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歌品类繁多,既有格律诗,也有自由体诗、散文诗;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既有政治诗,也有爱情诗、田园诗、儿童诗、哲理诗、寓言诗。
在泰戈尔姹紫嫣红的诗苑里,富于哲理的短诗,以其精妙的构思、耐人寻味的蕴
藉、优美流畅的韵律,一直为印度、孟加拉国和世界各国读者所喜爱。
泰戈尔哲理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寓言诗,二是格言式的警句,三是题诗和赠诗。
泰戈尔创作的寓言诗,通过动物、植物的对话,情态描写,插入作者的评议,抒发个人情思,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人际关系。《蚯蚓》《哈巴狗摇尾巴》中厌恶土壤的蚯蚓和谄谀主人的哈巴狗,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卖身投靠殖民当局、丧失民族气节的洋奴。《蝙蝠》是对邪恶势力阻挡历史车轮的犷悍的鞭挞。《两副面孔》揭露了忘恩负义者的丑恶嘴脸。《南瓜》的隐意是:一个爱国者,不应离弃生育自己的故乡。另一部分篇章尖锐地抨击陈规陋习。《煤油灯》中鄙视泥灯、奉承皓月的煤油灯身上,不难看到欺凌平民、攀附权贵的小人的影子。《马蜂与蜜蜂》《爆竹》暗寓对眼高手低、不学无术者的善意的嘲讽。《昂首的水草》剖示出了微薄之力、总企盼回报的狭隘心理。《鼻子与耳朵》中的“鼻子”和“耳朵”以及《棍子与木条》中的“棍子”和“木条”,是某些吹毛求疵、专挑别人毛病的人的生动写照。《河的两岸》告诫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这山望着那山高。
对真善美的崇尚,也是泰戈尔哲理诗的重要题旨。《一朵小花》倡导的是爱护弱小的高尚行为。《芒果与甘蔗》借芒果和甘蔗之口道出一个真理: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能够逐步达到完美的境界。《晨月》《树梢与树根》《泥灯》《荒漠》中对晨月、树根、泥灯、雨云的赞美,也是对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赞美。《渔夫与渔网》《各司其职》《雕弓》的寓意是:社会中有职业的分工,但无高贵低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关系。《明月有些许污斑》给人的启示是:世无完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土地的回答》阐明了一分耘耘一分收获、幸福要以汗水换取的道理。《终端与肇始》《死亡偷窃生命的衣服》《谁在背后推我》《死亡的怀里》则是形象地阐述了诗人对事物发展规律和生死的哲学观点。
泰戈尔的格言和警句式的小诗中,把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见解,融入习见的现象,凝成诗美形象,富于耐人寻味的哲理。比如:不管身躯怎样旋转, / 右手在右边,/ 左手在左边。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如同身体急速旋转,一时看不清左右手的位置,黑白有时被颠倒,是非有时被混淆,但就像任何人改变不了左右手的位置,真理终归是篡改不了的。需要长篇大论阐明的这个道理,诗人仅以两行诗就说得清清楚楚。这首小诗不仅表明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也是鼓励人们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从几首玲珑晶莹的小诗可以看到,诗人步入暮年,思想并未趋于保守,恰恰相反,他的诗心变得益发年轻活泼起来。他预言:压迫者的凯旋门 / 轰然倾圮,/ 儿童用废墟的瓦砾 / 建造一间游戏室。诗人对进步力量战胜反动势力的信念如此坚定,与他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视野拓宽,特别是1930年访问苏联,受了革命潮流的影响有关。
泰戈尔博学多才,他的哲理诗的涉及面是很广的。他热爱人生,善于敏锐地审视社会现象,经过艺术概括、提炼,揭示事物的本质。他钟情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娴熟地状写暮云旭日、芳草碧树、繁星清泉,流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愫。他歌唱爱情,他的多首爱情诗融和传统美德和对自由平等的神往,被印度的痴男情女奉为圭臬,他对文学、绘画、音乐表达了他的真知灼见;对年轻一代表示了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关怀。总之,他的哲理诗,可谓探索世界的总结。
关于题诗和赠诗,泰戈尔曾说,这些作品“是访问中国、日本时开始写的。外国友人要我在他们的纨扇、签名本和手帕上题诗,这便是这些短诗问世的缘由。此后,在国内和其他国家,我欣然接受了同样的要求,渐渐地, 这样的小诗多了起来。其主要价值,在于以题写的形式所进行的友好交往。”
