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第一版编辑马克斯·勒纳评论其“这是一部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经济学经典,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深邃见解的人所撰写的旷世巨著。”本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在任何时代都被推崇备至的经济巨著,它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
不读《国富论》,枉谈经济学。
读懂本书,所有复杂的经济理论及现象都可以很快看透其根本。
一个国家每年的劳动都是其每年消耗的必需品和生活便利的供应来源,通常这些必需品和便利要么是每年劳动的直接产品,要么是用该产品与他国交易所得的物品。
因此,劳动产品(或交易所得)能供养的消费者的数量大小,便决定了国家所需物品和便利的供应状况的好坏。
每个国家产品所能供养的消费者的比例,都被以下两个因素所限制:第一是整个国家劳动者工作中的技能水平、熟练度和决策能力;第二是参与有效劳动者和未参与劳动者之间的数量比例。无论一个国家的土地、气候、疆域如何,其每年供应或足或缺,都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这类供应的足与缺,似乎受前一因素的影响更大些。比如以打猎或捕鱼为生的落后国家,每个能够劳动的人都多少参与一些有用处的劳作,都竭尽所能地为自己、为家人,或为部落中的老弱病残无力劳作者,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然而,这些人依然十分悲惨贫穷,常常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得不杀害或遗弃老者、婴儿及身患顽疾者,任其饿死或被野兽啃食。再看兴旺发达的国度,即便不少人从不劳作,还常常用掉劳作者所消费的十倍甚至百倍的物品;然而整个社会劳动的产出却多到能充足地供应所有个体,即便是最卑微的劳力,只要勤奋节俭,他所能享受的物品和服务也是落后国家的人远远不能达到的。
那么,劳动生产力是因为什么而提高的呢?劳动产品又按照什么秩序顺利地分配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呢?这两个问题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当一个国家劳动中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和决策能力确定时,生活供应的充足与稀缺就取决于参与有效劳动者和未参与劳动者之间的数量比例。我们在后面将看到,有效和多产的劳动力的数量,都与劳动中投入的资金数目和资金投入方式有关。所以,本书第二篇将探讨资金的本质、资金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金各种运作方式所能带动的劳动数量上的不同。
劳动运用上有很好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和决策力的国家之间,对劳动整体上的管理和指导却有相当不同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对产品数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某些国家非常鼓励农村产业,另外有些国家却十分倾向于城镇产业。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会对所有产业一视同仁、十指并举。而从罗马帝国覆亡以来,欧洲各地产业政策开始倾向于城镇各业(如工艺、制造业和商业等),而不再是农村的产业(即农业)。引发和确立这种政策的背景将在本书的第三篇中加以阐释。
即便这些规划开始制定时伴随着特定阶层的私利和偏见,起初也没有考虑和预见对整个社会的福祉有何影响,但是这些规划却引出了关于国计民生的不同理论,这些理论有的强调城镇产业,有的却重视农村产业。这些理论对学者的论调和王侯的大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将尽可能完整明晰地在第四篇中对这些原理和其在各时各地的应用效果加以阐述。
总之,本书前面四篇旨在说明普罗大众的收入从何而来,以及各国提供每年消费的资金本质所在。而第五篇,即最后一篇,将探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联邦的收入。这一篇中我将竭力阐明以下几点:第一,国家或者联邦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支出,以及支出中哪些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哪些部分应该由特殊人群乃至特定个体来承担;第二,社会整体承担共同开支的方式,以及各种不同方式的大致利弊所在;第三,为什么几乎全部的近代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抵押或举债,这些债务又如何影响着实体财富(如土地和社会劳动的每年产出)。
亚当·斯密,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该书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崇高威望。1768年开始著述《国富论》,1776年3月出版,耗时八年的巨著瞬间引起整个西方的热议,一举奠定他在现代经济学中的殿堂地位。
朱丹,经济学博士,现在高校任教,主要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经济学。闲暇时间喜在书斋阅读笔耕。
Part 1 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产出
顺利分配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天然秩序
001 第一章 分工
004 第二章 分工出现的原因
006 第三章 分工如何受市场规模所限
008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011 第五章 关于商品的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
(或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020 第六章 关于商品价格由哪些部分组成
024 第七章 关于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029 第八章 关于劳动工资的讨论
041 第九章 关于资本的利润
