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实践发展和外交理论建设相结合,吸纳了当代国际外交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融汇了中国外交中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详细梳理当代外交发展脉络。具体内容涉及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规则和惯例、外交制度、当代外交的方式与类型、外交交涉与谈判、外交人员培训和外交礼仪以及现代外交与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并着重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思想、理论、实践及风格特色。本书概念清晰、逻辑框架简明、信息丰富,全面反映了当代外交的发展进程与理论研究硕果
《外交学》汇集了当代外交的发展进程与最新理论研究硕果,是一部脉络清晰、信息丰富的著作,可供专业学者参考研究以及广大院校、学生用作教材。
“外交无小事”,外交活动事关国家利益、荣誉和尊严,甚至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经历了百年屈辱历史的中国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因此极为重视外交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已出版了杨振先的《外交学原理》、刘达仁的《外交科学概论》等现代外交学研究著作。1949年11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长更是明确指出了中国外交研究的任务——“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周恩来:《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从作品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先后出版了杨公素的《外交理论与实践》、鲁毅等编著的《外交学概论》、黄金祺的《概说外交》、金正昆的《现代外交学概论》等外交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外交史研究方面,退休的外交官纷纷著书立说,描绘了新中国外交的一幅幅生动画面。然而,尽管如此,中国外交学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外交学具有与生俱来的重实践、轻理论的原罪。在外交官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倾向:一个好的外交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外交活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公元前4世纪古代印度考提亚写了《政事论》,1436年法国图卢兹市的市长伯纳德·杜·罗伊斯尔(Bernard du Rosier)编写了第一本欧洲外交实践的教材——《大使的小故事》(Short Treatise About Ambassadors),1620年西班牙学者、宫廷侍臣兼外交官唐·璜·安东尼奥·德·薇拉(Don Juan Antonio De Vera)出版了《大使》(El Embajador)一书,荷兰外交官亚拉伯罕·威克福写作了《大使的职责》(LAmbassadeur et ses fonctions)一书,英国外交官萨道义1917年出版了《外交实践指南》(A 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一书。这些理论研究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几个世纪很少有本质的变化。在当代国际关系学不断发展完善后,外交与国际关系如何分野,外交能否建立严谨学科体系和研究规范,都成为外交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外交的参与主体数量增加,形式日益多样化。一是主权国家数量的增多。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就一直处在不断的扩张之中: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主权国家的数量还不到100个,但是到1985年这一数值就上涨到159个,而到2011年已增加到193个。二是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影响日益扩大。以国际组织为例:一战前,大约只有50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170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到1940年这个数目分别增长到80和500个;而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国际组织已经增至近500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约300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约4600个。See,Charles WKegley,Jrand Eugene RWittkopf,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p155从活动范围来看,国际组织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各个领域,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国际组织的活动。此外,从影响力方面来看,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这些都是外交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新现象。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片面的国家利益受到了相互依存的挑战,“相互依存”、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第三,网状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新格局下外交发展的新趋势。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国家间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同时权力也发生了世界范围的转移和弥散。具体来说,一是在国际关系中,权力从近代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向东方国家转移;二是在国家中,权力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弥散。在上述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外交作为国家之间关系的纽带,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各国中央政府主导外交事务的同时,联系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的“公共外交”,联系一国民众与他国民众的“民间外交”,联系不同国家地方政府的“城市外交”等等,不断兴起。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线性联系变成了多层次、多轨道的网状联系,即国际政治从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变成了网状政治(Politics among Networks)。其次,国际相互依存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国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国际体系的完善呼吁建立新的机制。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不再是冷战时代的非敌即友模式,而是呈现出亦敌亦友的新格局。一方面在经济上一些国家往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彼此怀疑也有所增强。以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为例,两国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并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全球层面的多边关系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拓展了与欧洲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且积极发展了同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等美欧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国家的关系。中国旨在通过网状外交化敌为友,在国际事务中建立更多合作伙伴。“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外长会晤机制”等机制,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开展的广泛的战略对话,都已成为网状外交的灵活范例。
第四,中国的崛起使当代外交的发展增添了中国元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从地理和文化上颠覆了“欧洲中心论”,改变了国际政治东西、南北关系严重失衡的格局。就本质而言,当代中国的崛起将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国际体系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崛起必然带动中国理念、中国范式的世界扩展,这也将为新世界秩序的构建提供新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李渤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外交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本书详细梳理当代外交发展脉络,并把实践发展和外交理论建设巧妙结合。在2005年《新编外交学》的基础上,本书吸纳了当代国际外交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融汇了中国外交中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体现了作者对外交学研究的新思考。
