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用魔幻之事、讲真实之理、行不言之教的文学经典,也是一部教人成长的教育小说。《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秉承正论的基本立场,基于教育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视角,以西游之立意、脉络和故事为经,以青年之为人、立身和处事为纬,论说为学、任职、组队、阅世、交友、炼心、聚力、御情等十五种成长智慧。《心之教》注重有益、有料、有趣,把握通透、通俗、通识,尝试对《西游记》做出创新性、趣味性的教育研究和阐释,以期让人愿看、能悟、有得。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魔幻小说,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正能量”的教育小说。《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选用权威文图版本,以“教”字入手,从小处立足,正论西游思想整体,体悟、诠释西游式的成长小智慧。
第一讲 引论:走心之教
作为教育小说的《西游记》
《西游记》与心性塑造
《西游记》与人格教化
第二讲 为学:寻师学艺
穿上衣服,明礼知言—十年寻师之路美猴王在干吗
听话听音,刨树刨根—美猴王是如何找到菩老师的
志心朝礼,一生无性—悟空学艺时为什么如此低调
你今有缘,我亦喜说—特别牛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学贵专一,悟彻菩提—悟空为什么这也不学那也不学
你这一去,定生不良—悟空为什么被菩老师开除
第三讲 实习:立足试手
怎生打扮,有甚器械—悟空如何打造品牌形象
相貌虽丑,却俱有用—悟空哥仨拥有怎样的异相之美
虚与委蛇,暗中谨记—强龙为什么不压地头猴
鬼怕恶人,规则难真—阎王为什么比龙王还惨
籍名在箓,拘束此间—遣将擒拿为什么变成下界招安
猴王闻此,心头火起—“职场新猴”为什么要少听人发牢骚
第四讲 任职:熟悉规则
奇才小用,不如不用—悟空为什么老说玉帝不会用人
官心何足,名意未宁—一味姑息为什么收不了邪心
自有旧规,任性胡为—悟空为什么非要一张“入场券”
听调听宣,泾渭难分—二郎神“牛”在哪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特大号”领导该怎么当
闹字当头,分寸互留—十万天兵天将为什么拿不下悟空
第五讲 组队:定事选人
不可轻传,不可空取—如何理解如来传经
以位动之,以欲诱之—沙僧、八戒为什么答应入队
以命定之,以心导之—小白龙、孙悟空为什么答应入队
一举成名,儿之志也—唐僧为什么也有士人的理想
佑保江山,自我实现—唐僧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取经
诸般崇狠,一灵不损—观音菩萨拥有怎样的“选人用人观”
第六讲 阅世:熟悉社会
权贵乱法,潜规横行—唐太宗为什么多活了二十年
人情玩法,上下其手—二十年阳寿如何操作成功
智谋何用,损人成空—袈裟“钓”出怎样的人心
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五毒心”如何野蛮生长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土地山神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黑河鼍龙如何丢人败家
第七讲 交友:积累人脉
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悟空的强大人脉如何积累
天差天使,尽做好事—太白金星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悟空如何解决高老庄难题
根皮相合,叶长芽生—镇元大仙为什么与悟空结拜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老鼋驮与不驮的奥秘是什么
谨讲志诚,慎叙旧情—悟空光靠关系能否借来芭蕉扇
第八讲 收性:不可斗气
渔樵耕读,较劲无边—超脱如何演化成较劲、斗气
斗气赌气,作死会死—泾河龙王如何斗气丢命
圯桥进履,卑下受教—东海龙王的“思想教育”为什么有效
专倚自强,难了业瘴—悟空为什么老耍无赖
心中有气,处处争竞—一个果子惹出什么祸
走花弄水,有火来烧—战狮驼岭三魔为什么也是一场口舌大战
第九讲 炼心:彻底一心
坚心磨琢,着意修持—唐僧如何“以内御外”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悟空如何破心中之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悟空如何从“二心”到“一心”
多心多难,坚持就完—三人如何喝下“乌巢牌”心灵鸡汤
一时忘念,迷途终返—观音菩萨为何“迷”缚红孩儿
圈里圈外,此心彼心—西游圈圈中有何奥秘
第十讲 攘外:外部考核
多大欺心,引祸上身—虎先锋之命被哪“四风”刮没了
莫弄虚头,见见手段—黄风怪怪在何处
静心改过,务本之道—四圣试出了怎样的禅心
脏话难忍,气急败坏—一帮神仙为何骂街
收起软善,亮出慧眼—白骨精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听信巧言,诸般怀怨—白骨精的离间计如何成功
第十一讲 安内:内部磨合
配合天真,调和水火—取经团队体现了怎样的和合之道
盲是目亡,忙是心亡—悟空被贬后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八戒三人明白团队相合的道理了吗
身回水帘,心逐取经—被赶走的悟空心情如何
晓之以理,激之以气—八戒如何说服悟空重新归队
勿求急效,莫生妄动—西游团队为什么又闹分裂
第十二讲 聚力:处好同事
放下身段,学动心思—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乖了
学着做事,试着成熟—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弱了
劈破旁门,皓月静心—悟空又给唐僧上了什么“心理疏导课”
听汝之言,凭据何理—悟空如何说服乌鸡国太子
