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在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三是它用极其俚俗的语言活生生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一个地方的傩戏剧本能够让人们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精神。
四是化表演的灵活性、内容的包容性、表演场地的广泛性和观念演员的同一性能为今日的戏剧演出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余年,倾注了朱恒夫教授等人大量的心血。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完整。许多傩戏剧目的内容从傩祭开始一直到整个演出活动的结束。
二是原始。保持文献的原始性质,明显的讹错之处也只是以校注的形式来说明。
三是完备。今日留存的傩戏剧本基本收集殆尽。
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为整理、保存、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出版项目,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版某一个种类的傩戏剧本,更遑论对全国的傩戏剧本进行整理了。傩戏被今日之学界称之为戏曲的“活化石”,视为原始戏剧的遗存。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先进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本。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傩戏文化历史悠久,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年,傩戏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挖掘、整理和研究,是目前市面上完整、原始、完备的一套傩戏文化丛书。
·中国戏剧音乐的“活化石”,是原始戏剧的遗存,是研究戏剧发生学及其重要的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了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总序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而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可看可不看。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或在规定时间内,或在与神灵“商约”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表演”。
然而,如此重要的戏剧形式,却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傩戏从萌发时算起,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傩戏的研究,只是从20世纪才开始,而且是零星的、断断续续的,使得绝大多数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不认识“傩”字,更不要说它的形态、特征和价值了。
直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戏曲志”编写工作的开展,全国进行民族戏剧的普查活动,许多省份的傩戏才从历史文献与活态的民间风俗中浮现出来。于是,在“文化寻根”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戏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术领域的专家们携起手来,不断地掀起傩戏及傩文化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在成立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之后,傩戏的研究成了一种常态性的学术工作。迄今为止,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以及相关机构举办了三十多次国内国际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四百多部有关傩戏及傩文化的调查报告、学术著作、傩祭或傩戏的画册,搜集到了数以百计的傩戏手抄本。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其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有百人之多的专家学术队伍。
