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是德国杰出的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诗歌音韵优美,隽永飘逸,风格独特,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本书是国内首部出版的黑塞抒情诗选,尘封28年后修订再版,由著名德语诗歌翻译家钱春绮先生选译213首诗歌,并按年代做了相应的分辑,是黑塞一生诗化的写照。书中收录黑塞亲笔绘制的水彩画,全彩印刷。
孤独、彷徨、感伤、怀乡、哀叹失去的青春,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梦幻、黑夜、死亡,这些常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诗中的主题,也多见于黑塞的诗中。浪漫主义诗人爱歌颂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景色的田园诗。浪漫主义诗人爱向民歌学习,黑塞的诗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义诗人常发思古之幽情,怀念中世纪,而黑塞则常把古代希腊、埃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作为他怀古伤今的寄托
出版说明
《黑塞抒情诗选》是我国著名德语诗歌翻译家钱春绮先生的译作。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先生根据德国祖尔康普出版社1970年版的《黑塞选集》(12卷本)的第1卷和1957年出版的《黑塞诗集》单行本翻译了这部诗集,共选译了213首诗歌,并按照作者生活的年代作了相应的分辑。其中1919年至1928年的诗由钱守平协助翻译,1929年至1941年的诗由钱守衡协助翻译,最后由钱春绮先生统一作了润校。
钱春绮先生可谓国内译介黑塞诗歌的第一人。早在学生时代,钱先生第一次读到黑塞的作品,就对其情有独钟;然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有机会翻译黑塞的一些诗作,这些译诗(10首)被收录在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德国诗选》中(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修订重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钱先生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由他翻译的《黑塞抒情诗选》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问世。
如今,本诗集的作者和译者均已辞世,我们重新出版这部经典译作,愿与读者共享岁月中的灿烂光华!
前 言
钱春绮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的德语作家(原为德国人,后入瑞士籍),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早在抗日战争以前,他的小说《青春是美丽的》就被译成汉语,收入商务版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尽管国外其他国家常有“黑塞热”出现,他的作品被译成40多种外文本,而在我国却很少看到介绍,直至“四人帮”垮台以后,黑塞才逐渐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他的小说陆续被翻译过来,如《悉达多》、《克林格佐尔的最后的夏天》、《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都有了汉译,他的《彼德·卡门青特》、《轮下》和《荒原狼》还出了两种译本,他的《玻璃珠游戏》也早已在台湾出了汉译本,收入《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看来,“黑塞热”也已在我国出现。
黑塞在我国以小说家知名,但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在一篇自传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因此,黑塞在他的一生中,从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写诗。
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深受歌德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后来写过《对歌德的感谢》一文),但他的个性似乎更接近浪漫派诗人。他早年曾耽读过布伦坦诺、艾兴多尔夫、蒂克、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并且特别迷恋诺瓦利斯。荷尔德林也是黑塞爱读的诗人,他曾写过一首《荷尔德林颂歌》。
孤独、彷徨、感伤、怀乡、哀叹失去的青春,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梦幻、黑夜、死亡,这些常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诗中的主题,也多见于黑塞的诗中。浪漫主义诗人爱歌颂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景色的田园诗。浪漫主义诗人爱向民歌学习,黑塞的诗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义诗人常发思古之幽情,怀念中世纪,而黑塞则常把古代希腊、埃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作为他怀古伤今的寄托。
黑塞的诗不仅常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有时也用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黑塞爱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诗,并且译过他那首名诗《我常做的梦》,但是在应用这种手法时,他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却还保持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黑塞的抒情诗富于音乐节奏,这跟他对音乐的爱好是分不开的。早在童年时代,他的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提琴,后来他经常携带在身边。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一位钢琴家。他还结交了好些搞音乐的朋友。他爱好音乐,爱巴赫,爱莫扎特,尤其是喜爱肖邦,他说肖邦对于他就像瓦格纳对于尼采一样。因此,他的生活弥漫着强烈的音乐气氛,音乐使他陶醉。在他的诗集中,我们读到有不少篇章都是以音乐为吟咏主题的诗歌。他有一部诗集就题名《孤独者的音乐》。
黑塞不仅喜爱音乐,也喜爱绘画,而且是一位水彩画家。他有许多画家朋友。他出过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画的诗集,题名《画家的诗》。他的小说《克林格佐尔的最后的夏天》和《罗斯哈尔德》都是以画家为主人公的。这种对绘画的喜爱,当然会反映在他诗中,因此,有时他的诗就充满画意,他的诗笔同时也是画笔。有人说他善于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哦,黑塞倒真可以和我国唐代诗人王维媲美了。
