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现实生活中孩子不懂事的家庭教育问题,从听话、礼貌、勤奋、自理、学习等多角度切入,教给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作者抛开晦涩难懂的理论教育方式,以丰富且贴近生活的案例、通俗明了的语言,把家长带入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情境中,娓娓道来不同情景的不同教育方法,对于家长、特别是初为人之父母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启发性教材。
人们在夸赞一个好孩子时,总爱说一句:“这孩子真懂事!”而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伤脑筋时,也爱说一句:“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可见,“懂事”的孩子是受人欢迎的,也令父母感到欣慰。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懂事的孩子呢?
懂事的孩子,首先要“听话”。由于孩子年龄小、经事少,对一些事情缺少判断力,需要父母和其他大人的指点。一般来说,成人的指点多是生活的经验,具有“真理”性,所以能给孩子带来益处。孩子听这样的话,不仅有益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也让父母感到放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听话”的孩子的确是好孩子。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就会增强,小脑袋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有时就变得“不听话”了,这说明孩子开始有“主见”了。对此,家长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懂事的孩子体谅自己的家长。他们了解家庭的情况,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感恩意识。这样的孩子不给父母添麻烦,而积极地支持父母,尽量减轻家庭的压力。他们会帮助家长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而不让父母处处为自己操心。这样的孩子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懂事的孩子能自觉地学习功课。他们明白学习好不仅是大人的希望,也是自己将来成家立业的基础。所以,不用督促,不用提醒,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主动做作业,认真听讲,学得肯定也不错。能自觉读书学习的孩子,无疑是令父母欣慰的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有礼貌。他们懂得尊敬长者,对人讲礼节,知道如何对待客人,而不是行为举止粗暴、语言低俗、没有教养。这样的孩子,是很受人欢迎的。
懂事的孩子品性好。他们性格温和,不耍小脾气,不喜怒无常,不打人骂人,性情良善,有同情心,懂得与人合作和分享,不把事情做绝,更不会“吃独食”。这样的孩子从不给家长“惹事”,而是处处维护家庭的声誉,家长自然也就不用为他们太操心了。孩子的“懂事”,也许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要求,但大致上都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的。为了便于家长培养自己心目中的“懂事”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从听话、礼貌、勤奋、自理、学习等几个方面着手,阐述培养“懂事”孩子的内涵,以及应当注意的方式方法,力求做到通俗明了,内容实用,以便给广大家长提供一份可以参照的学习读本。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许多中外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谨向他们的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达到更高水平。
怎样让你的孩子“听话”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当听到“你家孩子真听话”的赞扬时,很多家长都会很自豪。某市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曾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达93%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却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我家孩子一贯听话,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乖宝贝,我们平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没让他在生活上烦心过,怎么会这样啊?”一对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到某儿童医院精神科看病。原来,他的孩子一直很乖,只要父母说的话,从来不敢不听。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孩子的成绩也很好,在父母和老师眼中绝对是个好孩子。但是,到了六年级时,却不愿意上学了,把自己锁在房间内,怎么劝都不肯出来,不管家长怎么骂、怎么劝都没有用。医生和孩子单独交流后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孩子一直活得很压抑,为了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他只是做父母的乖儿子,而失去了自我。长期的压抑让他在与同学的争执中爆发了,他认为同学们都在背后说他坏话,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愿意去上学。经过医生诊断,孩子出现了焦虑症。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长是有绝对权威的,所以“听活”就是听父母的话,不管这“话”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对于家长的这些要求和教导,孩子是没有辩驳和申诉的权利的。“听话”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的强权下产生许多消极问题。可见,要让孩子“听话”,是要讲究一定技巧的。
一、父母的话要有可操作性
要让孩子“听话”,家长的“话”要说的符合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例如,你不可能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自己按时起床并整理房间,你也不应该在孩子玩性正浓时叫他马上停下来去做功课或睡觉——家长要能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也是个孩子,是不是能接受这样的命令?用简单的命令强制约束不如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例如,“要学习孔融让梨”这话说了几百年,孩子还是不听,因为让小孩子道德自律违反了孩子的天性。
让孩子“听话”,最关键的是对孩子下达指令必须清晰明确,具有百分之百的可操作性,切忌含糊空洞的说教和讲大道理。孩子们最烦的就是家长们成天唠叨“乖,要听话”、“好好用功,努力学习”,这些缺乏量化指标的训诫除了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外,起不到一点实际的作用。也许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上至下都遵循这一贯的方法,小到家教,大到学校规章,都缺乏能让孩子们明确自己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规则。
二、注意说话的方式
家长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决定着孩子是否接纳你的意见。例如,你工作一整天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一下,并顺便读读当天的报纸。但是,女儿却一直嚷着要你陪她玩,她拉你的胳膊,把报纸弄成一团,可是你实在是无心跟她玩耍。此时,你不外乎用以下方式应对:
一是命令指挥式:“你去找别的东西玩。”你想以命令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多半会使孩子产生抗拒,与父母对着干。
