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且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社会事业日益兴盛。谭志满、雷翔编*的《适应与构建:田野中的官坝苗族历史移民》认为,鄂西南地区的官坝苗族是历史上麻阳苗族的组成部分,官坝苗族群体迁徙至鄂西南地区之后,迅速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周边土家族及汉族和睦相处,在内部则构建并强化本民族的象征符号,这些策略的运用有利于移民群体以及移民社会的永续发展。
谭志满,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曾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现主要从事民族学、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与文化,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民间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旅游等。 雷翔,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及宗教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得湖北民族学院首届人文社科奖一等奖。
导言
第一章 官坝苗寨的形成
第一节 大田所龙坪堡阶段
第二节 龙坪垦荒的麻阳苗族移民阶段
第三节 家族院落阶段
第二章 官坝苗寨的建筑文化
第一节 官坝苗寨建筑文化概述
第二节 吊脚楼
第三节 砖木房
第四节 砖楼房
第五节 官坝苗寨民居的文化意蕴
第三章 官坝苗寨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稻鱼共生——传统稻作文化及其变迁
第二节 砍砂——山地生计方式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节 渔猎——必备的生活技艺
第四节 印染与刺绣——尽显生活本色
第五节 酿酒——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补充
第六节 匠艺——生活的升华
第四章 官坝苗寨的传奇故事
第一节 伏波的故事
第二节 “土王”的故事
第三节 “神兵”传奇
第四节 贺龙元帅在官坝的故事
第五节 其他传说故事
第五章 官坝苗寨的麻阳记忆
第一节 麻阳话
第二节 麻阳谱
第三节 祖先认同
第六章 官坝苗寨的节庆文化
第一节 官坝苗寨节庆文化概述
第二节 官坝苗寨节庆文化的特点与类型
第三节 官坝苗寨节庆文化的意蕴
第七章 官坝苗寨的人生礼仪与习俗
第一节 官坝苗寨的人生礼仪
第二节 官坝苗寨的习俗
第三节 官坝苗族人生礼仪与习俗的特点
第八章 官坝苗寨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民间故事
第二节 歌谣
第三节 乡土文学
第四节 民间歌舞
第五节 民间戏曲曲艺
第九章 变迁与适应——官坝苗族的生存策略
第一节 官坝苗寨村落的形成
第二节 身份的暂时失忆——官坝苗族的生存策略
第三节 符号建构——官坝苗族永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节 官坝苗寨族群性现代表述的动因
第五节 官坝苗寨的展望
后记
《适应与构建:田野中的官坝苗族历史移民》:
龙坪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散毛土司的领地,东边是施南土司,北边是唐崖(大田)土司和金峒土司。土司之下的山民们,在这里过着基本不改变原始生态风貌、以渔猎和游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溪峒生活。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蓝玉率领明朝军队征讨施南土司、散毛土司,占据散毛土司北部辖地,建立“大田军民千户所”。“龙坪屯”成为大田所的屯垦区之一,龙坪包括官坝在内的忠建河边的大片平地开始被开垦成为农田。龙坪屯也叫龙坪堡,也是驻扎卫所部队、监视威慑土司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今天龙坪对面的“土城堡”,传说曾是土司王的城堡(土王被杀以后改建大庙,民国时庙废成为学堂,今天只剩茶园和坟地),应该就是当年驻扎屯军的龙坪堡。民国版《咸丰县志》记载:“崇祯末年……所城东北三十里有清水堡、蒋家坝,又五十里有马湖屯,又五十里有龙坪堡,系千户蒋永镇带兵一百名屯守。”但是,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军事力量极度衰落,卫所军队不仅不能威慑土司,甚至无力自保,周边各土司乘机侵占原来的卫所屯地。“散毛司霸占清水堡,改名散毛河,又霸占蒋家坝,改名蛮寨子;施南司霸占龙坪堡、白沙溪、小关、大岩坝、石虎关、张角铺、土鱼塘、三佛坝等处。”到明朝后期,大田所驻兵屯垦的龙坪堡,被施南土司霸占。传说中驻扎土城堡的“土王”,应当是施南土司派驻龙坪的首领。
明朝末年,朱氏王朝在农民起义和清兵人关的双重冲击下瓦解,卫所制度也随之崩溃。特别是“夔东十三家”,多次进攻并长期占据卫所地区。康熙初年,王观兴胁裹大批卫所军民到荆州,之后又有吴三桂、谭宏的动乱,不仅龙坪堡甚至整个大田所几乎完全被荒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