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古文化》是一部全面细致介绍中国世界古文化的书籍,它综合了中国和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种类繁多的各类型文化,就其历史起源、发展走向、文化特色、重大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描写。书中相关内容丰富而详细,考证科学而具体,论证严谨而明晰,且文字清新自然、人文气息浓郁,明朗易懂、引人入胜。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能代表它内涵的灿烂文化。只有了解了各个民族的古老文化,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博大精深。《中国世界古文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世界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化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能够直观而惬意地航行在古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在茫茫宇宙中,各类星球数以万亿计,地球只不过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颗。但是,它也是最不平凡的一个,因为迄今为止只在这里发现了生命,产生了文明。
自生命出现的6亿年来,有难以计数的生物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然而,真正伟大的还是人类的出现,这可以说是自地球出现生命以来最重大的事件。因为不管是鱼类的产生、两栖动物的形成,还是恐龙的出现,地球上都从来没有出现过文明的亮光。只有人类的到来,才揭开了地球历史上文明的一页。
经过漫长的演化,地球上的一些早期文明开始形成,后来随着各地区文化的演变,逐渐形成四个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稍晚一些又有诸如古希腊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等。这些辉煌的文化影响了一些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又形成了其他众多的地区性文化。正是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基础上,经过战争、外交、贸易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渠道,才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
在今日世界上,每个地区或每个种族的人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些特点正是由其古代文化的遗留造成的。这些文化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使他们的语言文化、风俗信仰乃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迥异于其他地区。而且,这些文化也决定了身在其中的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决定了某些地区或某个民族、国家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它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在的世界其实和古代各类型的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今日世界的众多民族性、宗教性、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也正是因为某些文化的遗留问题造成的。认识了古代世界的文化,我们也就了解了历史,认识了世界历史和文明的真正起源和发展之路,看到了人类从古到今的一步步艰辛历程;了解了古代文化,我们还能据此而推断某些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认识古代世界的文化,也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继承和发扬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世界古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我们特地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系列丛书,以飨读者。本书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面介绍了中国和世界的所有古文化,带有发掘历史的意味。书中综合了古代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种类繁多的各类型文化,就其历史起源、发展走向、文化特色、重大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展开论述。书中内容丰富而详细,考证科学而具体,论证严谨而明晰,人文气息浓郁。既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世界各地古文化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古代世界文化风情的休闲性知识读物。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漏之处。在此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编者
2007年8月
西侯渡文化——火种的最早传播者(约公元前180万年)
文化概况与影响
西侯渡文化是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该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渡村“人疙瘩”北坡,在黄河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10月,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和王建等都曾来到这里发掘。在厚约50米的红色土层之下的砂、砾石层中,人们发现了数十件石器和成批的动物化石,以及一些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石。1961年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这里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初步测定为距今180万年。
西侯渡遗址的发现在世界考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遗址发掘后,贾兰坡、王建编写了题为《西侯渡——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的专刊报告。1985年以来,先后有美国、前苏联、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1988年,国务院还将西侯渡文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大规模挖掘和专家考证,西侯渡遗址地质时代被确认为属早更新世初期,它地层清楚、时代明确,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且保存完好。其顶部为晚更新统的黄土;其下为中更新统的红色土;红色土之下为早更新统的一套河流相堆积,称为西侯渡组。
从地质情况来看,西侯渡位于中条山西南端向黄河倾斜的黄土丘陵地带,附近新地质构造活跃,沟谷的切割密度和切割深度都比较大,但整个遗址的剖面很完整,时间上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到现代的地层,在剖面上都可以看到。而且,属于早更新世的地层达18米,所有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都集中在砂层中,但垂直幅度平均只有一米左右。从地层剖面上来看,西侯渡遗址的发现代替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更新世地层代表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层,可谓意义巨大。
西侯渡文化是我国早期猿人进化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180万年前,西侯渡人便在此采集、渔猎,开始了人类文化的漫长进程。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有着非常明确的象征意义。
出土遗物的文化价值
烧骨是西侯渡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化石标本,其颜色有黑、灰和灰绿几种,大多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及马的牙齿。化验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标本是用火烧过的。北京人用火是人们熟知的,但人类用火的历史并不是从北京人开始的。西侯渡这批烧骨材料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180万年前。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如此古老的烧骨。因此这里烧骨的发现,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因此考古界常称西侯渡人为“人类烹调之祖”。
在这里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有一个保存有带着两段鹿角的布氏真梳鹿的头骨化石,长80厘米。它左角靠近角节的主枝上有一个与主枝斜交的横断面呈V形的沟槽,深5厘米,其上具有明显的人为切割或砍斫的痕迹,右角也有刮削痕。另外还有一件具有类似人工刮削痕迹的鹿头盖骨。这两件标本表明,当时人类已会使用制作的石器做生活用具,并有可能已会制作骨器。
这里出土的石器数量不多,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共32件。其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其次是脉石英和火山岩。石核有巨型石核、漏斗状石核、两极石核等。三棱大尖状器只有1件,系脱层采集品,由于附近未见其他文化层,所以判断它与发掘所得的石制品应出于同一地层。
这里的石器有用砾石和石片加工的。生产石片采用了锤击、砸击、碰砧三种方法。特点主要是用石片加工,在加工时以向器身单面加工为主,这同欧洲石核技术传统存在着根本差异。刮削器、砍斫器以石片加工为主。刮削器有直刃、圆刃和凹刃三类。砍斫器有单边和多边之分,其中一件多边砍斫器用大石片制成,在周边修整成4个刃口,为西侯渡文化中的典型器物。
以上这些都说明西侯渡人已开始用石片加工制造工具,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石片加工技术的标志。尽管西侯渡石制品在打制技术上很原始,但从其选料准确、非单一的打片方法、小型漏斗状石核、有脊台面石片和纵背脊石片的存在以及石器类型多样化等方面,均可看出这些石制品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产物,预示着在西侯渡文化之前,可能还有人类及文化在这一带存在过。
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
西侯渡文化的遗物埋藏在河流沉积的砂层中,说明当时人们是沿河岸地带活动的。这里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25种,重要的有双叉麋鹿、晋南麋鹿、巨河狸、鲤鱼、布氏真梳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步氏羚羊、粗壮丽牛、古中国野牛、剑齿象、平额象、山西披毛犀、中国长鼻三趾马和三门马等,这些动物都属早更新世动物群,可能曾作为西侯渡人的狩猎对象而被猎捕烤熟食用。
由遗址中出土的鱼类和巨河狸来看,当时这里有较广的水域,而根据鲤鱼鳃盖骨判断,鲤鱼体长一般超过0.5米,表明这里的水域较深。当地的哺乳动物中绝大部分是生活在草原上,表明当时西侯渡一带为疏林草原环境。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属暖温带以北的种类,则说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今天凉爽干燥,不但适合动物的生存,也很适合人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