译本序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文学巨匠。他的诗作数量惊人,收入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的诗集有54集,逾9万行。此外,他还写了包括情歌、爱国歌、宗教歌、杂歌在内的两千余首歌词。
泰戈尔诗歌品类繁多,既有格律诗,也有自由体诗、散文诗;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既有政治诗,也有爱情诗、田园诗、儿童诗、哲理诗、寓言诗。
在泰戈尔姹紫嫣红的诗苑里,富于哲理的短诗,以其精妙的构思、耐人寻味的蕴藉、优美流畅的韵律,一直为印度、孟加拉国和世界各国读者所喜爱。泰戈尔哲理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寓言诗,二是格言式的警句,三是题诗和赠诗。
泰戈尔创作的寓言诗,通过动物、植物的对话,情态描写,插入作者的评议,抒发个人情思,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人际关系。《蚯蚓》《哈巴狗摇尾巴》中厌恶土壤的蚯蚓和谄谀主人的哈巴狗,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卖身投靠殖民当局、丧失民族气节的洋奴。《蝙蝠》是对邪恶势力阻挡历史车轮的犷悍的鞭挞。《两副面孔》揭露了忘恩负义者的丑恶嘴脸。《南瓜》的隐意是:一个爱国者,不应离弃生育自己的故乡。另一部分篇章尖锐地抨击陈规陋习。《煤油灯》中鄙视泥灯、奉承皓月的煤油灯身上不难看到欺凌平民、攀附权贵的小人的影子。《马蜂与蜜蜂》《爆竹》暗寓对眼高手低、不学无术者的善意的嘲讽。《昂首的水草》剖示出了微薄之力、总企盼回报的狭隘心理。《鼻子与耳朵》中的“鼻子”和“耳朵”以及《棍子与木条》中的“棍子”和“木条”,是某些吹毛求疵、专挑别人毛病的人的生动写照。《河的两岸》告诫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这山望着那山高。
对真善美的崇尚,也是泰戈尔哲理诗的重要题旨。《一朵小花》倡导的是爱护弱小的高尚行为。《芒果与甘蔗》借芒果和甘蔗之口道出一个真理: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能够逐步达到完美的境界。《晨月》《树梢与树根》《泥灯》《荒漠》中对晨月、树根、泥灯、雨云的赞美,也是对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赞美。《渔夫与渔网》《各司其职》《雕弓》的寓意是:社会中有职业的分工,但无高贵低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关系。《明月有些许污斑》给人的启示是:世无完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土地的回答》阐明了一分耘耘一分收获、幸福要以汗水换取的道理。《终端与肇始》《死亡偷窃生命的衣服》《谁在背后推我》《死亡的怀里》则是形象地阐述了诗人对事物
发展规律和生死的哲学观点。
泰戈尔的格言和警句式的小诗中,把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见解,融入习见的现象,凝成诗美形象,富于耐人寻味的哲理。比如:不管身躯怎样旋转, / 右手在右边,/ 左手在左边。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如同身体急速旋转,一时看不清左右手的位置,黑白有时被颠倒,是非有时被混淆,但就像任何人改变不了左右手的位置,真理终归是篡改不了的。需要长篇大论阐明的这个道理,诗人仅以两行诗就说得清清楚楚。这首小诗不仅表明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也是鼓励人们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几首玲珑晶莹的小诗可以看到,诗人步入暮年,思想并未趋于保守,恰恰相反,他的诗心变得益发年轻活泼起来。他预言:压迫者的凯旋门 / 轰然倾圮,/ 儿童用废墟的瓦砾 / 建造一间游戏室。诗人对进步力量战胜反动势力的信念如此坚定,与他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视野拓宽,特别是1930年访问苏联,受了革命潮流的影响有关。
泰戈尔博学多才,他的哲理诗的涉及面是很广的。他热爱人生,善于敏锐地审视社会现象,经过艺术概括、提炼,揭示事物的本质。他钟情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娴熟地状写暮云旭日、芳草碧树、繁星清泉,流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愫。他歌唱爱情,他的多首爱情诗融和传统美德和对自由平等的神往,被印度的痴男情女奉为圭臬,他对文学、绘画、音乐表达了他的真知灼见;对年轻一代表示了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关怀。总之,他的哲理诗,可谓探索世界的总结。关于题诗和赠诗,泰戈尔曾说,这些作品“是访问中国、日本时开始写的。外国友人要我在他们的纨扇、签名本和手帕上题诗,这便是这些短诗问世的缘由。此后,在国内和其他国家,我欣然接受了同样的要求,渐渐地, 这样的小诗多了起
