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心灵》主要针对命题态度问题、意向性问题、心理内容问题、非存在问题、科学哲学中的反常问题等,采用逻辑学的分析视角,综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前沿发展,力图彰显逻辑的心理主义和心灵的逻辑主义立场。
《逻辑与心灵》适合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
本书结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相关核心问题,对逻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两个领域中的主要交叉课题予以初步展示。
宋荣博士的论著《逻辑与心灵》即将出版,可喜可贺!这本文集,所收录的是她15年来所撰写有关逻辑与心灵哲学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这在她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味。
宋荣在华中师范大学,是逻辑学教授张大松的硕士,又是心灵哲学教授高新民的博士。因此,很自然地,她在学术思想上活跃于逻辑与心灵哲学的交叉领域。我们可以参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问题。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在不同科学领域相互交叉的无人区,来自其他科学领域的“移民”,是最可能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维纳本人所取得的,先是生物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后是数学与逻辑的博士学位。他所创立的控制论,整合了动物神经控制与机器自动控制共有的规律性。梁实秋先生在《远东英汉大辞典》中,把cybernetics(控制论)意译为神经机械学,就是根据这个道理。维纳所领导的科学共同体,包括数学家、生物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电气工程师、通信工程师、心理学家乃至社会学家,其间进行多科合作。人工智能心理学派的领军人物西蒙也大力提倡“跨学科思维”,主张我们应当自觉地成为“跨学科的旅行者”,应当经常“从一个飞地转移到另一个飞地”。西蒙本人精通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罗素的数理逻辑.学的是管理学专业,结果在管理学的博士论文中发明了“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新理论,之后又提出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搜索程序,最后得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跨学科思维的大方向对头,肯定大有发展前途。
目 录
序(桂起权)/i
命题与态度篇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命题态度及其内容3
命题、态度与心灵——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命题态度研究的最新进展12
信念、内容与命题——论罗素的信念内容观21
指称与意向性篇
论指称的当代心灵哲学意蕴31
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非实存对象”的新思考41
意向、内容与心灵——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意向性研究的最新进展49
心理内容篇
心理内容:构造心灵的基石——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范畴分析61
心理内容:心灵王国中的一朵奇葩69
心理内容:探索心灵世界的新纬度72
论当代西方心理内容研究中的命题角色80
蒂姆·克瑞恩的心理内容观91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非概念内容范畴分析99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视域中心理内容的表征维度108
非存在与形而上学篇
当代西方非存在研究视域中的“存在”与“实存”119
不可回避的非存在问题128
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初探139
普赖斯特的非存在论辩护策略146
论实践范畴的客观行动维度155
科学与心灵篇
心灵哲学中的思想实验169
思维语言:福多心灵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178
思维语言假说的当代论争187
19世纪科学中心在德国形成的原因初探194
略论科学技术决定论199
反常与理论发展204
后记226
Contents
Preface(Gui Qiquan)i
Proposition and Attitude
Propositional Attitude and Its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3
Propositon,Attitude and Mind 12
Belief,Content and Proposition 21
Reference and Intentionality
On Refer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31
New Thinking about ‘Non-existing Objec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41
Intention,Content and Mind 49
Mental Content
Mental Content:the Foundation in Constructing Mind 61
Mental Content:a Surprise in Mind World 69
Mental Content:a New Dimension in Exploring Mind World 72
The Role-playing Propositions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on Mental Content 80
On Tim Crane’s ideas of Mental Content 91
Categorical Analysis of Nonconceptual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99
The Representational Dimension of Mental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108
Non-being and Metaphysics
Categorical Analysis of “Being” and “Existence” in Contemporary Non-being Research 119
On Unavoidable Non-Being Problem 128
On Metaphysical Status of Concepts 139
On Justification Strategy of Priest’s Non-being Theory 146
Praxis Category in the Dimension of Objective Action 155
Science and Mind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ilosophy of Mind 169
LOT:the Logical Standpoint of Fodor’s thoughts in Philosophy of Mind 178
Contemporary Debates on LOTH 187
The Forming Reasons for the German Science Center in the 19th Century 194
On the Determi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
Anomaly and Theory Development 204
Postscript 226
宋荣博士的论著《逻辑与心灵》即将出版,可喜可贺!这本论文集,所收录的是她十五年来所撰写有关逻辑与心灵哲学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这在她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味。