黑塞是一个漂泊的诗人,因此他的诗集中有不少记行诗。他曾两次去过意大利,他在德国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而且到过亚洲的锡兰、新加坡、苏门答腊。人说他喜爱旅行,不过,他的旅行,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盛行的旅游,他进入苏门答腊的原始森林,并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探险猎奇,而是由于他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于是想到另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寻觅他的理想的境界,用现代时髦话说,就是出于一种“寻根”的心理。可是结果,他并没有寻到他要追寻的东西,只得仍旧绝望地回到他的隐遁的洞天里寻求他的内心世界,过他的隐士生活。
在黑塞的诗中常常出现“故乡”、“母亲”的用语,他经常回忆他的故乡和母亲,他在睡梦中也经常“梦魂常绕故园飞”,看到他的故乡和母亲的影子。怎么?难道他故国难回?无家可归?难道他像我国京剧《苏武牧羊》中的李陵不得不在异国登上望乡台唱那“登层台,望家乡……”的凄凉哀婉的悲歌?难道他不能回到他的故乡卡尔坞去归省?难道他一回乡就会被德国的专政机关抓起来送去劳改?难道他是一个事母至孝的孝子?难道他也熟读过我国《诗经·蓼莪》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不!他的这些用语,既是现实性的,又是象征性的。他寻求故乡,乃是寻求他的心灵的故乡,寻求他的理想境域,寻求他的归宿。他怀念母亲,寻觅母亲,并不单单是孝子寻亲,渴望他的母亲从冥府中再回到阳世间来,而是另有一种“寻根”的象征意义。他诗中的“母亲”、“永恒的母亲”,有人说是“道”,庶乎近焉,老子《道德经》中称“道”“先天地生”,“为天下母”,同时又令人想到歌德《浮士德》中的“母亲场”和歌德所说的“永恒的女性”。
黑塞是一位孤独的诗人,如前所述,他有一部诗集即以《孤独者的音乐》命名,他写过一首广为人爱读的诗《雾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没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他的诗中又常常出现“无常”这个字眼,显示出他也是一个悲观者。这就令人想起尼采。是的,黑塞爱读尼采的作品,尼采对黑塞是颇有影响的。然而,他们两人虽都是出身于牧师的家庭,在对待基督教,对待上帝这个问题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尼采说:“上帝死掉了”,黑塞在《在烦恼之中》诗中说:“唉,上帝死掉了!我还该活在世上?”由此可见,尼采反对基督教,反对上帝,而黑塞并不背叛他的基督徒家庭,他对上帝仍保持虔诚的信仰,但这种信仰,跟世俗人的宗教信仰又有所不同,他在《耶稣和穷人》诗中说:“基督兄弟……我们……不求你什么……我们只爱你,因为你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耶稣到世间是来受苦受难的,所以诗人把他当作患难弟兄来讴歌。在诗人心目中,基督乃是受苦受难者的同路人。
黑塞似乎是一位隐逸诗人,他总是想逃避现实。他早年就在博登湖畔的渔村加恩贺芬度过几年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在瑞士的一个山村蒙塔纽拉隐居时,在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谢绝来访”,这说明他真有点想实行老子的遗教,跟世人“老死不相往来”。然而,现实真能逃避得了吗?黑塞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瑞士虽然是中立国家,他又怎能不受到战争冲击波的干扰?纳德勒写过一本黑塞评传,书名题作《赫尔曼·黑塞:爱自然,爱人类,爱上帝》。是的,黑塞并不是一个真正逃避现实的独善其身的隐士,正像我国的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揭露“秦时之乱”,写《咏荆轲》表达他的反对暴政之心,黑塞也会跳出他的隐居的小天地。他有一颗热爱人类的心,他不忍人类受战争之苦,因此他总是参加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的行列,为捍卫和平努力作出他自己的贡献。我们评价他时,应当强调他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作家。这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在他的抒情诗中,经常反复出现,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最后,要说一说,黑塞乃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虽然没有来过我国,却读过我国许多古书的德译本。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老庄哲学对他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他读过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所译的中国诗选《中国之笛》(这本书用单面印刷、折成双页,仿我国线装书装订,过去我收藏过,文化浩劫中遭劫了),特别推崇李白。黑塞的诗,短诗较多,以每首三节、每节四行者最多见,还有不少更短的精品,恐怕多少受到我国诗的影响吧。
黑塞把儒、释、道家的哲学和基督教思想糅合在一起,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因此,他的作品对东方人也特别具有吸引力。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黑塞的著作有多种日译本,他的抒情诗也深为日本读者所喜爱。相信我国的读者对这本译诗集也会感到兴趣的。
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杰出的作家、诗人。生于德国,因反战与持不同政见,移居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一生文学创作颇丰,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获得各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又终于诗歌,作品追寻“灵魂的故乡和青春”、“一切信仰和一切虔诚善行的共通之处”,以独特的内省魅力复兴了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传统,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962年在瑞士家中去世,而灵魂的纯真歌咏却飞越世纪和国界,跫响空谷、绵绵不绝。
译者 钱春绮(1921—2010),著名翻译家、诗人,祖籍江苏泰州。自幼在上海求学,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后长期行医。因喜爱诗歌,1960年弃医从文。先后翻译出版了《歌德诗集》、《浮士德》、《席勒诗选》、《尼采诗选》等50余种外国文学作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中国译介德国诗歌之巨擘”;曾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2001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