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课题。本课题从体制转型分析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即剖析通过改革实现体制转型对国家现代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与今后一个时期, 从转型视角研究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俄罗斯的热门话题。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谈到现代化问题时说,对当今的俄罗斯来说:“现代化意味着一切”,“以现代化告别过去”。俄罗斯学者拉季科夫认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俄罗斯的政治日程聚焦在建设新经济和俄罗斯民主现代化这两个重要问题上。”“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要想让俄罗斯事实上而不是在口头上符合大国地位,现代化都是当今的客观要求,势在必行。”俄罗斯要立足于世界先进行列,都必须通过转型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课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或基本思路是,从体制转型分析俄罗斯现代化问题,体制涉及多领域,而本课题从体制研究转型与俄罗斯现代化的关系时,紧紧扣紧政治与经济体制问题,剖析通过改革实现体制转型对国家现代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从转型视角研究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俄罗斯的热门话题。2010年8月31日《中国改革》杂志采访了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在谈到现代化问题时他说:对当今的俄罗斯来说“现代化意味着一切”,“以现代化告别过去”。俄罗斯学者拉季科夫说:“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俄罗斯的政治日程聚焦在建设新经济和俄罗斯民主现代化这两个重要问题上。”“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要想让俄罗斯事实上而不是在口头上符合大国地位,现代化都是当今的客观要求,势在必行。”俄罗斯要立足于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通过转型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相应分为三编。
第一编:俄国现代化。对世界各国现代化问题的考察,很容易看到各国因受各种不同条件的影响,现代化的道路、类型是各不相同的。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现代化后来者的俄国,它的现代化更具有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复杂性,这是由于俄国现代化是在长期存在的农奴制与沙皇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俄国现代化进程是十分艰难的,这个过程延续了两百多年,一直到当今的俄罗斯,仍处在持续之中。本编着重研究两个相互紧密相关的问题:一是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二是从现代化视角分析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
从彼得大帝开始一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现代化进程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不论是通过改革使体制转型来推进现代化,还是通过革命来推动现代化,总的来看,都是“自下而上”进行的,都是出于形势所迫。
第二,俄国的现代化往往是与对外扩张相联系的,因此,在发展工业时往往首先发展与军工有关的部门。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一千年来,征服、恫吓及奴役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证明形式。这种情况并没有使俄国知识分子获得自由感、自豪感或庄严感。对俄国来说,对外的每一次胜利都造成了国内的巨大失败,导致了不自由成分的加强。民族的自我肯定是通过地理扩张达到的。”
第三,每一次改革都遇到封建贵族的强烈反对,这是因为,正如上面指出的,在俄国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改革的领导者是封建贵族,是各时期的沙皇,而改革的对象亦是这些人,因此,改革中的矛盾斗争必然是十分激烈的,历次改革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每次改革都不允许动摇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
第四,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十分曲折的、缓慢的过程,这是因为俄国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它长期保留着农奴制及与此相关的种种畸形表现,如沙皇个人专权、独裁,没有任何法律意识,国家就是一切,俄国以国家吞没了一切,等等。
第五,由于俄国在历史上一直落后于欧洲,因此,它的现代化一直具有“赶超”欧洲的特点。但这种“赶超”或者说学习欧洲还是欧化,俄国都尽力保持自身的传统,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常出现俄国特殊性与世界普世性(或共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突出反映在,俄国在向欧洲学习现代化时,主要是在经济、技术与军事层面,而在社会层面如民主、政治、法制、自由与个人权利等方面,往往是十分谨慎乃至抵制的。这亦是俄国现代化迟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多所高校教授。撰写、主编的专著有《苏联兴亡史论》《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与《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等,共29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与研究报告。
前言
第一编 俄国现代化
第一章 俄国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彼得一世(1682年)到尼古拉一世(1855年)
第二节 从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到尼古拉一世(1855年)
第三节 农民改革: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第四节 农民改革之后的两次革命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俄国政治与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政治领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进展与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编 苏联现代化
第三章 列宁对政治与经济体制现代化的初步设想
第一节 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初步设想与实践
第二节 为创建现代化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实施的革命性改造
第四章 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 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实施的主要经济政策
第二节 对军事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
第三节 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探索新的经济体制
第五章 工业化政策是苏联迈向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一步
第一节 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节 工业化的基本政策及其理论争论
第三节 对工业化的评价
第四节 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对中国提供的启示
第六章 农业集体化并没有使苏联农业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 列宁改造农业的主要思路
