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学术论坛》系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已连续出版十多年的《黄海学术论坛》基础上改版而成的学术集刊。本辑主题是“转型中的东北亚”,分为“地区形势与地区关系”“双边关系与区域合作机制”“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外论摘编”四个部分,主要集中论述中美关系,这对认识东北亚转型的性质与特点很有帮助,因为中美关系的转变与互动对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序 言
张蕴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东北亚研究中心理事长。
我国地处东北亚,这个地区的发展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安全的重大利益。历史上,东北亚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点区域,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和“华夷秩序”。近代,东北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衰落,日本崛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发生反转,日本侵占朝鲜,打败俄国,进犯中国(包括霸占台湾)。中国的抗日战争和美、苏、中联盟共同抗日,粉碎了日本的扩张,为二战画上了休止符。
二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局势发生大变局。美苏成为敌人,冷战开始;日本被美国占领,成为美国的盟国;朝鲜半岛分裂,南北发生对抗,并进而发生战争;新中国与苏联结盟,卷入美苏对抗大漩涡,特别是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美军进驻台湾和封锁台湾海峡,让东北亚陷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复杂形势和大对抗格局。
然而,此后,东北亚地区局势与关系充满了变数,历经许多影响巨大的调整与变化。在冷战大格局下,中苏分裂,从争论到敌对,甚至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风险。中苏分裂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契机,推动了中美关系转变,也带动了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经济交往的大门,中、日、韩经济关系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经济网络。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加上中韩建交,中国与所有东北亚国家的关系“回归正常”。
不过,东北亚地区的形势与国际关系不仅没有沿着正常的路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险局。其一,朝鲜半岛由缓和重新走向对抗。在克林顿当政时期,美国政府支持南北和解,通过中国推动四方会谈,东北亚国家以及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坐在一起平等对话,商谈合作,勾画东北亚面向未来的新安全机制。然而,好景不长,小布什当政,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国”,促使朝鲜加快发展核武器。韩国政府更迭,中断了先前推行的以民族和解为目标的“阳光政策”。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机制。尤其是,朝鲜继续进行核试验,韩国中断与朝鲜的经济合作与官方联系,南北走向更具危险性的对抗;其二,大国博弈加剧。中国的经济总量(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扭转了近代以来东北亚的力量结构对比。面对中国综合力量(包括军事力量)快速提升,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和重返亚洲的战略,把中国定为主要的战略对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加剧。日本安倍政府加快修改宪法步伐,大幅度提升军力,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合作与战略协同,与中国展开对抗性竞争。韩国同意美国在其本土部署“萨德”系统,引起了中俄的强烈反对;其三,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发展受到制约。以紧密的经济联系为基础,中、日、韩三国建立了政府合作机制,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和多个部长会议机制,开展了自贸区谈判,但是,由于政治与安全关系不时出现紧张,三国合作机制的运行受到制约,成效甚微。原来设想以中日韩三国合作为基础,逐步扩大影响力,构建扩大的东北亚经济与政治对话合作机制。但鉴于该机制走走停停,似难以起到拉动作用。显然,东北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博弈和对抗时期,不仅构建地区和平与合作机制的努力受到了制约,而且出现了生乱生战的险情。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复杂多面体。从经济来说,一方面,经济联系网络还会继续维持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调整,重构链接结构;从国家关系来看,美朝对立,朝鲜半岛南北对立,看不到平稳转变的曙光。因朝核问题,中朝关系难以出现大的改观,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和中日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会持续下去;从安全角度来观察,包容性的东北亚安全机制缺失,新的矛盾和对立如箭在弦上,发生不测,生乱生战的风险提高。
当然,也要看到,东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内在”平衡机制。首先,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利益和战略上的矛盾,但基于对发生大规模冲突危险的认知和相互依赖利益的考虑,会尽可能保持“底线克制”,即避免发生大的对抗,特别是战争,有着保持沟通与寻求协商合作的意愿。再则,东北亚核武化受到制约。对于朝鲜搞核武装,继续进行核试验,东北亚其他相关各国强烈反对,立场与政策高度协同,日韩尚难把拥核作为公开的政策选项;还有,和平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东北亚有着反对生乱生战的社会多数共识。在日本,民众反对安倍政府修改宪法的示威声势浩大;在韩国,民众反对政府布置“萨德”系统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从长期发展看,东北亚逐步实现历史和解,实现和平发展与合作,是一个大趋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国际局势的发展而言,有时候,危险最甚的时候,往往也是机遇存在的时机。重要的是,要创造条件和环境,降低风险,开展对话。东北亚地区多种矛盾交织,即便有解,也不能操之过急,难有立竿见影之功效。如今,中国又重新立于东北亚的中心,对该地区的未来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对大局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从历史积淀,还是从地缘地位和力量对比来看,中国角色都必然处在核心的位置。无论是朝鲜半岛,还是东北亚全局,撇开中国不可能成事。
中国承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争霸、不称霸,推动基于合作共赢的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在东北亚恢复以己为中心的旧秩序,而是要推动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秩序。这是中国人的理念,也是梦想,是利益所求,也是责任所在。
本专辑的主题是转型中的东北亚政治、安全与经济关系,既包括区域综合关系,也包括双边国家关系;既有对关系演变的系统分析,也有对现实问题,特别是新发展的透视。本辑特稿主要集中论述中美关系,这对认识东北亚转型的性质与特点很有帮助,因为中美关系的转变与互动对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张蕴岭,男,1945年5月生,山东汶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硕士毕业。1981年至198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任讲师。1989年至1993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任研究员、副所长。1994年至2007年8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1995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兼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国际学部主任委员、中国东盟博览会高级顾问、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亚太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中国委员会副会长、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顾问等。专长于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