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是于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参会论文的荟萃。全书分领导讲话及致辞、主题发言、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性、阶级和阶级斗争再认识:历史与现实、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形态演进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六部分,收录了六十多位学者的论文,可以说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相信《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的出版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巩固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册:
领导讲话及致辞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上的致辞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上的致辞
主题发言
“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引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危机和生产关系大变革——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理论的源与流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探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性
驳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几个主要观点
意识形态领域的卫国战争——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剖析
试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学术来源——以党史国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唯物史观与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当下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叙事方式
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演变的历史考察
关于共产党抗战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评析
抗战期间中共对外宣传夸大战果吗?——对一则讹误的澄清
历史与现实:关于当前西藏研究的几点思考——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
关于历史评价中真与善的标准问题
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人民群众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
历史中的偏见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阶级和阶级斗争再认识:历史与现实
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意蕴——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
构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之“四要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评价二重维度解读
应当重视国体问题讨论——2014年人民民主专政问题讨论述评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间阶级结构化理论
超越“现代化研究”与“阶级分析”之争——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之管见”
今天的中国应当如何认识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
编纂台湾思想史之原则与方法刍议(论文要点摘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阶级斗争新特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下册: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考古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及其史学价值
唯物史观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未来史学之展望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学”基质
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唯物史观的初步奠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融合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论文要点摘录)
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评价思考(论文要点摘录)
形而上学与欧洲虚无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历史学研究
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概说
二十世纪之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兼论如何认识梁启超《新史学》的局限性
胡乔木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贡献
李大钊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华汉《唯物史观研究》刍议
吴晗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转变之研究
试论侯外庐“国民思想晚出论”对中国思想史起源的解释力——雅斯贝斯、余英时唯心史观批判
范文澜续写、重写《中国近代史》的构想及实践
陈溥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文本关系考——基于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
“逼近真相”:客观史实、主观史识与“层累式”历史书写探究
关于新中国诞生史的几点认识
社会形态演进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深化封建社会研究需要新的厚重成果——以宁可著《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为例
文明的时空性与国家的起源
社会形态问题散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现实优越性——基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视角
“现代化范式”的困境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兼评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合规律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当前中国一些问题与思考
俄国十月革命开启的20世纪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列宁对边疆经济问题的剖解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基层治理的历史进程和问题探讨
从“五位一体”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原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探析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化规律探析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当前的危害及遏制策略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册)》:
历史人物的创造活动,尽管其社会活动的性质有优有劣,但这些活动并非可以被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既包括必然性因素,也包括偶然性因素。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创造活动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命题都是可以成立的。同时,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创造活动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必然性转化。这就要求善于抓住历史的机遇,推动历史的进步。
论断之一: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首先,历史人物的出现是满足一定社会历史需要的。任何一个对社会历史有巨大影响的人物,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这是具有必然性的。对于历史的杰出人物而言,“凡是有便于杰出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杰出人物出现”,即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需要“军事独裁者”的话,也不会出现拿破仑一世式的伟大人物。反之亦然,一些反面历史人物的出现,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评价拿破仑三世一样:“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其次.历史人物的创造活动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任何一个伟大人物都不能够强迫社会去接受已经不适合于这种生产力状况的或者还不适合于这种状况的关系。”任何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历史条件,对于他们是一种既定的必然性,他们不可能超越这种必然性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而且这种必然性一定会在他身上以各种方式反射出来。因此,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免带着时代的烙印和局限。
论断之二: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首先,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恩格斯曾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这说明某个具体历史人物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地方产生都具有偶然性。例如,同处秦末乱世,为何率先揭竿而起的是陈胜、吴广,而不是项羽、刘邦,这是由许多偶然因素造成。其次,历史人物个人的特质对历史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历史人物因其才能、意志、性格甚至外貌等特点而影响到历史的命运,这也是非常偶然的现象。马克思对于这种偶然性有过明确的论述:“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如俄国革命因列宁的出现而大为改观。列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以及大胆务实、勇于探索、坚决果敢的革命精神和作风,是当时俄国任何其他领导人所不及的。
论断之三: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首先,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据说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长着一只挺拔、完美无缺的鼻子,前后使两位罗马英雄恺撒和安东尼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且似乎正是由于两位英雄对她的迷恋,都在本国的政治斗争中落了下风。试想,如果克娄巴特拉不是女王的话,尽管她的鼻子生得如何完美,也不具有倾国倾城的价值;倘若迷恋她的不是恺撒和安东尼,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罗马帝国的命运。可见,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作用影响的程度及其范围,都要依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各种社会力量对比以及他们个人所处境况来决定。个人因素只有在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所容许的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和那种程度之内,才可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