弄巧弄拙,整人整己—悟空如何聪明反被聪明误
硬善当头,收牛骇猴—观音菩萨如何收伏红孩儿
第十三讲 干事:做出业绩
莫说手段,预先传名—如何增加悟空的“粉丝量”
力拼智商,显法留名—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智商
力拼情商,死磕较量—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情商
取经虽大,面子更重—悟空在朱紫国为什么摆那么大的谱
拿出行动,方显恭孝—悟空为什么前倨而后恭
一宝在手,显能长脸—青牛精为什么那么牛
第十四讲 御情:谨慎情怀
谨慎情怀,切休放荡—唐僧如何抵御女儿国国王的诱惑
彼此无伤,两全其美—悟空为什么导演了一出“放鸽子”大戏
咬钉嚼铁,死命压邪—唐僧如何抵御蝎子精的诱惑
宁为贫妇,不为富妾—牛魔王的妻妾下场为什么截然不同
约束七情,休太放纵—不图色只图肉的蜘蛛精为什么被消灭
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一加七”的“爱情”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第十五讲 定位:认清自我
认清形势,牛不可狂—牛魔王为什么要投降
自污污人,害人害己—万圣龙王一家为什么家破人亡
投对门户,辨清大小—小雷音寺小在哪里
有来有去,入行入队—小妖的命运为什么都那么惨
自我剖析,自我省思—悟空自剖剖出了多少个人心
以柔克刚,以和为尚—悟空的“两样木理论”有什么奥秘
第十六讲 悟得:细悟成功
内恕已存,外束自去—孙悟空的紧箍儿是怎么消失的
八戒弱点,一心悟能—猪八戒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看轻自己,一心悟净—沙和尚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做好本分,一心行走—白龙马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八十一难,功成圆满—成长之路要历多少难
求取真经,细悟成功—西天取经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文献
跋
第二讲 为学:寻师学艺
学人礼、学人言的根本是知命、立己、识人。像悟空那样,明确真目的,访得有缘师,坚定大方向,志心朝礼,专心向学……
穿上衣服,明礼知言——十年寻师之路美猴王在干吗
想当初,为学长生不老,猴子说走就走,径向大海波中,义无反顾地来了一场“老年猴的奇幻漂流”。
一老猴,一小筏,一些瓜果梨桃,飘飘荡荡,顺着东南风,逐浪而去。
一切都很完美,除了一样:出发时,孩儿们只顾忙着送花、送酒、送水果,就没一个长眼的想着送衣服!
衣服没穿也没带,真成了一只光腚猴。
猴哥这副样子,赤身裸体的,在花果山肯定没人敢笑话,在茫茫大海中也无人会笑话。一旦上岸,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诸位知道,猴王在《西游记》中是“人”,行事做派虽然跟一个小毛孩似的,但毕竟也三百多岁了,而且他还是一只有学问、有见识、有身份、有地位的美猴王。所以,当光着腚的美猴王,好不容易从海上下来的时候,一定不希望岸上一堆人等着看他通红的屁股吧。
可怕什么偏来什么。他赤身裸体一上岸,就“只见海边上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
哇,好多人啊!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猴王,你会怎么办?肯定是先弄件衣服遮一遮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热天里,当你午睡刚醒,穿着极简风格的衣服,从没有空调的宿舍里,迷糊着拉门而出,抬头就见一堆人,着正装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会不
会返身而退,“哐”的一声把门关上,赶紧罩件衣服,再出来看热闹。
猴王应该也是这么想的—要学人,先把屁股裹好。
先穿上衣服,再讲礼貌,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所以,猴子学人第一步,就是:
弄个把戏,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第一回)
当然,这只是从动物到人最原始的一步。要学人,不是人模人样的就是人了,重点是要“学人礼,学人言”,让自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人。
这一过程,原著交代得很简单,但演绎起来,却趣味十足,特有画面感。看过央视老版《西游记》的人,一定还记得第一集中猴子捡菜、偷鞋、点餐、吃面那段情节。特别是猴子模仿那位视力不好的老先生点餐的片断,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老先生喊一壶酒,猴子也喊一壶酒;老先生喊一盘牛肉、一碗面;猴子也喊一盘牛肉、一碗面;老先生急了,喊一大碗,猴子也照样。反正是处处比着学,老先生点什么,猴子点什么;老先生怎么做,猴子就怎么做。这虽然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但却极其生动传神地演绎了猴子是如何“学人礼、学人言”的。
当然,这都是外在的。模仿得像人,毕竟不是人。君不见,模仿秀搞得再好,也不是本主儿。说到底,学人还得学人的根本。
学人礼、学人言的根本是什么?是知命、立己、识人,洞悉人的所想所求。《论语·尧曰》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这是人安身立命的三个基本常识。知命,就是要懂规律,观大势;知礼,就是要懂规矩,识大体;知言,就是要懂心声,明大理。常言道,不学礼无以立。礼,即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嘛。
这个道理,猴子花了十年,终有所悟、所得。他悟明白了什么?可以说,那是相当深刻的。诸位请看:
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第一回)
这点道道儿,被初为人的猴子琢磨透了,但他自己又何尝不是?
