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每年出版1期,主要刊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作品,作品的主要形式是论文,质量要求达到CSSCI收录论文的水平。辑刊初步计划分为两个栏目:关中农村研究和关中学人看当代中国乡村。“关中农村研究”栏目主要刊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关于关中及陕西农村研究的作品,主题涉及农民家庭、民间信仰、乡村治理、城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关中学人看当代中国乡村”栏目计划刊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关于陕西之外全国其它地区农村研究的相关作品或宏观研究的作品,主题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
《关中农村研究(第2辑)》为第2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与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美丽校园里,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探讨。重视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中心议题,因为青年学者是中国社会学的希望。在这里,我要感谢青年学者的踊跃参与;也要特别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我们基金会一起主办这次“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
上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刚刚举办了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的庆祝活动。80年的风雨,80年的沧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序列的农业院校,服务“三农”发展,也应该成为学校各文科院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人文学院刚刚改名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校还将农村社会发展确定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方向之一,说明学校非常重视中国农村研究,重视农村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已经组织中青年教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通过中心编辑的小册子,可以看到,学院里的这批青年人非常活跃,短短三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批年轻人希望能够在学校、学院的扶持下,打造农村社会研究的关中学派,抱负很高,热情也高,还很有勇气。
在中国社会学会今年7月召开的武汉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我就做了《学会、学派、学术》的致辞。我在致辞中指出,学派是学术发展的最实质性的平台。有无学派,特别是有无著名的学派,是一个学科是否繁荣、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虽然起点不算高,但是中心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就有心要做成一个学派,确实不容易,应该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
围绕这个问题,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讲三点意思。
首先,为什么要做学派,做什么样的学派。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关中地区的历史名人,关学创始人,也是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横渠先生——张载。早在北宋时期,他就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之道,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什么要做学派,做一个什么样的学派,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汲取理论资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经济社会变迁中,经济快速发展,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更在加速转型,这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民族的崛起,社会的转型为社会学学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央提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然而,中国学术要有话语权,就需要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出我们的声音,营造学术生长的空间。照搬西方的理论是不能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的,必须要靠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学派。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又必须回应时代需求,在扎根中国改革经验、阐释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
其次,如何来做农村研究的关中学派,我想提一些我的思考。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写了一本重要的农村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目前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依托的农村经验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比如华北农村、东北农村、华南农村、长江三角洲、湖北中部地区等,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就为西北地区的农村研究创造了学术生长的广阔空间。
序一 打造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的抱负应该肯定
序二 关中农村研究的价值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农村老年人精神卫生研究
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及改革对策——小规模和大规模学校的对比研究
接点推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内在机制与分化困境——以关中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为例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风险及其超越
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妇女对公婆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关中四个村庄的调查发现
村庄水利合作问题的突出表现与对策建议
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路径——陕西户县三村调查
论“人生任务”——基于关中邢村生命价值的考察
庙会:时代转型期农村居民凝聚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实现路径
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
创新的扩散: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实现机制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路径探索
张载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中新型农村社区民居设计与研究
数字与标准的艺术:高速公路征迁中的去政治化策略与政治
人口过疏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研究——基于陕西古村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