二是恐吓威胁式:“你要再赖在我的怀里,我就生气了!”这种做法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你是不爱她的。
三是劝告训诫式:“别人看书报时不能打扰。”这意味着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孩子应该不顾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说的去做,这样孩子会慢慢变得没有自我。
四是提供建议式:“你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由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让孩子感到你不相信她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种说话方式都没有正确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孩子不能理解,却只感到是被你拒绝了,所以很容易激发孩子和你对着干的心理。
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弃“你”的信息,采用“我”的信息。例如,孩子想和你一起玩,疲惫的你可以说:“我很累了,想休息休息,现在也没力气和你玩,你看怎么办呢?”这样,您自身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还充分让孩子掌握了主动权,使她能发挥创造力解决她所面临的问题。你可以尝试着表达“我”的讯息,说出“我”的感受,这样会让孩子更体谅你,能帮助孩子成长,有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不要唠叨,以训练为主
有的家长,特别是妈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束手无策,只好一味地唠叨,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如果你发现你在不断地对孩子唠叨,这就说明是这个孩子改造了你,使你做他想让你做的事。换句话说,是他在制订规则,然后你来遵守这个规则。例如:强子是个13岁的男孩,他的任务是每周六晚上倒一次垃圾。他总是说他晚饭后再倒,或看完电视后再倒,或洗完澡后倒。但他老是忘了倒。一周接一周,所有的垃圾堆起来,一股食物腐烂的味道弥漫在整座房子里。他的妈妈很快地由催他倒垃圾的阶段过渡到唠叨的阶段。全家人不但要忍受垃圾的味道,还要忍受妈妈的唠叨。但这并没有对强子产生多大影响,他只要做好忍受唠叨的准备,就可以很快地忘掉整个事情。
后来,妈妈意识到自己被强子拖进了唠叨的怪圈。于是,她决定重新掌握主动权。她告诉儿子,倒垃圾是他的责任,由于他的失职,全家人都在忍受垃圾的味道。接着,她警告儿子,如果他下次再忘了倒垃圾,她就要把垃圾放到他的卧室里。既然他不在乎房子里有垃圾的味道,那么他就应该不在乎跟垃圾睡觉。这次谈话是在一种幽默的、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丝毫没有挑衅意味,但是直截了当。
全家人好不容易又等到了星期六,但是强子又忘了倒垃圾。第二天晚上,当他打开被子准备睡觉的时候,发现被子里面塞满了垃圾。他的卧室顿时恶臭不堪。他得到的教训就是脏兮兮、臭烘烘的被单。洗被单是他分内的事,弄脏被单的后果他早就明白了。后来,强子再也没有忘记过倒垃圾。
四、告诉孩子必须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如果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粗心”、“不要东张西望”、“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这种责备的语气就会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他会逐渐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坏”孩子,而且他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家长说“我想你其实并不想和同学打架,只是你没能控制你的情绪”,这样一句话远比打一顿更能让他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多用积极鼓励的方法,给一些建设性的忠告而不是贬低不是诅咒,帮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
五、不要求全责备
有的家长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宽容地接受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与能力而犯的过失,而是小题大做、大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反感。为此,应该转换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是批评对事不对人。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当对孩子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既看到孩子的过错,又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应当向孩子解释为何受到批评,如何改正,避免再犯错误。
二是使用有效的批评语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简明扼要,不要反复唠叨。反复雷同的讲话内容,缺乏刺激与新鲜感,使孩子心生厌烦。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复一下,一般的事情家长只需要说一遍就可以了。
三是批评要慎重。批评用得过多过滥,会带来十分不良的后果。所以,从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观点看,家长应该着重奖励,少施惩罚批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家长不宜运用惩罚批评: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正确与错误还没有弄清楚的事情;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已经认错,很努力地用行动来补偿,有羞愧的表现。
六、如何让孩子重视你的话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采取“忽视”的态度。那么,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一是让孩子关注谈话内容。例如,在厨房干活的妈妈对着正在房间里玩得高兴的孩子大叫:“过来洗手准备吃饭。”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如果需要孩子听见妈妈的话,并且让他按照指令去做,妈妈最好是让孩子先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后把孩子带到安静的房间里,再跟他说话。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转移到谈话的内容上来,而且能培养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端正的态度。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知道,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重视孩子说的话。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十分重视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话。所以,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也要用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用简洁的话语回复孩子,表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的话,并已参与其中了。对于你的参与,孩子是很乐意的,并会“回报”你的。三是批评要慎重。批评用得过多过滥,会带来十分不良的后果。所以,从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观点看,家长应该着重奖励,少施惩罚批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家长不宜运用惩罚批评: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正确与错误还没有弄清楚的事情;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已经认错,很努力地用行动来补偿,有羞愧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