来。其主要价值,在于以题写的形式所进行的友好交往。”
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杭州等地发表讲话,回顾中印两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加强两国人民友谊的热切愿望。在北京,适逢泰翁64华诞,东道主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举行隆重祝寿仪式。梁启超致祝词,并为诗人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徐志摩为诗人翻译了名字的意思,泰戈尔感动不已,离席起立,双手合十,频频致谢。5月19日,泰戈尔在开明戏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戏《洛神》,演出结束,他亲自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翌日,在为泰戈尔举行的送别会上,他应邀在梅兰芳的一柄纨扇上写了一首小诗:
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
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
这首诗表明泰戈尔朦朦胧胧地获得了美的享受,也道出了由于语言障碍,难以完全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难以充分领略京剧艺术真谛的一丝遗憾。在北京为泰戈尔举行的祝寿仪式上,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林徽因扮演女主角齐德拉,徐志摩扮演爱神。泰戈尔对他们的表演十分满意。离开北京前,泰戈尔应林徽因的要求写了一首小诗:
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
它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
在泰戈尔眼里,林徽因与徐志摩是理想的一对。据说泰戈尔曾委婉地向林徽因转达徐志摩的缱绻之情,可得知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看到林徽因毫不动心,一贯恪守婚姻道德的他感到实在是爱莫能助了。在这首小诗中,泰戈尔把徐志摩喻为蔚蓝的天空,把林徽因喻为苍翠的森林。在泰戈尔的心目中,他们是高贵而纯洁的,但他们中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能像天空和森林那样,永世遥遥相望,永世难成眷属。泰戈尔把自己比作好心的清风,清风的喟叹中流露出当不成月老的无奈和惆怅。阅读《你的笑颜》《外国花》《樱花》等许多短诗,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也是题诗或赠诗。但根据现有资料,无从确定哪一首诗,是在何种背景下,为哪个人题写的,所以很难做出正确评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生动故事,有待于泰戈尔文学的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果说泰戈尔寓言诗的艺术特色是故事的情节巧妙安排,语言的通俗晓畅,那么,赠诗和警句突出的艺术特点,则是别具匠心的意象营构,是将抽象深奥的哲理,化为真切鲜明的形象,极大地增强诗的感染力,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花苞口含 / 林野 / 悠长的诺言。诗人信笔勾勒的画面,是那么幽美,花苞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或新生事物,悠长的诺言预示光辉灿烂的未来。花苞从林野获得充沛营养,一朝开放,便呈现为万紫千红的美景,那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当然,这生动的意象包孕着丰富的内容,抑或别有寄托,它留给了读者施展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审美创造的充分余地。
泰戈尔各种题材的哲理诗,可谓一本简易人生百科全书,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或许
能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文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译者简介:白开元,孟加拉语资深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常州,1965年被派往达卡学习孟加拉语。1969年毕业回国,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工作。现为国际广播电台资深翻译家、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