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传达设计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是将体验营造的理论和方法导入品牌视觉系统的构建,主张不再将视觉设计看作对产品或服务添加某种“事后描述”,而是要结合体验营造,转化为品牌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某种主导性的信息,从而使基于视觉的先锋创意和艺术语言更有效地服务于品牌建设与传播。《品牌形象的体验营造》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解决品牌形象设计问题的能力,力争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形象设计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创新思路。
2015年7月的一天,我陪着刚刚考完期末考试却生病在家休息的孩子搭公交去国家博物馆看新开放的迪士尼经典动画艺术展。虽然之前去过国博无数次,但每次都是开私家车去,这回是第一次坐公交车去。我们坐120路公交到天安门东站,下车后七拐八绕总算绕出了公交护栏,然后凭着记忆我很快找到了从长安街北到长安街南的地下通道入口,但是却惊奇地发现这个入口已经被封死了。回头一看所有的人都是去往天安门方向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长安街以南的国家博物馆。这时刚好看到一位工作人员就赶忙问该如何走才好,他指着方向说我们应该走左边,因为右边的通道都是要过安检去天安门的。虽然很难拨开人群看清目标,我还是拉起孩子的手直奔左边而去,可是好不容易走过去却发现又回到了刚下公交的位置,前面已经没有路也没有行走的游客。于是又一次七拐八绕地绕出了公交护栏。在一个写着“天安门安检”的蓝色圆形牌子前面,我看到有三个保安正在交谈,于是上前询问该怎样走才能到国家博物馆。中间那个小个子保安白了我一眼,指着牌子不耐烦地说,“你不认字啊!”说实话,当时带着正感冒的孩子,顶着七月的大太阳,挤了一个半小时公交的我真是气坏了,但是对方没教养不等于我就可以骂街不是吗。我强压着怒火貌似平静地回复他:“你怎么说话呢,你说谁不认字了?我要去的是国博,又不是天安门!”之后三个保安你一言他一语嚷嚷成一团,我总算搞明白原来只有这一条通往天安门安检的路可走,要去国博也必须这样绕道才能到,于是随着人流排队安检就这样一步一挪地到了天安门前。既来之则安之,带着孩子在金水桥、华表前转了一圈,拍了几张躲不过游客的摆拍照,索性折回地下通道来到天安门南往博物馆的方向走去。
远远看到外围入口处排队的人不多觉得很庆幸,毕竟有过一次周末下大雨全家五口打着伞排队排到长安街的经验,心想着这次工作日出来玩还是挺明智的。等真正走到入口处才发现人也不少,于是耐下心来排队跟着绕圈圈。天实在太热了,前面排队的人群中传出“老北京冰棍”的叫卖声。待我们排到最绕也是最晒的地方时,眼前的一幕真的把我惊呆了,地上满满都是白色的“老北京冰棍”的包装纸!可是接着再往前走不到四、五米,指挥疏导的工作人员旁边就有一个很明显的垃圾桶!因为限制参观人数以免拥堵,我们刚巧被拦在后面这一排长队中。于是我跟那位工作人员建议说吃雪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应该同时管理一下游客不要乱扔包装纸。他却见怪不怪地淡淡地回复了我一句:“中国人就这素质。”
总算放行了,赶紧沿着围栏再往前走吧,却发现前面的游客依然堵,于是我们也靠在墙边一边排队一边躲着大太阳。可是后面的人却大摇大摆地从我们与护栏之间大约一米的空间里轻轻松松呼啸而过。这时前面的人终于开始不满了,和加塞的一帮人吵了起来。可是又能怎样呢?在这样本来就燥热的天气里,被大家这样挤到一起,甚至接触着流汗的皮肤,本来就很容易烦燥,但那时我心里想到的却是美国9·11事件中仍然按高楼层楼梯顺序撤离的故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看着眼前这些跑步冲向仍要再次排队的门票兑换窗口的人群,不由得承认:中国人啊,什么都急,急着加塞,急着发财,急着……
吐槽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到底中国人的教养和素质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古以来不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吗?能在天安门执勤的应该是受过教育接受过审查才能做的岗位吧,会来国家博物馆看展览的人其教育水准应该也不会太差吧。
时间倒退回去,试想一下,如果下了车我就可以看见一个清晰的路牌信息导示,告诉我如何通往我要去的目的地;如果那个垃圾桶放在人流最多的、大家都看得到的合理位置;如果排队的护栏通道可以设计得窄一点,哪怕多绕几圈;如果给游客一个可以避雨遮阳的遮阳棚,那么还会发生那么多的不愉快吗?还会说中国老百姓素质低吗?甚至还需要那么多的管理人员吗?
如果是我们的教养出了问题,那什么是教养?教养体现在哪里?如果说教养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那又是什么让有文化和品德修养的人们处在了一种难堪的状况?
作为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和教师,我想问:既然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那我们的周遭真的被好好设计过吗?我们曾经被好好服务过吗?
前言
第一章 绪论:体验研究的起点
第一节 边界与身份
第二节 体验的内涵
第三节 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第四节 体验的类型与功能
第二章 感知:从认知理解到体验价值
第一节 感知、思维与体验
第二节 体验与情境
第三节 体验与情感
第四节 体验与行为
第三章 五感:体验感知的媒介
第一节 营造体验的媒介——五感
第二节 五感体验的转换
第四章 特性:体验式交流设计的特性
第一节 发现与解决
第二节 为谁而设计
第三节 参与和互动
第四节 移情与趣味
第五节 故事与叙事
第五章 策略: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一节 体验式营销的革命
第二节 感官型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三节 情感型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四节 思考型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五节 行为型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六节 关联型体验式交流设计策略
第六章 行动:体验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专题研究1:观照女性、女孩的体验课题探索
专题研究2:观照残障等弱势群体的体验课题探索
专题研究3:观照生活质量的体验课题探索
专题研究4:观照自然与可持续的体验课题探索
专题研究5:社区、非营利机构的盈利模式转型与体验式创新服务平台体验课题探索
专题研究6:根植于文化的体验课题探索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