一节 交流者所知道的是什么?
第二节 话语交流中的信念:相互的、共同的与共享的
第三节 交流者能够取得共享信念?
第四节 作为共享信念的共同背景
第五节 共享信念的取得
一 话语宣告
二 话语承认
三 副语言行为
第四章 话语交流中预设的动态认知
第一节 预设:背景信息还是共同背景?
第二节 说话者预设观
第三节 说话者预设的争议与修正
一 信念还是接受?
二 说话者预设中的顺应
三 西蒙斯的预设
四 预设的语境更新论
第四节 说话者预设的动态认知困境
第五节 反预设
一 新现象:反预设
二 反预设的触发解释
三 一些问题
四 解释的延展
第五章 话语交流中的溯因动态认知
第一节 皮尔士的溯因:推理还是认知?
第二节 溯因形式的嬗变:从推理到认知
一 作为推理的溯因
二 作为认知的溯因
第三节 话语交流中的溯因动态认知
一 语言学中溯因使用的三个模糊问题
二 话语交流中作为认知推理的溯因
三 溯因的参数
四 话语交流中溯因的使用
参考文献
《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认知》:
这个句子预设说话者已经结婚了,实际上交流者双方也确实知道说话者已经结婚了,此时说话者已经结婚了就是共同背景,但问题在于,如果说话者已经结婚了是共同背景,按照只有通过交流建立起来的共享信息才是共同背景,它应该建立过后才成为共同背景,但是这个共同背景在交流之前就已经是共同背景了。说话者说了一个带有预设的话语,这个带有预设的话语要是适当的,说话者将其限制到了共同背景,也就是说,“他已经结婚”在说话者说出这句话之前就应是共同背景的一部分,不然说话者不会说出带有这样预设的话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将共同背景仅仅以是否在交流中建立为标准是不可取的,在交流中建立的共享信息是共同背景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除了这个来源之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来源。克拉克(H.H.Clark)、施瑞德(R.Schreuder)和巴特里克(S.Buttrick)曾指出共同背景主要建立在三种信息来源的基础之上:第一种是知觉证据,交流者双方在某个时刻已经共同体验到或正在共同体验到的信息。第二种是语言证据,两个人在同一会话中作为参与者已经共同听说到的或正在共同听说到的信息。第三种是团体成员,交流者双方相信的每个东西在他们所属的团体中是普遍地,或几乎是普遍地被知道、被相信。比如,如果交流者A与B是两个成年陌生人,那么他们的共同背景就完全来自成年人这个团体成员的共同体验和他们正目击到的场景。然而如果他们是亲密的朋友,那么他们的共同背景会扩展来包括他们两人彼此之间很多的事等。因而,对于话语交流中的共同背景我们不应该仅仅考虑在交流中建立的,而且还需要考虑到那些在交流之前业已建立的。
对于共同背景我们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共同背景是用于交流的。我们在话语交流中要理解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意图,那么就必然会使用到共同背景,所以交流者双方的共同背景是用于交流的,是为交流服务的。第二个因素是共同背景会有时间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