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揭示近年来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权力运作的实践逻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实力运作项目资源,推动土地增值开发的农村富人阶层在地方政府基础性权力不足的情况下成为基层工作的支柱力量。然而,这也意味着巨大利益空间的出现,村民自治中的“贿选”进入难以监管的灰色地带,村庄政治的公共性逐渐萎缩,趋于寡头化的权力结构放大了基层权力—利益网络的“结构洞”效应,输入农村的资源被大量吸食。要走出这种“内卷化”的陷阱,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村庄权力必须以其公共性保证城镇化的地利共享与国家反哺农村的战略意图之实现,而不是将乡村的前途寄望于富人群体“带领群众致富”的良心与自觉。
袁松,湖北鄂州人,1982年4月出生,社会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政治人类学及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7年以来在全国10余个省市累计驻村调查时间超过400天,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及调查报告30余篇。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意识
二 文献梳理
三 研究设计
第二章 分化与疏离:吴镇的经济社会形态
一 田野概况:梯度的非农化
二 社区记忆:家族的弱关联
三 社会分层:权力的日常化
第三章 富人主政:选举产生的村庄权力格局
一 村委会选举:选票的升值
二 农村基层党建:新党员的富人化
三 人大代表选举:“巨富”的游戏
第四章 地利之争: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政治
一 利益构成:嵌入城镇空间的宅基地开发
二 行动策略:失地农民安置的场域化演绎
三 博弈结果:富人担纲的必然性
第五章 场域的定型:乡村治理中的权力互构
一 村级治理:公共性的萎缩
二 乡村关系:控制还是交换?
三 个案考察:参政动机分析
第六章 结论
一 内容总结:寡头定理——利益密集型农村的权力结构化
二 理论透视:权力的利益网络与乡村场域的结构洞
三 政策反思:乡村治理往何处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吴镇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细则
附录2 承诺书样本
附录3 越州市委组织部关于“两推一选”制度的工作总结
附录4 关于切实解决农村多年不发展党员问题的意见
附录5 关于印发《吴镇解决农村多年不发展党员问题工作责任制》的通知
附录6 关于建立2009年度解决农村多年未发展党员问题镇(街道)领导联系点制度的通知
附录7 越州市委组织部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附录8 越州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
附录9 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附录10 吴镇岭村社区建设实施细则
附录11 吴镇岭村社区建设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附录12 两封与旧村改造有关的上访信
附录13 越州市村级干部基本报酬考核办法
附录14 吴镇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
后记
《富人治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权力结构转型》:
如图3—3所示,富人入党需求的增加在村内会强化本来就因超额地租的出现而激起的村庄公共职位——村支书的争夺。此时,基层民主话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在实践中被当作选举程序的民主而操作。在配置性资源显著分层的情况下,“选主”在村庄中异化为候选人的货币较量,这与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是同一逻辑,只是由于选举范围更小而在影响因素及投资额度上稍有差别。
村支书换届中的贿选使得党员的身份越来越值钱,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定期得到候选人的贿赂,且不用付出其他代价。另外,选举争夺的激烈化导致各村村支书有意长期不发展党员,村内入党的机会越来越小,这加剧了原本就因入党名额向非公企业转移而愈发稀缺的指标。村内入党指标的稀缺与入党需求的高企同时并存,致使“党员”成为需要在经济上有足够付出才能获得的政治身份,而这对于村庄的中下阶层而言显然是没有必要的支出,但对于生活半径早已出村且需要“身份”名片的致富精英来说,这种小规模支出完全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发展新党员的程序也开始采用“民主推选”,这使得入党的过程变成愿意支出的富人向老党员和村民代表们多次“送礼”以构筑私人关系的仪式。
基层权力对于村委会换届中的贿选缺乏实质性的应对能力,而在小范围内进行的支委换届与发展党员时的贿选则更是建立在充分的人际信任与私密关系的基础上,因而治理起来难度更大:不仅受贿者不会举报,连竞选失败的行贿者也不会因气急败坏而举报对方,因为这等于同时也揭穿了自己的贿选行为。在村委会选举中举报者的自我伤害并不大,但在党内贿选中的举报者自己犯的也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而在基层权力主体那里,党内贿选的查处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