宋荣在华中师范大学,是逻辑教授张大松的硕士,又是心灵哲学教授高新民的博士。因此,很自然地,她在学术思想上活跃于逻辑与心灵哲学的交叉领域。我们可以参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问题。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在不同科学领域相互交叉的无人区,来自其他科学领域的“移民”,是最可能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维纳本人所取得的,先是生物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后是数学与逻辑的博士学位。他所创立的控制论,整合了动物神经控制与机器自动控制共有的规律性。梁实秋先生在《远东英汉大辞典》中,把cybernetics(控制论)意译为神经机械学,就是根据这个道理。维纳所领导的科学共同体,包括数学家、生物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电气工程师、通讯工程师、心理学家乃至社会学家,其间进行多科合作。人工智能心理学派的领军人物西蒙也大力提倡“跨学科思维”,主张我们应当自觉地成为“跨学科的旅行者”,应当经常“从一个飞地转移到另一个飞地”。西蒙本人精通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罗素的数理逻辑,学的是管理学专业,结果在管理学的博士论文中发明了“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新理论,之后又提出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搜索程序,最后得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跨学科思维的大方向对头,肯定大有发展前途。
说起华中师范大学,如果从逻辑学视角看,那里有什么样的一种研究氛围呢?我觉得,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老一辈的墨经研究专家詹剑锋先生和康德著作翻译家韦卓民先生,他们在学术界都负有盛名,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力。我在高中阶段(1956-1958)就拜读过詹先生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它给予我初始的策动力,使我开始喜欢上逻辑,以后走上逻辑和科学哲学的学术道路。1983年10月,我在江天骥教授和张巨青教授的联合推荐下,正式调到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从物理教师变为哲学教师。在国内,张巨青教授是“科学逻辑”的倡导者或领军人物(刘文君教授则是他的贤内助,从生活到学术都是那样)。1982年8月,昆明的全国辩证逻辑会议期间,我加入他刚刚创建的“科学逻辑”共同体,那时在科学逻辑梯队第一代成员中我几乎是最小的一个。在80-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由刘文君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室的工作,因此洋溢着浓浓的科学逻辑的气氛。我知道,刘老师不仅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逻辑教师,打趣说,即使在家政管理上也是严格按逻辑模式运行的,比如春、夏、秋、冬的衣服,被安置在不同的箱子里,按季节变换而有条不紊地运转……
从传承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意义上说,张大松可说是刘文君教授的大弟子,刘老师退休后,接力棒就传到他手里。现在说说张大松教授所带领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逻辑团队。由于武大与华师是近邻,因此我和心理学系张掌然教授经常有机会参与他们逻辑研究生团队的活动。从整个国内学术界(特别是从科学哲学与逻辑的交叉领域)看,张大松属于“科学逻辑”学术圈的第二代中的一个佼佼者。在武汉,我认为,他的团队在继承发扬科学逻辑研究传统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张建军说即使在全国也是最好的,但我那时是代表湖北省逻辑学会说话)。通过张大松的论著我意识到,他的基本功在于科学逻辑、科学哲学、归纳逻辑的交叉点上,《科学确证的逻辑与方法论》(1999)是他的代表作。以此为出发点,他的研究从科学逻辑向法律逻辑、法学方法论方向进行延伸。他所主编的《法律逻辑学教程》(2003)在国内就很有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张大松关注逻辑的社会功能和实际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设计逻辑硕士论文的可能选题时,充分考虑学生原来的专业背景、特长与逻辑的结合,例如鼓励他的在本科阶段学法律的学生,研究法律逻辑和法学方法论;又如建议在本科阶段学计算机的,则去做计算机方法论或人工智能逻辑的选题,如此等等。他的这种人才设计理念在实践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我现在描述的是宋荣成长的学术背景。
1998-2001年,宋荣在张大松悉心指导下,获取硕士学位。严格的逻辑训练和学术研究方法指导,使她终身受益。我对宋荣的第一印象是,她无疑是一个好教师,思路清晰,口才很好,举例通俗形象,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有一次逻辑会议期间,她提到正在注意到儿子的提问方式和思考方式,当时我心想,你这是想学皮亚杰吗?研究起自己儿子的逻辑思考方式来啦。2006年,我与宋荣一起参加杭州的全国科学逻辑会议,同车的一位优秀的女大学生去杭州一中应聘中学语文教师,她对宋荣的逻辑课赞不绝口,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2007年9月宋荣开始师从心灵哲学专家高新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她事先也征求过我的意见,我说高老师心灵哲学的团队中确实需要有一个熟悉逻辑的人,如果涉及形式化的方面,你就得心应手了。这就像研究道德哲学的团队里,如果有一个精通道义逻辑的人,该有多好。想必导师一定会喜欢的。
2014年6月宋荣有机会去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张建军教授为其博士后合作导师。张建军既是现任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又是该校逻辑博士点的首席专家。他们的团队生气勃勃,很有特色。在他们的旗帜上写的是“应用逻辑”四个大字,按照我的理解,悖论研究、辩证逻辑研究、科学逻辑、归纳逻辑、认知逻辑(包括“怀疑逻辑”、“希望逻辑”)、博弈论逻辑以及多种非经典逻辑研究,都可以归属于这个范畴之内。张建军因其悖论研究的独树一帜而闻名于逻辑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双重视角。张建军非常强调逻辑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思想,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宋荣,也许改变了她一直以来对逻辑学教学的传统理论讲授模式。2016年4月17日,华中师范大学逻辑与科学素养教学实践基地在武汉市中山公园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宋荣对逻辑学教学的一大突破,也是积极实践张建军教授的“逻辑的社会功能”思想的直接见证。
2012年宋荣走出国门,到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访学研修一年,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这使得她在学术思想上开拓了全新的可能空间,有了“天外有天”之感。特别是导师Tim Crane 教授的亲自指导,使得她感到对心灵哲学领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宽阔的视野。在剑桥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她对逻辑、对哲学的理解以及态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对我说,以前把逻辑(比如形式逻辑)只是当作一门课来学、来教,现在感觉大不一样啦。在她思想上,从被动的“学逻辑”、“学哲学”开始转变为主动的“做逻辑”、“做哲学”。我想,宋荣为什么这么说呢?她在剑桥究竟体会到了些什么?作为旁观者,我的感觉是,她在英美分析哲学的策源地,是忽然领悟到了分析哲学的真谛,原来逻辑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在思考方式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看,而是如果到理想状态,应当要达到(好比)“溶化在血液里”的那种程度。逻辑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宋荣的这种新的领悟,或许在《逻辑与心灵》的论文集的目录和内容中应当会有所体现。像命题、命题态度、指称、存在、非存在等等这些逻辑哲学、语言哲学中熟知的概念,如果仅仅把逻辑用作一种技巧来讨论,那么就会显得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如果浸透到分析哲学的精神之中来分析,特别是联系心灵哲学的意向性、心理内容等来分析,那样才会感到富有新意,并且才能够找到哲学家特有的那种怡然自得和津津有味的感觉。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