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做批评家》从女性作者的立场,对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家、作品进行解读,有迥异于男性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细致感触。
《我们怎么做批评家》所收文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包含了作者对一些文学基本命题、文学现象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分为三辑:第一辑,我们怎么做批评家;第二辑,当我们谈论80后我们在谈论什么,关于当代的文学文化现象;第三辑,为什么读经典,讨论余华、贾平凹等作家作品。
金赫楠,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著有文学批评集《我们这一代的爱和怕》。曾获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学报》第三届优秀评论新人奖。
丛书总序 吴义勤
我们怎么做批评家(代自序)
第一辑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第七天》,盛名之下的无效叙事
妙笔生花,或者喋喋不休——阿袁小说论
当我们谈论知识分子,我们在谈论什么——关于《桃夭》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红楼梦》,熙攘与围观
2014:关于中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第二辑 小说家的青春期
马小淘的声音——关于小说集《春夕》
从一个任性的“我”中走出来——读蒋峰《白色流淌一片》
80 后,渐露峥嵘——2015 年的80 后小说写作
短篇小说,与80 后写作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关于甫跃辉小说集《安娜的火车》
北京,北京——徐则臣和他的“京漂”小说
小说家的青春期——阅读颜歌
《茧》:一次冒险的文学旅程
以青年的名义——关于《人民文学》2016 年青年写作专号
旧海棠笔下的六个故事
乡土.乡愁,与80 后小说写作——以颜歌、甫跃辉、马金莲为例
青年失败者:当下中国故事一种
第三辑 笔谈
关于先锋文学、《红楼梦》,关于许多文学问题——金赫楠对话李浩
写作:对抗生活的力量——金赫楠对话胡学文
荒诞与真实——金赫楠对话刘建东
生活深处的残酷与温暖——金赫楠对话张楚
第四辑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一个女人的史诗——从《甄嬛传》到《芈月传》
多媒体背景下的文学写作之我见
网络言情小说二三事
成长的真相——那些成长电影
职场,office lady,与白日梦——关于职场小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新媒体背景下的80 后写作
附录
感觉.见地.立场——金赫楠文学批评印象
固执、尖锐与个人才能——金赫楠印象
查看全部↓
但遗憾的是,作者明显地力有不逮,并未处理和表达好这个本该充满文化张力和人性张力的题材。《桃天》中大量穿插了各种“段子”和打油诗,各种流行的对知识分子的调侃和讽刺,诸如“防火防盗防师兄,爱国爱家爱师妹”“北大的,一半同学批判另一半同学;政法的,一半同学抓另一半同学”……作者大概想要借此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当下感,营造叙述中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但这种腔调在小说中不加节制地泛滥,给整部作品笼罩上一层恶趣味和油滑腔,刻薄之气太重。面对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大节奏中的精神萎靡和现实无力,《桃夭》的叙述沉溺于对生活的原生态复制,其间既无深刻冷峻的批判,也无深沉的理解和悲悯。
我对《桃夭》的另外一重深深失望或说不满,来自小说中不自觉流露出来的陈腐庸俗的女性观和性别认知。《桃夭》中涉及的女性,无论男主人公大学时代的女同学,还是人到中年后返校时结识的年轻师妹,又或者始终不曾正面出现的梁师母等等,书中的女性形象在张者笔下,始终面目模糊、个性含混。《桃夭》中的女性,她们仅仅作为功能性的人物出现在小说中,是作者从男性视域、男性视角出发所塑造的单向度的人,在对她们的叙述中始终未曾整合进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生命逻辑。这就是反映在《桃夭》中的对女性的文学想象与表达,这也是中国现代以来在启蒙、个性解放等等名义下的新文学和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始终不曾解决的问题:理性层面言之凿凿的人的解放、妇女解放,以及比理性宣言更深刻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文学想象中的潜意识文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