大闹天宫也好,保着唐僧取经也罢,哪一样不是为了“功果”!话说回来,能明白这个道理已经相当了得了。
悟空,悟空,悟到“空”时,却成了斗战胜佛。
而在此之前呢,还要不回头,奔着“求”去“追”。不回头—用现在的话说—叫抱负和事业心。在抱负未完、事业未成之前,还是得学。
这正是:
明礼知言贵周全,
纵横天下靠此安。
纵使聪颖如大圣,
筑此根基耗十年。
听话听音,刨树刨根——美猴王是如何找到菩老师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想学到特别想学、不学就得死的东西,你必须找到某某某。某某某叫什么?不知道!干什么的?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路有多远?更不知道!这时候你会怎么办?而当美猴王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会如何应对?
原文中写道,猴王因为怕“年老血衰”到阎王处报到,特别想学长生之道。这时,神奇的通背老猿指了一条道儿:
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第一回)
哪三等名色呢?
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第一回)
“在哪,在哪?”“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哪儿找去?
但猴王“满心欢喜”,立马决定第二天就出发,根本就没想那几个“不知道”,以及如何去找的问题。猴子傻啊?当然不是。因为他坚信,凭着智慧、激情、勇敢和超一流的包打听工夫,总有一天会找到。
一天,猴王在“古洞仙山之内”瞎转悠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唱歌。唱的是: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槐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第一回)
猴王狂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
你想啊,不仅有“非仙即道”,还有“静坐讲黄庭”。“黄庭”,应是指道家的经典《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是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菩提祖师这个大杂家所开设的许多“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均属此类。所以,能唱出“黄庭”的人不是神仙,谁是神仙?猴王自己也说了:“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于是,他兴奋异常,“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这一“趋”、一“穿”、一“侧”,多传神!细打听之下,猴王发现,樵夫并不是神仙。虽有点小失望,但毕竟是条有用的线索,转而打听神仙在哪儿:“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
经再三追问,果然大有收获,猴王成功找到了菩老师所在。
其中有个小插曲,说的是猴王目的达到但还不算完,仍要追问樵夫为什么不跟着菩老师学习,以及为求稳妥非让樵夫带路。最后虽把樵夫问恼了(一个陌生人这么问你,你也会恼),但这个缠劲儿,确实让人佩服。
我们回头捋一捋。如果猴王当初没听通背老猿的话,就不会知道“佛与神仙与圣”能长寿;如果听歌不认真,就不会找到关键信息;如果不刨根问底,就不会知道菩老师在哪儿。
这个听劲儿、钻劲儿、缠劲儿,就是“听话听音,刨树刨根”。
个中关键,是走心。走心,就要正其心。正其心,是传统讲求学、修身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有点高深,学问大着呢。我们在生活中,起码要慢慢学会听音,走心,获得话外音。光听还不够,还要学会猴王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在字面上解释,听,聆也,从耳从德,侧耳细听之意。细听就要走心。《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俗话讲,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学会倾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学会倾听,我们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才能听人不能言、不敢言、不愿言但却是心中所想的一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求学或者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这正是:
吾心学悟空能悟,
耳德追谛听善听。
听话听音要牢记,
刨树刨根求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