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关键细节与实践》就有关处理技术方面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的技术进展、一些典型地区的典型实例和重大发现,做较详细介绍。并依据实用情况强调其关注点,如确保空间关系准确,动、静校正的新进展,保真去噪的关键,保真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保真性,分辨率与信噪比关系,各向异性实用技术,DMO与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与正反演速度建模实例等,对这些关键细节逐一说明;同时关注近年来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如井问、多波、3.5维地震、时频重排等技术的发展。
《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关键细节与实践》适用于地震勘探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生与博士生,尤其对于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实践和技术研究的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中国的地震勘探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加速向前发展,尤以近十几年发展最快。不管是硬件、软件,还是地震技术的进步、理论的创新、人才队伍的成长,处处闪耀着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光芒。
中国地震勘探从引进苏联的光点地震仪开始,进入光点信号时代。依靠照相纸,通过光点检流计记录地震信号,经过洗相,然后将单炮记录拼成剖面,最后完全由解释人员手工对比解释、手工绘制图件;直至20世纪70年代,转入模拟信号时代,这时也仅是将单炮记录作简单的动、静校正,再转换成光点,经过照相、洗相、拼剖面后,由解释人员手工解释成图;到20世纪80年代,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地震勘探与世界接轨,从此,不断地引入先进的数字地震设备,从资料采集、处理到解释工作站,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我国的地震勘探事业,在与国外各大油公司交流中得到不断进步和壮大;如今,我国勘探装备有了自己的企业,也有了自己的软件系统,只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我国物探队伍已进入世界市场,并与国际石油大佬们竞争;昔日历史难题的破解、号称与月球面相提并论的青海极复杂近地表结构勘探的重大突破,使人们相信下一个30年,全世界的勘探技术和理论舞台上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产出的设备、创造的理论、技术,将与世界石油巨头平分秋色。
资料处理中静校正量与速度的求取是处理人员的基本技能。静校正量与速度是一对紧密相关的量,它们是决定资料处理质量最要紧的因素。但是,这两个未知数都不可能不依赖对方而单独地获得,只能用反复迭代的方式加以求取。世界各大资料处理系统皆如此,关键在于判断迭代的方向,即如何用叠加的质量约束迭代的进程,这需要处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地球物理知识,以及对一个地区地质结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本书首先阐述静校正中的基本概念,介绍最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将结果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大家。其次是关于静校正与动校正的关系问题,指出浮动基准面仅是把静校正量分成两部分,让速度参考真地表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发现真地表的思想将会运用到速度分析、近地表模型的建立和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的完善中。目前,剩余静校正解决不了的长波长静值问题,唯一可信赖的办法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层析静校正技术,只是人们对此认识还不统一;同一个资料,结果各不相同,说明方法还有不完善之处,急盼有人能博采众长,形成知识体系。
去噪是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辅助野外资料采集的有效方法。目前的趋势是向多域交汇方向发展,或创造新的处理域。小波包域技术的进展值得关注,时域样点重排技术在去除声波干扰中表现出不凡的佳绩,将三瞬中的两相希氏变换扩展到纵横波四元数变换的方法也展现出了光明前景。
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已发展到了极致状态。静校正的最大能量法,在地表一致性统计中优于常规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法(miser法),特别对于近地表复杂区,在大静校正量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准确地收敛。
近十几年,偏移归位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地震仪道数的迅猛增加,使覆盖次数迅速提高勘探的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从而为叠前偏移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深度偏移方法已相当成熟,它是高陡复杂构造成像技术发展的充要条件,尽管复杂模型的自动化也有相当的建树,但距离真实模型还有一定距离,这也许是由于真地表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缘故。
分辨率与信噪比相关与否的讨论终于有了结果。广义空间分辨率的发现是进入新世纪的重要事件;小道距的实验表明,在一定信噪比的条件下,空间分辨率有明显改善;无限提高覆盖次数的做法是与俞寿朋先生的数学论证相违背的;李庆忠先生对近地表低速带严重性的精辟论述将是野外施工设计中的重要约束条件。
4D地震的实践,特别是3.5D资料的创造性运用以及井间地震中特高分辨率资料的出现为油气田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一些重要地区的勘探项目,野外采集一定要有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要做好在条件成熟时做3.5D处理的准备。
处理资料质量监控,无论对处理或解释都是有益的,相信资料保真处理的剖面不会出现意外情况;有关构造建模中,从地质构造样式出发的形形色色的模式,未必能包罗地球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的多样性,这需要解释人员严谨观察和冷静分析保真剖面上的每一个振幅或同相轴的微妙变化,以免出现类似东濮凹陷由于同相轴扭曲现象而遗漏重大发现的遗憾;同时使解释人员面对千变万化的资料沉着应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质调查局石油物探研究大队出版的利用正演法获得的《模型100例图集》给人以深刻印象。细心地研究水平叠加剖面,弄清每一个地震特征,对处理或解释人员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认为有了深度偏移结果或偏移剖面而不需要水平叠加结果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本书就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细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在本书的撰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地震资料处理老专家、在地震资料处理第一线辛勤工作近六十年的王进海高级工程师的鼎力相助,他在书的整体构思、书稿编辑等方面协助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对
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同时,作者所指导的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何国林、郭亮做了许多修改、校对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另外,也感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的鼎力相助以及西南石油大学给予的众多关心和支持。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拜读和参考了近四十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引用了其中部分代表性文献,感谢这些同行的艰辛付出以及为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