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应急准备体系结构框架和以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应急准备过程,为开展应急准备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准备体系概述、应急准备体系结构、应急准备规划框架、应急准备规划工具、应急准备效果评估、我国应急准备体系现状、美国应急准备体系案例研究等内容。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1章 应急准备体系概述1
1.1应急准备的基本概念1
1.2应急准备的发展历程3
1.3应急准备范围的演化6
1.4应急准备的目标10
1.5应急准备的思维方法20
第2章 应急准备体系结构研究24
2.1应急准备体系框架概述24
2.2应急准备的对象27
2.3应急准备的范围43
2.4应急准备相关主体48
2.5应急能力及其构成52
2.6应急准备的过程63
第3章 应急准备规划体系研究68
3.1规划的基本概念68
3.2应急准备规划学说研究78
第4章 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方法研究95
4.1应急准备对象的识别与确定95
4.2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方法95
4.3突发事件情景构建方法115
第5章 应急准备情景任务能力研究124
5.1基于能力的应急准备目标124
5.2我国非常规事件典型情景构建125
5.3应急通用任务清单研究148
5.4应急能力清单研究169
5.5应急核心能力及目标研究186
第6章 应急准备效果评估研究191
6.1应急准备效果评估概述191
6.2应急组织准备效果评估199
6.3区域准备效果评估203
6.4国家准备效果评估215
第7章 美国应急准备体系案例研究216
7.1“9·11”事件之前的应急准备体系216
7.2“9·11”事件之后的应急准备体系223
第8章 我国应急准备体系案例研究283
8.1我国应急准备规划的现状283
8.2我国应急能力建设类规划现状研究287
8.3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现状研究295
8.4我国灾后重建规划现状研究301
8.5我国应急预案编制现状研究308
8.6我国应急培训与演练现状研究321
8.7我国应急准备体系的问题与建议326
参考文献329
《应急准备体系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
(6)资源动员。事件应急人员在通过预定渠道得到通知后就要进行动员准备。在下达通知的时候,应给出出发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去往事发地的交通方式,预计的到达日期和时间,报到地点(地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预期的任务,预期的工作期限,资源命令号,事件号,可用的费用和资金来源等。资源跟踪和动员过程直接相关。当资源到达现场时,他们必须正式签到。资源已到达的通知也通过这一系统被返回。
对于资源管理者来说,动员过程可能包括设备、训练和人员防疫接种;确定具有合适的后勤支持设施的集合地;根据优先顺序和资金预算,选择最快将资源运送到事发地的交通工具。资源管理者应该预先计划和准备资源复原过程,通常是与资源动员过程同步考虑。对资源复原早做计划有利于加强资源管理,并可以使资源的运输效率尽可能高、成本尽可能低、分配尽可能快。
(7)资源跟踪和报告。资源管理者使用设定的程序,对资源从动员到复原的整个过程进行连续跟踪。理想状况是,资源管理者将这些实时信息存储在中央数据库中,事件相关各方都能访问以便对资源有清楚的了解。资源管理者依据所需要的程序来请求和管理资源,包括核查、记录、审计和库存管理。
(8)资源恢复。资源恢复涉及所有资源的最终部署。在此过程中,资源被复原、再建、报废和退回等。
可重复使用资源。这类资源在事件处理现场被全部记录在案,使用完毕后必须返还其所属单位并进行记录。所属单位负责使其恢复到完全功能能力状态,并且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应提供必需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及设施。同时,还应该注意重要的职业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对此类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人员的长期影响的监测。
消耗性资源。这类资源也要有完整记录。消耗性资源的重新进货由其原来的存储单位负责。消耗性资源的费用,根据应急准备部门事前签订的财务协议,一般由事件管理部门负责。返回的资源,如果不符合再存储的条件,应该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报废处理。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