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盬盐传 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是一部写盬盐的纪实文学。从传说中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战争,到晋商对盬盐的贩运;从舜帝的南风歌到蒲剧的兴盛流传;从殷商的大逃亡到历朝历代关于盐的管理、保护、控制甚至战争等,勾勒出一幅盬盐的兴衰成败图。从而清晰地展示了盬盐的演变史,也折射出整个河东地区的文明史和文化史。
序章 盬之韵
第一章
盐乎,火乎
第二章
盐神乎,战神乎
第三章
南风之歌
第四章
逃亡的价值
第五章
风流师生
第六章
一场大PK
第七章
大隋都水监
第八章
蒲津古渡说盐
第九章
如此封神
第十章
店下样
第十一章
两个蒙古人
第十二章
盐禁城
第十三章
好大的盐商好大的官
第十四章
回望小洋楼
第十五章
盬盐商人的蒲剧
第十六章
美丽的遗存
尾章
南风涅槃
后记
《盬盐传 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
正文开篇之始,必须有如下交代。
世间食盐种类有四,日:池盐、海盐、井盐、岩盐。我们序章中提到的盬盐,乃池盐之一种,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其古名亦有称解盐、苦盐、颗盐、大盐、潞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典籍中得到证实。特别是潞盐之称,始于元代初年。
盬池所在地解州境内,古有潞村、潞家巷。《通志· 氏族略二》日:“路氏,路旧作潞。”《姓纂》日: “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迄今运城市仍有潞姓子孙。故盬盐亦称潞盐,从元代至今不废且兴,盬盐之谓倒多不提及。有鉴于此,其后书中有称盛盐者,有称潞盐者,皆随机而用,其实无异,周知为盼。现在书归正传。
人类是先学会吃盐,还是先学会用火?这个问题有意思。
关于用火,原先说是早在距今69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山洞里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和烧骨,证明那是最早知道用火的人类。这是1927年的考古成果。但是32年后的1959年10月,这个结论叫贾兰坡和王健两位先生给推翻了,因为他们在山西河东地区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在这处距今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一是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包括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马象等;二是出土了一批以石英岩为原料的原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三是发现了令人好生振奋的奇迹,文化层中居然出土有若干烧骨!目前,属于更新世早期的这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盛盐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至今没有发现人类最早食用它的考古学证据。最古老的盛盐如此,其他海盐、井盐、岩盐以及外国各地的盐,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但你不能说因为缺乏考古证据,就断定人类用盐的历史一定比用火的历史短,绝不能。这里,盐有个吃亏的地方,它是一种化学物质,一个大毛病就是见水就溶化。有人拿盐出谜题,谜面说:“ 水和太阳生宝宝,洗礼要用火来烤。人人见了都喜欢,跌进水里找不到。”抓的就是这一特点。古人类那时连粗陶器都不会造,怎么来储存盐?真就到了能造陶器的年代,装在里面的盐巴能不受潮吗?时间久了能不溶解消失吗?2005年10月3日,俄、美两国三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时,迎接他们的礼物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种真空包装的面包和盐。可惜我们的老先人那时候还不会搞真空包装,一不小心就犯了个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