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洛阳老子学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在洛阳老君山召开了第四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论坛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近百篇,对老子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书编委会依照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的原则,对所有论文进行了筛选,将其中的精品编成此书。
论老子道之精义
老子与洛邑摭说
《老子》的“我”和“吾”
《老子》“辅万物之自然”古今浅说
道教“万物一体”的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
汉简《老子》中的一些“异文”及“义旨”考辨
《老子》容、公思想及其影响
从老子的“大小之论”谈起
《老子》中“物”之理论及生态意义研究——郭店楚简本与王弼本的一个比较
老子及道家的根本道论
近年出土文献与《老子》研究
老子“玄德”思想及其所蕴形而上下的通贯性——基于通行本和简帛本《老子》的综合考察
论老子道家学说的人本精神
老子论“知”与“智”
老子生育思想探微
《老子》的幸福观与“玄德”思想之间的关系
虚无与对反:《老子》应用哲学的两大主轴
老子屈君伸民的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德经》中的“大”
老子论爱
《史记·老子传》中隐含的事实
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琐议
魏晋南北朝《老子》的注释与传播
道家“无为而治”执政理念的廉政观审视
从巫文化衍变的视角谈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兼论王屋山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地位
文本·语境·心态:王船山的老庄异同论一
让老子文化走出象牙之塔走近普通百姓——浅谈《道德经》研究中的六大误区
老子名利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重估
老子思想对日本近现代名家的影响
“芒”与“明”——浅论《齐物论》所述“自我”世界的两重境界
老子的自然世界
“执大象”之“道”:《道德经》中的意象分析
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
2l世纪韩国新道学的出路看老子的道
老子思想启示的四大人文理性精神要旨
从老子到韩非:浅论道法渊源的几个方面
不争之观——老子“善”论发微
近代老学与疑古思潮
老子的“绝学无忧”新探
弱者生存之道——老子谋略思想探析
“道德生活论”与当代世界危机
王羲之“老子书道观”与老子道德观
黄老学视域下《凡物流形》中的“执一”之道
老子形象演变刍议——从《混元老子》等图像溯源太上老君形象之演变
诠释的可能空间:以“道可道非常道”的释义为例
论冯友兰阐《老子》“知和”“知常”“习常”的境界哲学
妙道与心灵——老庄之“神”述论
论上德下德的历史地位
万物一体法自然生态和谐道相通——老子“和谐思想”在老君山开发建设中的实践运用
“由人事而天道”:道家对“礼崩乐坏”的应对及其现代意义
“重积德则无不克”——论老子“德”的现实意义
中国老君山的整体考察——兼论洛阳老君山的地位及老君山系列性整体性的意义与价值
The Inspirational Laozi——Poetry,Business,and the Blues
Basic Aspects of Daoist Philosophy
后记
《老子的学说与精神:历史与当代》: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处对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作了解释,指出所谓恍惚(惚恍)乃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即不是像普通的事物那样拥有一种具体可见的形象。另外,此段特别指出“道”的存在无法以视、听、搏等感觉形式予以确证。那么“道”是否如“逻各斯”一样是一种通过人类理性抽象出来的一种精神存在呢?根据十九章所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三章的“绝学无忧”及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等论述,“道”也绝对不是人类精神构造出来的一种观念存在。可以说“道”既不同于赫拉克利特描述的“逻各斯”,又不同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精神。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按照老子对“道”的理解,“道”的观念或者道之名固然是人所给定的,但这种给定并不是“道”之本性的自然呈现,而是人们想对“道”有所言说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毕竟“道”在本质上是超越一切名言的意指。人们将那不可言说之存在命名为“道”,并没有表达什么具体的内涵,而仅仅是一种标识。至于“道”的实体本身是完全存在于人的感觉、理性之外,而为人类精神所无法把握。进而言之,人类精神不仅无法触及作为终极实体的道。相反地正是因为人彰显了他的精神,才使道体处于遮蔽的状态。人之精神遮障了道,这是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语的真正意指。论及于此,有人可能会询问:既然“道”存在于人类精神的视域之外,那么老子本人又是如何体证那窈冥恍惚的道之存在呢?这一问题的确很关键。值得我们认真地思索。从老子《道德经》全书叙述的主旨来看,他把人们的体道活动与其生存状态直接联系起来,指出:人们只有放弃异化的、悖道的生活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各种具体的实践行为,也包括抽象的意识行为及心理状态),从而彻底改变人的生存状态,才能最终消除人之生存中遮蔽道之光辉的阴影,使之重现于光明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