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是江南及两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辑是第七辑。大致由中国戏曲史视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戏曲研究、越地先贤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个板块构成,对越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男,安徽桐城人。博士、博士后,教授。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社科学科组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 程第2层次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绍兴市领军人才,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省社科重点基地浙江省越文化 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文学院中国文学与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主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古代文学带头人、研究生导师。
江南暨越地文化名人与文化世家研究专题
江南暨越地文化名人研究
论贺场礼学的学术影响
《师桥沈氏宗谱》之沈恒事迹证伪
从《续世说》看宋代文人孔平仲的儒学情怀
戴良的“雅正”文学观及在散文创作上的“合”与“变”
论元代南北诗文家的性情抒写
元末越守西夏遗裔迈里古思交游考
由凡至圣:王阳明体悟本心的工夫阶次——以王龙溪《悟说》《滁阳会语》为中心的考察
王阳明四句教新解
从《女状元辞凰得凤》看徐渭的越文化情结
澹归今释交游五题
查继佐与海宁查氏宗唐诗人群体考略
沈用济选刻《岭南三大家诗选》考述
章学诚方志思想批评
魏谦升《赋品》述略
罗振玉与20世纪中国学术四大发现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述论
论鲁迅独特文化人格的两维样态
张宗祥与温州人士交游考略
仁爱为基大同为极:许寿裳“诚爱”教育思想探究
徐景铨生平事迹及钱锺书《哭管略》诗考释
出新人古陈梦家
江南暨越地文化世家研究
言偃及其文化家族
堪称师爷世家、文化望族的浙江山阴、广东番禺汪氏
清代越地世家名人与德州田氏交游考
明清时期绍兴望族中的巾帼贤能
明末清初山阴祁氏家族女性相关史实考辨
论清代江南世家“女有士行”理念
清代阳羡文化家族的联姻及其影响
论越地的戏剧世家——猴王世家
江南暨越地历史、文化研究
绍兴历代海洋古文献述考
“吴、越争霸”事件的书写与《国语·吴语》《越语》之编撰
明朝绍兴官员的在职学习风气
试论太平天国在绍兴的农村政治
民国时期江南语言学家对汉字读音政策的影响
《中国越学 第七辑》:
而不遵循良知天理,僵滞于方所,产生气之妄动,则出现了自然至善状态的过与不及,也就产生了恶。在复归自然至善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要注意:在通达自然至善过程中,要自自然然,不可刻意有一个对至善的执着追求;复归自然至善之后,也要自自然然,不留一丝善念。执着于自然之道亦可能会滞于方所,到时至善也会变成恶。“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所以,对于自然至善也不要执着。
这根本的善恶在具体工夫层面又有具体之表现,这就是人之知、情、意等方面的善恶。首先,在知的方面。阳明把知分成了本然之知和闻见之知。而在这两种知当中,都包含了我们所有的知识,包括存在知识和善恶知识。在阳明看来,存在和价值是一体的。对天地万物的自然本然状态的认知就是本然之知,本然之知同时也是善的知识。而驻留于方所的知属于闻见之知,如果固执于这些枝节知识并以其取代更完整和更根本的知识,其知就成了恶。而本然之知也即对良知之知。还要注意的是,良知之知不仅不是抽象之知、固定之知,也不是刻意之知。如阳明说,良知之知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求个知,所以说良知本无知;而良知一旦自然本然呈现,则又是无所不知,所谓“无不知”。现今的所谓科学知识也在良知范围之内,如果这些科学知识真正揭示了宇宙自然本然之奥秘,其知也善;若其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把科学搞成科学主义,则是恶之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