当然,傩戏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仍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层上,还有一些问题则从来没有涉及过,譬如,傩戏该如何定义?不同地区的傩戏之间有什么关联?傩戏的剧目是怎样产生的?每一种傩戏中的神灵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傩戏有哪些宗教成分,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等等。而要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前提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掌握较为丰富的傩戏资料,即了解傩戏的演出过程、傩戏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读到能够进行纵横比较的各地各种类的傩戏剧本。
……
查看全部↓
朱恒夫,二级教授。在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戏曲学、文献学、傩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目连戏研究》、《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发表长篇论文一百三十多篇。
广昌孟戏概述1
曾家孟戏《孟姜女送寒衣》
上本9
第一出打钱10
第二出报台10
第三出排朝10
第四出采花12
第五出周济贫民13
第六出金星奏帝16
第七出贬下凡尘16
第八出还愿17
第九出遇收四郎19
第十出产孟19
第十一出庆寿20
第十二出姜女发愿21
第十三出阿丹发兵23
第十四出说媒24
第十五出姜女观灯25
第十六出发兵27
第十七出打报27
第十八出排朝28
第十九出起兵大战29
第二十出复命30
第二十一出姜女观花31
第二十二出出榜32
第二十三出议事33
第二十四出挂榜34
第二十五出看榜35
第二十六出杞良分别36
第二十七出民伕登程37
第二十八出蒙恬点伕37
第二十九出宽限民伕38
第三十出行访40
第三十一出复点民伕41
第三十二出浴水遇范42
第三十三出受责团圆44
下本46
跳开山47
第一出报台47
第二出赏花47
第三出李信挂榜49
第四出四郎看榜49
第五出四郎扯榜50
第六出画桥分别52
第七出元华招兵54
第八出铜头大战56
第九出娥皇寄书57
第十出斩范59
第十一出姜女拾书61
第十二出辞父登程62
第十三出元华差将63
第十四出姜女被捉64
第十五出行山相会66
第十六出拜别元华68
第十七出喽啰送孟70
第十八出四郎寻主72
第十九出主仆相会72
第二十出姜女投见73
第二十一出召雷劈城75
第二十二出滴血寻夫75
第二十三出蒙恬勘城76
第二十四出庙中被捉77
第二十五出四郎寻兄79
第二十六出落万公店81
第二十七出姜女见蒙83
第二十八出兵刑勘问84
第二十九出金殿对词85
第三十出河边超度89
第三十一出天宫团圆91
刘家孟戏《长城记》
上本95
第一出老君上寿96
第二出王母谪星98
第三出范氏生儿100
第四出秦王排朝101
第五出如洙生反101
第六出卢生启奏102
第七出将军接旨103
第八出范母庆寿104
第九出许公训女105
第十出范张讲学106
第十一出姜女观灯107
第十二出将军议事109
第十三出姜女游园110
第十四出差官挂榜111
第十五出范张看榜112
第十六出杞良寄母113
第十七出得成分别115
第十八出范张启程116
第十九出将军点夫117
第二十出五月划船118
第二十一出蒙恬奏帝119
中本120
第一出姜女庆寿121
第二出命使筑城121
第三出起工筑城122
第四出将军查夫124
第五出范张逃走125
第六出梦教武艺127
第七出浴水遇夫128
第八出杞良拜见131
第九出太行争强132
第十出劝姑不从133
第十一出姜女成亲134
第十二出七朝赴宴135
第十三出差人访范136
第十四出杞良被捉137
第十五出范郎宿庙138
第十六出姜女得梦140
第十七出赵卒生反141
第十八出将军闻报142
第十九出二比大战142
第二十出父女分别143
第二十一出经历勘问144
第二十二出主仆分别144
第二十三出将军斩范145
第二十四出板桥遇兄146
下本148
第一出兄弟宴乐149
第二出掳掠姜女149
第三出元华归里151
第四出姜女送衣153
第五出范母问卜156
第六出范母归寨158
第七出哭倒长城159
第八出得成荣归161
第九出归家遭叱162
第十出四郎报主163
第十一出父女途会164
第十二出婆媳相会166
第十三出李斯奏帝168
第十四出四郎辞主169
第十五出将军出师170
第十六出天王抗剿170
第十七出将军破贼171
第十八出定计受抚171
第十九出元华纳款172
第二十出将军回旨173
第二十一出元华荣归174
第二十二出杞良还阳174
第二十三出阖家团圆175
第二十四出天阙团圆176
附录
孟戏演出祭祀仪式181
弋阳腔《送寒衣》191
采茶戏《孟姜女》196
傩神会上请神全科咒语选229
查看全部↓
傩戏演述的故事多是当地盛行于民间的传说,而且代代积累,并通过一个主干性的故事将若干小故事串联起来。从事傩事活动的人,不论是巫师、道士,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当地的“故事篓子”,像苏北地区的香火僮子、安顺屯堡长期演地戏的农民,对于从商周到元明的历史故事,可谓如数家珍。其他地方像傩坛掌坛师这类人,对于当地的各种民间故事几乎无不能讲。有些故事因产生时代较远,现已经不为一般人所知,但仍存在于傩戏之中。譬如“秦始皇赶山塞海”的传说,旧时广泛传播,而且不同的地方,情节还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今日60岁以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了,但它仍存在于江淮神书“唐忏”中。