中国外交学研究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是一致的,中国的外交学将与中国一同走向世界。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外交学研究中来,对于推动中国外交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国外交实践的成熟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飞
于外交学院
李渤,男,法学博士,现任职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要从事地缘政治学、对外决策分析、民族宗教问题等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出版《国家间关系的民族心理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新编外交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俄罗斯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能源合作模式》(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等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前言
第一章外交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第一节外交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外交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一、外交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外交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第三节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外交学与国际政治学
二、外交学与国际经济学
三、外交学与国际法学
四、外交学与地缘政治学
五、外交学与交际学、心理学
第二章外交:概念与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外交
一、外交的历史演变
二、外交的含义
三、外交的特征
第二节当代外交的功能与特点
一、当代外交的功能
二、当代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影响外交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与外交
二、经济与外交
三、军事与外交
四、文化与外交
五、科技与外交
第三章外交体制与代表
第一节外交的国家领导与事务主管机关
一、国家的外交领导机关
二、事务主管机关
第二节派驻国外常设外交代表机构
一、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
二、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构
第三节领事制度与领事馆
一、领事制度
二、领事馆
第四节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
一、外交代表
二、领事代表
第四章外交准则与惯例
第一节外交的基本准则
一、主权平等
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三、不干涉他国内政
第二节当代中国外交准则
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互不侵犯
三、互不干涉内政
四、平等互利
五、和平共处
第三节外交的基本规则与惯例
一、外交承认
二、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对等与无差别待遇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
五、外交报复
六、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
第五章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
第一节国家对外战略
一、什么是国家对外战略
二、国家对外战略的结构
三、国家对外战略的类型
第二节国家对外政策
一、什么是国家对外政策
二、国家对外政策的结构
三、国家对外政策的类型
第三节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依据
一、国际依据
二、国内依据
第六章国家对外政策决策
第一节对外决策过程
一、信息情报收集
二、信息情报综合分析
三、决策者选择、制定决策方案
四、实施、反馈和调整
第二节对外决策模式
一、以决策的客观对象为基点
二、以决策主体为基点
第三节对外决策机制
一、政府与权力机构
二、政党、利益集团、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
第四节国家对外决策机制比较
一、美国对外决策机制
二、俄罗斯对外决策机制
三、日本对外决策机制
第七章当代外交途径与方式
第一节外交谈判与交涉
一、外交途径的概念与作用
二、外交谈判
三、外交交涉
第二节外交行动
一、外交访问
二、国际调处
第三节当代外交方式
一、多边外交
二、首脑外交与峰会外交
三、经济外交与能源外交
四、预防性外交
五、军事外交
六、公共外交
第八章外交礼仪
第一节外交礼仪的特征与规则
一、外交礼仪
二、外交礼仪的特征
三、外交礼仪的规则
第二节外交仪式礼仪
一、迎送仪式
二、庆典仪式
三、宴请
四、凭吊与慰问
五、授勋仪式
六、谒陵仪式
七、签字仪式
第三节外交标志礼仪
一、国旗礼仪
二、国徽礼仪
三、国歌礼仪
第九章外交人员的招录、培训与业务
第一节外交人员的素质要求和规范
一、外交人员的素质
二、职业规范
三、当代中国外交官的职业规范
第二节外交人员的选拔与培训
一、外交人员的来源
二、外交人员的考录与培训
第三节外交业务与技术
一、外交文书的形式、格式和用途
二、外交实践中的语言
三、外交调研
第十章当代中国外交
第一节当代中国外交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国际政治环境
二、国际经济环境
三、中国的周边环境
第二节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内涵
一、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与对外政策的基本
立场
二、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三、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第三节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
“一边倒”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两个中间
地带”
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政策:全方位
第四节当代中国外交的特色与风格
一、当代中国外交的特色
二、当代中国外交的风格
参考文献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项目
国关文库出版资助序言外交学
第一节 外交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百度百科:“学科”,明确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确定学科特征与学习、理解学科具体理论、知识的前提。
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
中外专家和学者对外交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强调研究外交的实务和技术,有的强调研究外交的学理和规律,还有的主张研究外交的学理和技术并重。
国外传统的观点是将外交解读为一种对于主权国家国际行为的研究,一种由国家所执行的功能,更加关注外交在处理高级政治议程中的作用。与之相对的新的认识则强调外交是一种平等、网络化和稳定的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行为体拥有独立、低级政治的目标和参与外交事务的资源、专业能力和知识,致力于实现在诸如人权和发展援助等领域当中的目标。非国家外交行为体利用国家的不足来推动它们的议程,提高它们在国际关系等级中的地位,运用更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中国学者主张学理与实务并重。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学研究者顾少川认为,“外交固不能脱离事实,尤不能脱离学理。前者为外交术,后者为外交学。无外交学则不能有外交术,学理与技术盖外交前进之双轮”。资深外交家刘达人曾认为,外交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国际外交行为。刘达人:《外交科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4—6、16页。如此,外交学研究的对象应是一国外交的机构根据本国的外交政策从事对外交涉、活动、手段和程序的综合。它们包括如下层次:外交本质、外交形式、外交机构的活动、外交的规则与程序、外交的技术与技巧等。
而今天的研究者则主张,外交学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它是以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行为这一领域所特有的矛盾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是研究国家实行其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并探索外交行为的规律性的学科。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概括起来,外交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周恩来外交学》,(1)从法律的、逻辑的角度看,外交学属于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外交作为一种制度,有一系列国际法规、成规或惯例保证外交职能的行使。(2)从经验的、实用的角度看,外交学是研究国际关系实践的技巧与艺术,是外交家、政治家外交经验的总结与升华。(3)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看,考察外交方法的演变及当代外交的特点。
总而言之,外交学是研究国家外交行为的因果关系,国与国之间交往及解决国与国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方式的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