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国家自主性理论中国适用性的本土关怀,对“回归国家学派”国家自主性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批判性分析。作者通过考察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兴起背景入手,在刻画“回归国家学派”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自身的局限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部分国内学者误读并在中国情境下滥用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做法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评论。此外,本书还紧密联系中国国家治理实际,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背景下,以国家自主性的制度安排为切入点,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能进路作出了积极思考。
刘召 (1977- ),男,安徽灵璧人。2008年进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并于2011年获得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国家构建、政府治理与公共决策、服务型政府理论。
导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主题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国家自主性的理论缘起
第一节 国家理论的若干争论
一 国家概念之争
二 国家与社会关系之争
三 国家属性之争
第二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兴起的背景
一 社会中心论及其批评
二 一个例外:亨廷顿的观点
三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
四 回归国家学派:“找回国家”
第二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批评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斯·韦伯的国家理论
二 奥托·辛策的国家理论
第二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国家自主性的不同定义
二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
三 国家自主性与官僚制
四 国家自主性与经济发展
五 国家自主性的制约因素
六 国家自主性行为的合理性
第三节 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批评
一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两种观点
二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内在缺陷
第三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语境
一 市场运行中的失灵纠偏
二 社会转型中的权威凝聚
三 公共决策中的正义维护
四 全球化进程中的压力应对
第二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限度
一 现代国家构建的总体比较
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消长
三 国家自主性的形态表现
四 官僚理性的自我冲突”
五 警惕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误用
第四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实践反思
第一节 不同政策领域的两个案例
一 案例一:城市拆迁之痛
二 案例二:“不要在我家后院”(Notin My Back Yard)
三 案例剖析:求同与求异
第二节 基于中国实践的再思考
一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内在冲突
二 主体间性:一个新的分析路径
三 国家自主与社会自主的均衡
第五章 国家自主性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制度安排的知识背景
一 现代国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 中国探索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国家自主性制度安排的基本逻辑
一 国家自主性与专断性国家权力
二 国家自主性与基础性国家权力
三 两种国家权力:冲突与调和
第三节 国家自主性制度安排的具体路径
一 合理界定国家治理边界
二 多维度制约国家权力
三 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四 不断扩展人民民主
五 持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在斯蒂芬·克拉斯纳那里,国家自主性同样被描述成一种国家权力相对于社会力量的强度。他认为,国家权力与其民主社会的力量对比围绕三个不同的谱系动态展开,在这三个谱系中国家强度由弱至强。其一,国家能够抵制社会的压力,但无法抵制私人部门的压力。其二,国家能够抵制社会的压力也能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但不能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其三,国家能够抵制社会的压力,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改变社会与经济结构。另外一位学者斯特潘也持相似的观点,在《国家与社会:比较视角下的秘鲁》一书中,他把自主性国家行为描述为国家的精英分子动用行政、军事等强制力量控制整个民族国家,然后雇佣官僚机构从上而下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斯考切波等人那里,所谓的国家自主性实质上就是专断性国家权力的自主性,它意味着国家精英通常能够凭借其对国家强力的合法垄断独立地追求自身的目标与利益。
尽管同样强调“国家中心主义”,诺德林格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更加关注国家在动态意义上的自主性,尤其是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自主性问题。诺德林格认为,国家自主性意指“国家将其偏好转换成权威行动的范围以及公共政策服从公共官员资源加权偏好的平行四边形的程度”。因此,在诺德林格那里,国家自主性不仅受到国家偏好、国家权威行动的影响,同时也与国家偏好及社会偏好之间的分歧程度密切相连;国家偏好与社会偏好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国家自主性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