传说略云: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挖出了一匹像麒麟似的石马。始皇要骑这匹石马巡视天下,可石马不动,他便逼使文臣武将找出让石马奔驰的办法,找不到办法便立即处死,一连几日,屈杀了上百个朝臣。在即将处死大臣洪宗时,玉皇差太白金星到月宫砍下梳罗树,与老龙筋做成一根神鞭送给始皇,让始皇用鞭子抽打石马,“打马一鞭去五百,打马二鞭一千程。始皇骑在石马上,四足跑起如驾云”。不料始皇还不满足,用此神鞭抽打石山,将一座座石山赶往大海。东海龙王怕大海被填平,忧愁不已,其女三公主为解父忧,利用始皇好色的秉性,来到始皇必经之处等候,她精心打扮,以绰约的风姿挑逗始皇。三公主在与始皇饮酒交欢之时,趁机窃取了神鞭,旋即逃回龙宫。始皇发觉后,怒火中烧,“朝着石马三头撞,呜呼一命见阎君”。但三公主怀了始皇的孩子,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楚霸王项羽。江淮神书中的“唐忏”主要讲述的是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下引伸出三条线:唐僧西天取经、刘全进瓜和魏九郎代父请神。前两条线见诸现存的元明小说戏剧,而魏九郎代父请神只存在于江淮神书之中。将这一条线的故事补进来,才能了解“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全貌。
四是它的许多艺术形态值得今天的戏曲借鉴。傩戏之所以生生不息,为人们喜爱,是因为它的内容与形式吻合了民族的生命需要与审美心理,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过时,有些内核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具体地说,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将戏剧表演与观众的生命质量联系在一起。傩戏的每一场演出,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仪式剧与艺术剧两大部分,仪式剧如“起坛”、“谢土”、“放兵”、“造桥”、“祭表”、“邀神”、“饗神”、“游村”等,主要目的是邀请各路神祇下凡参与此场傩事活动,请他们驱除邪秽,并赐予人们福祉。对于观众来说,尽管这些表演没有什么艺术性、可看性不强,但是都会来到演出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通过与“神灵”亲密的接触,能够获得“神气”与“神力”,而依赖“神气”与“神力”能增强自己抵御阴邪病魔的能力,虽然不能获得审美上的快感,但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旧时戏曲演出时在正戏之前“跳加官”,即是和傩戏的仪式剧一脉相承的。第二,将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变被动的娱乐为积极的娱乐。傩戏在演出时,允许观众参与演出,甚至会积极主动地邀请观众入戏,如贵州傩堂戏《甘生赴考》,当秦童要陪甘生往京城赴考而离家时,他的娘子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此时的秦童便会问观众:“你们说,我走不走啊?”观众说:“你是雇工,哪里由得了你啊?!”秦童又问:“那我走后,哪位好心人能够帮助照顾我娘子?”此时一群成年男性观众哄笑地抢着表态:“我来照顾!”“我来照顾!”这时的演出场景极其热烈,观众的快乐情状无可比拟。第三,内容富有知识性。傩戏充积着丰富的知识,历史演义故事能够让人们了解历史,尽管这“历史”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文盲或半文盲了解“过去”的渴望。生活故事则能告知观众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甚至农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江淮神书“唐忏”中有一个唐太宗与魏九郎“对天文地理”的情节,当唐太宗考问魏九郎“三皇五帝”是什么人时,魏九郎答道:“神农皇帝治药草,轩辕皇帝制衣裳,伏羲皇帝制八卦,制下八卦算阴阳。女娲娘娘分男女,才有男女配成双。禹王开下塘和坝,尧王治水来栽秧。这是三皇和五帝,请问主公详不详?”观众通过这一场戏,能够获得大量的有关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第四,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铺排。喜欢铺排是民族的审美特点,以铺排见长的汉代大赋、《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精心打扮后的形貌与太守家娶亲聘礼及车马的描绘、《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摹写,等等,都是为了切合民族的这一审美心理。傩戏的叙事也多是这样,如贵州息烽县流长乡长杆子村阳戏《造棚》对神鸡的描述:“当初之时无鸡叫,三藏西天带蛋回。带得三双六个蛋,孵出三双六个鸡。寅年出个寅鸡子,卯年出个卯鸡儿。……”将这一只神鸡的来历、本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厌其烦地细致铺排,以让观众了解它的每一个细节。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