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能的概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增加的,一旦失能将长期影响其生活质量。伴随着中国人口高龄化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李杰著的《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研究》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分为生活照顾需求和医疗护理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项目,探讨从不同渠道为中国老年人建立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李杰,女,博士学位。在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主要作品有:《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研究》(获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社会科学院以及山东省财政厅征文一等奖)、《关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思考》《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长期照护制度筹资问题研究》等。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严峻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压力
(二)国内学者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争论
二 研究综述
(一)与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的概念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综述评价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构建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缘起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与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二 路径依赖理论
(一)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
(二)路径依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路径依赖理论与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第三章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筹资制度的考察
一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筹资制度缘起的社会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二)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
(三)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和空巢化
(四)女性就业率的提高
(五)“社会性住院”对医疗保险和医院造成的压力
二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筹资制度的发展历史
三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筹资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制度的筹资主体
(二)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制度的资金来源
(三)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制度的筹资水平
四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资金缺口
(一)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口预测
(二)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内容
(三)老年人长期照护成本
(四)老年人长期照护资金需求规模预测
五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二)没有瞄准最需要的人群
(三)资金缺乏可持续性
(四)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发展不足
第四章 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德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一)德国长期照护制度缘起的社会背景
(二)德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三)德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实施效果
(四)德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改革趋势
二 日本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一)日本长期照护制度缘起的社会背景
(二)日本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三)日本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实施效果
(四)日本长期照护筹资制度改革趋势
三 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一)美国长期照护制度缘起的社会背景
(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三)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改革内容
(四)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运行效果
四 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保障范围比较
(二)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资金来源比较
(三)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公共开支比较
五 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筹资来源要多元化
(二)理性预期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长期照护筹资制度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责任边界
(四)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要与医疗保险筹资制度分离开来
第五章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一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基本精神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二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政治基础
三 政府承担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责任的理论依据
(一)宏观角度的审视
(二)微观角度的审视
四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文化背景
(一)注重家庭代际赡养的“孝亲”文化传统
(二)互助博爱的高尚境界
五 建立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政府筹资能力
(二)企业筹资能力
(三)个人筹资能力
第六章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构想
一 完善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立法
二 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制度
(一)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养老服务资金来源
(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资金来源
(四)发挥非正式照护的作用以减少正式照护的开支
三 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筹资模式的选择
(一)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分析比较
(二)选择现收现付制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模式
四 确定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水平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养老服务补贴筹资水平
(二)老年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筹资水平
五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七章 结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四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