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深刻影响。现代政党作为生产、形成于机械大工业时代的特殊政治组织,在信息社会已经渐露峥嵘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引起传统政党组织结构的自我改革。因此,如何通过政党的组织重建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不仅是中外交流政党的普遍共识,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薛小荣,陕西安康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政治与国家安全教研室讲师、博士,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政治学、网络党建与网络社会治理等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目录索引3篇。出版著作5部:《中国共产党与国防现代化》、《天下黄阿:黄河的人文历史》、《民族国家视野下中国近代国防的重构》、《军事与政治要论:马克思主义军事政治学经典论述与基本观点》、《中国军事政治学理论:共产党人的军政关系思想》。主持各类课题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党建与网络社会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2CDJ008)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项目批准号:2011EDSO01)1项,等等。
导论 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政党建设的三重影响
第一章 网络党建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网络党建的必要性
二、网络党建的可能性
第二节 概念与内涵
一、网络党建的概念
二、网络党建的内涵
第三节 价值与功能
一、网络党建的价值
二、网络党建的功能
第二章 网络党建的目标任务
第一节 政党与政党声誉管理
一、政党声誉:政党的人格化
二、政党声誉管理:政党形象
第二节 身体在场:物理空间领域的政党声誉管理
一、实在的空间: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路径依赖
二、消失的地域: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现实困境
三、重置的资源: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自我调适
第三节 身体缺场:网络空间领域的政党声誉管理
一、流动的时空: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总体态势
二、隐匿的身份: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特征规律
三、喧嚣的声音: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治理原则
第三章 网络党建的组织主体
第一节 网络党组织的概念
一、报纸一电台时代的政党组织
二、网络一微博时代的政党组织
第二节 网络党组织的类型
一、网站型网络党组织
二、论坛型网络党组织
三、博客型网络党组织
四、手机型网络党组织
第三节 网络党组织的特征
一、政党的“代言者”
二、网络的“志愿者”
三、市场的“竞争者”
四、规则的“服从者”
五、技术的“失控者”
第四章 网络党建的活动平台
第一节 党建网基本运行情况的调查
一、党建网的建设情况
二、党建网的管理情况
三、党建网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党建网基本功能的认知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分布
二、调查对象的年龄比例分布
三、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比例分布
四、调查对象的职业比例分布
……
第五章 网络党建的基本功能
第六章 网络党建的主要能力
结束语 网络党建: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只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这种结构转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使党所依赖和可资利用的传统执政资源必须进行重新整合,以积极适应正在形成中的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从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进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而党的执政也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建立起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社会结构的高度集权的“全能主义国家”,其突出特点就是国家与社会处于同构状态,国家对社会资源实施全面控制和垄断。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由于其自身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在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的过程中,以这种国家一社会同构的社会结构和各种具体的组织制度为媒介,党执政的权力边界极具全面性、扩张性和渗透性,整个社会呈现出过渡政治化的特征。这种状态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后发展国家实现初期现代化的共同现象,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国家与社会糅合在一起的状态已经不再适合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中国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开始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面临着深刻转型,国家一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国家的社会控制幅度明显收缩,国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已经大大减少。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全民所有制所占比重显著下降,集体、个体以及各种混合所有制成分迅速上升。第二,国家的社会控制手段渐趋多样化,改变了以往几乎完全依靠行政命令与计划指令的状况,经济、法律等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