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继勇、董琴娟编*的《体育文明探究》从文明的概念入手,重点探讨体育文明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本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中国和外国体育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二是体育文明外层、中间层和里层的文明成果。在论述中,特别突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明的**成果——武术和养生,以及外国体育文明的主要**成果——奥林匹克运动。
临沂大学提出地方特色与国际化视野相结合的办学目标,并要求所有系院针对学科特点向学生讲述国内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基于此,笔者挖掘整理了国内外优秀的体育文明成果,并对其发展动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国内、放眼国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和框架上力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曲阜师范大学刘一民教授和临沂大学何敬东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在此谨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同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引用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体谅,也对众多学者的前期科研劳动致以衷心的感谢!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体育文明一直处于迅速发展变化之中,书中难免有不妥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翟继勇,男,1971年生,山东费县人,200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临沂大学体育学院任教,一直从事体育人文志业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教授《体育管理学》《体育史》《体育法学》《体育心理学》等近10门课程,并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市级及以上课题。
董琴娟,女,1971年生,山东费县人,2003年起在临沂大学图书馆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第一章 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明的概念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四、文化的特征 五、文化的构成 六、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 七、文化的运行规律第二章 体育文明的层次及其内容 节 体育文明的外层 一、体育项目 二、体育用品 三、体育场馆设施 第二节 体育文明的中间层 一、体育体制 二、体育组织 三、体育法律 第三节 体育文明的里层 一、体育价值观 二、体育精神 三、体育道德第三章 中国体育文明成果 节 中国体育文明的外层 一、蹴鞠 二、围棋 三、舞龙舞狮 四、龙舟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文明的中间层 一、武举制 二、教坊 三、瓦舍 四、清末新政 五、《奏定学堂章程》 六、精武体育会 七、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第三节 中国体育文明的里层 一、气一元论 二、整体健康观 三、伦理至上 四、中和为用 五、维新派的体育思想 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清末民初的体育思想第四章 中国武术 节 武术概述 一、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 三、武术的特征 四、武术的分类 第二节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古代武术的起源 二、古代武术的特点 三、古代武术发展、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四、近现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五、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 六、古代武术与现代武术的关系 第三节 武术的三大主要门派 一、少林武术 二、武当武术 三、峨眉武术 第四节 现代武术的两种主要形态 一、现代武术套路 二、现代武术散打第五章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一般概述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方法和形式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 四、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五、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继承和发展 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进一步发展 五、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继承和发扬的原则第六章 外国体育文明成果 节 外国体育文明的外层 一、击剑 二、举重 三、篮球 四、排球 五、乒乓球 六、拳击 七、柔道 八、射箭 九、摔跤 十、水上运动 十一、跆拳道 十二、泰拳 十三、体操 十四、田径 十五、网球 十六、英国的户外运动 十七、瑜伽 十八、羽毛球 第二节 外国体育文明的中间层 一、斯巴达体育 二、雅典的体育教育 三、骑士教育中的体育 第三节 外国体育文明的里层 一、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 二、文艺复兴中的体育思想 三、宗教改革中的体育思想 四、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 五、古茨穆茨的体育课程体系思想 六、卢梭的自然体育思想第七章 奥林匹克运动 节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概况 一、古代奥运会的起源 二、古代奥运会的竞技项目 三、古代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及其奖励 四、古代奥运会的消亡 五、古代奥运会的历史遗产 第二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顾拜旦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展望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外层 一、奥林匹克标志 二、奥林匹克圣火与火炬 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 四、奥运会比赛项目 五、其他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中间层 一、奥林匹克组织体系 二、《奥林匹克宪章》 第五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里层 一、奥林匹克主义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四、奥林匹克格言 第六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一、中国的奥林匹克历程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体育文明探究》:
一、武举制
先秦就有以武艺弓射取士的先例,汉代人仕多由察举,武猛谋略等人才是应时需推荐。科举取士源于隋炀帝,但军事人才仍需荐举。唐朝武则天将武举列入科举,武举制得以出现,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一)唐朝开创武举制先河
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选拔某些将军时就采用考试的方法。唐太宗开创了唐朝以武取士的先河,为后来武举的创立打下基础。武则天为广开仕途,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武艺出众的人才,于长安二年(702)正式实行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者,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武则天设立武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她的新政权。唐朝至武则天时,勋官身份地位日渐下降,甚至唐人认为“频年征战,唯取勋官,牵免辛苦,与白丁无别”。勋官是唐初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但武则天时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相对较少,所以百姓感到求取勋官有困难不愿征行。在征行出现困难、尚武之风渐衰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开设武举制。武举是一条进取仕途、升官发财的路径。当时武状元官至侍郎,武举人的荣耀不亚于唐初驰骋战场、用生命换来的勋官,因此应试的人数有增无减。唐朝武举的内容有长垛(靶射)、骑射、马枪、步射、负重和翘关(考察臂力)。至于“身材言语”之选,则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者。若文职官吏参加武举,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只要合格,不论出生、门第、官位、家境,均由兵部官员根据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授予不同的武职。唐朝的武举每年举办一次,开科的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武科”的“常科”特点。实行武举制度,把军事将领的选拔纳入科举的轨道,使选拔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这对于发现和造就大批军事将领、提高军官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行武举制度也打破了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为习武之人打开一扇进身之门,同时大批文人学士也崇尚武功,提高了“武”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民间武艺的普及和提高。
(二)宋朝武举制度趋于完善
由科举而进身仕途的观念在宋代深入人心。宋朝的武举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趋于完善。宋朝武举主要有制举、常选和学选。首先出现的是制举。制举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余绪,为皇帝临时下诏所置,在两宋已不占主导地位。宋仁宗于天圣七年(1029)下诏复置制举凡六科,武举中的常选自此开始,但真正形成三年一度的武举制度是在英宗之后。学选即通过武学选拔武官。武学是培养武艺人才的专门学校,始于仁宗时,庆历三年(1043)置武学,继而中断,时间很短。至神宗熙宁五年(1072)始立制度,在武成王庙建立武学。武成王庙的武学为中央武学,不论出身、阶层均可应考,合格者即“以策为去留”。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省试由兵部主持,殿试则由皇帝亲试。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宋朝武举的内容文武并重,其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仁宗时就确立了武举以文为主的制度,对武艺的要求并不高。宋朝的武举一改唐朝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这使得宋朝武状元、武进士整体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但是武举标准以文为主,武艺偏低也导致了“主教者非将领之才……有教兵之虚名,而无训兵之实艺”。军队的作战能力较低,军事武艺的实效性也较差。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