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递进为序讲述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作为阐述划分的节点,对中国革命进行动态的梳理,力图以相对中性、客观的叙事者立场来阐述、再现20世纪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及中国革命,并凸显了毛泽东在这场中国反外来民族压迫、反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丽贝卡·卡尔 著 美国杜克大学史学博士,副教授。 龚格格 译 史学博士,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中文版序
英文版原序
第一章 少年毛泽东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 从自由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1912—1921年)
第三章 从城市走向农村(1921—1927年)
第四章 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到陕北(1927—1935年)
第五章 延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5—1949年)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第七章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恢复(1957—1965年)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政治挂帅(1966—1969年)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结局和毛泽东去世(1969—1976年)
《毛泽东传》:
自由贸易,鸦片,茶叶和白银毛泽东出生时,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17世纪,满族人从他们的大本营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出发,横扫整个中国,打败了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建立了清朝。19世纪初,一度十分强大的清朝开始走向长期的衰弱和腐朽。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遭遇了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列强的反复侵略,意图迫使清朝政府接受其一再反对的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所遭遇的破坏,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一场战争,它就是著名的鸦片战争。起初,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中、英两国之间。早在18世纪,中、英两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就已经非常兴盛和繁荣。到了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从英国人那里却找不到自己需求的任何大宗商品,显然,两国之间的贸易无法在一种平衡或互为抵消的状态下维持。加上当时正值南美洲人民反殖民热情高涨,旨在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爆发,使得南美洲大量的银矿关闭,继而引发了具有全球范围影响的白银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迫切需要找到为其国内日渐风靡的饮茶习惯埋单的替代品。他们的目光最终锁定在鸦片上。因为鸦片不仅极易种植,而且吸食后极易上瘾。他们在与中国毗邻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开始广泛种植这种毒品,然后由英国商人将其大量销往中国,以换回因茶叶贸易所导致的英中贸易逆差而流入中国的白银。鸦片犹如火势一般,迅速在中国境内蔓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有鉴于此,道光皇帝颁布禁令,强行禁止两国问的鸦片贸易往来。英国人认为自己的鸦片贸易特权受到了限制,于是维多利亚女王十分震怒,声称要对中国发动战争,以维护大英帝国实行自由贸易的权利。
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的来袭,清朝军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他们在沿海设置的要塞在英国军队的炮火下被严重摧毁。而在这之前,清朝军队还从未与装备现代军械武装的英国军队遭遇过,随之而来的失败自然可以想见,并且这种失败在此后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份条约完全依照英国的利益和立场拟定。
其中“治外法权”是清朝政府当时被迫作出的一项关键性的让步。根据这项法令条款,凡是在中国领土上居留、通商的英国公民,他们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活动都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而只需遵守英国本土的法律。另外,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实行开放,清政府不再对此进行和既往所实施的政策一样的限制或干扰。
同时,广州、福州、宁波、厦门等中国沿海港121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人开放。香港也被迫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人在中国沿海居留、活动的据点。在随后的数十年里,伴随着英国殖民势力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加强,鸦片种植量急剧增加,输入中国的鸦片也随之成倍增长。
在《南京条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是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项法律条文。按照这一条款的规定,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商业或其他方面的权利,英国根据“均沾”原则也同时可以获得。两年后,法国和美国又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一些新的不平等条约,紧接着,葡萄牙、意大利、俄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采取类似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人所谓的“百年之辱”的开始,直到1949年毛泽东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努力建立了强大的主权国家,这一近百年的耻辱才被彻底清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