046 第十章 关于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用途导致不同的
工资和利润
047 第一节 职业本身的性质导致的不平衡
058 第二节 关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071 第十一章 论地租
072 第一节 论总是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081 第二节 关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088 第三节 关于总是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不固定提供
地租的生产物这两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Part 2 关于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139 第一章 关于资财的划分
143 第二章 关于货币
165 第三章 关于资本积累、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174 第四章 关于借贷出去以获取利息的资财
179 第五章 关于资本的各种用途
Part 3 关于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187 第一章 关于财富的自然发展
189 第二章 关于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所受到的阻挠
195 第三章 关于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兴起与发展
200 第四章 关于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帮助
Part 4 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
207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217 第二章 关于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226 第三章 关于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
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226 第一节 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234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239 第四章 关于退税
241 第五章 关于奖励金
263 第六章 关于通商条约
268 第七章 关于殖民地
268 第一节 关于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273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285 第三节 美洲和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
对于欧洲有什么利益
310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319 第九章 关于重农主义学说
Part 5 关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333 第一章 关于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333 第一节 关于国防费
342 第二节 关于司法经费
348 第三节 关于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396 第四节 关于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398 第二章 关于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398 第一节 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源泉
402 第二节 关于赋税
448 第三章 关于公债
第一章 分工
分工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使劳动中的技巧、娴熟度和决策更为重要。
社会事务中的分工的作用,以特定的制造业为例进行探讨更加容易理解。通常人们以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制造业中有最为明确的分工,但原因却不一定是这些行业分工真的更为周密:这些行业只满足很少人群的微量需求,需要的人手不多,不同工种的人就能聚在同一个作坊里工作,因此这些分工很容易被察觉。相反,对于大的制造业,供应的人群更多,需求更广,因此雇佣的各类人手数量十分巨大,难以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劳作。我们常常一眼只能看到同一个类别的人手。所以,在大的制造业中,虽然工作分配出的部门比起小作坊的部门要多得多,但是这种分工却反而不太明显,也少为人知。比如,我现在以制造大头针为例来说明那些人们熟悉其中分工而且无关紧要的行业。一个技工如果没有接受过培训以熟悉大头针制造业(该行业的出现当然也是分工的结果),也从来没有学习过该行业中所用的机械(这种机械的出现也很可能是分工的结果),那么他就算竭尽所能,也很难每天造1枚针,而要他每天造20枚就更不可能了。但是现在的工作模式中,不仅整个制针业是一个行业,就是这个行业中的分支也大多成了专门的职业。甲人专门抽铁丝,乙则专门拉直,丙切断铁丝,丁削尖一端,戊磨好另一端装上小圆头。做小圆头,也需要两三种不同的手续。而装小圆头,涂成白色,乃至包入纸包,都由专人负责。这样大头针的制作被分成了18个步骤。有些工厂中是由18个人分别操作,当然有时也有一人兼做两三个步骤的情况。我曾走访过一个小作坊,共雇佣了10名工人,所以有些工人就兼做几种操作。这些工人虽然十分贫弱,也只能无奈地将就着使用很简陋的设备,但是当他们全力工作时,一天却可以做出12磅的大头针。一磅中等大小的大头针大约有4000枚,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以做出4.8万枚,平均每人每天制作了4800枚。如果这些人互相撇开,各自单干,不练成专门业务,那么每个人每天都做不完20枚针,甚至可能1枚都做不完,也就是如今产量的1/240,乃至1/4800。如今的产量正是合理的分工和不同的操作相互合作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