第二节 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思想
第三节 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直接起因是粮食收购危机
第四节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程与目的
第五节 从转型与现代化角度来评价农业集体化
第七章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几点看法
第八章 赫鲁晓夫尝试通过改革推进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初期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是进行改革绕不过的一步
第四节 推行一系列改革力图使政治体制迈向现代化
第九章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难以使经济体制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 首先试图改变落后的农业体制
第二节 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章 赫鲁晓夫的改革难以使体制迈进现代化台阶的原因
第一节 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改革难以使体制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停滞阻塞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执政第一阶段调整经济政策与探索改革
第二节 执政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停滞
第三节 体制改革停滞阻塞了经济现代化
第十二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导致旧体制回归
第一节 政治体制倒退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政治体制倒退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十三章 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根本性改革使苏联顺应现代化要求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从改革与人权相结合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
第四节 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节 戈尔巴乔夫顺应现代化的改革缘何失败
第十四章 苏联时期教育与科技对推动经济现代化的作用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科技的发展
第三编 俄罗斯现代化
第十五章 转向民主政治体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节 民主政治体制形成过程
第二节 选举制度
第三节 司法制度
第四节 政党制度
第十六章 政治民主现代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 “俄罗斯思想”与“主权民主”
第二节 威权主义问题
第三节 威权主义会发展为极权主义吗?
第四节 普京面临的民主政治改革的难题
第十七章 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朝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启始阶段
第二节 不同时期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梅普组合”与“普梅组合”时期俄罗斯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第十八章 改革宏观经济体制是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节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第十九章 所有制改革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一节 俄罗斯国企改革的迫切性
第二节 私有化的理论、含义与目标
第三节 私有化进程与方式方法
第四节 私有化的评价
第五节 农业改革与发展状况
第六节 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第二十章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体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节 苏联时期力图调整经济结构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
第三节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第二十一章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经济走向现代化必须迈出的一步
第一节 苏联解体前对外经贸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
第三节 改革对外经济体制
第四节 强化战略东移亚太
第五节 推进独联体地区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
如果主要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视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那么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来说,从落后的农业社会的俄国变成现代工业社会,无疑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一步。
第一节 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俄国从彼得一世起,在认识到与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便提出要搞工业化,其工业化的政策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前。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1925年农业基本上达到了战前水平,但并没有改变经济严重落后的状况,仍然是俄国遗留下来的技术经济结构。第一,表现在苏联还是一个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国。1926年,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82.1%,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6%,农业产值超过工业产值。第二,1925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的73%,但要看到,代表工业主体的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航空、电力和建筑材料等部门很不发达。实际上,到1925年苏联还没有汽车、拖拉机和航空工业这些最重要的部门。第三,工业的设备基本上是旧式的,而且多半是磨损很大的机器与机床。现代化的设备国内又不能生产,因此,很多机器设备要靠进口解决。1927年机器设备进口额比1924年增加1.3倍,其中金属加工设备增加3.9倍,动力设备增加5倍。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独立性。第四,由于运输业的严重破坏,它大大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恢复,斯大林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工业化问题上来。1926年4月13日斯大林所作的《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其思想的变化。他在报告中把新经济政策分成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5年底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1926年开始为第二个时期,“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经转移到工业方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张了”。后来,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斯大林认为,必须结束新经济政策,否则就难以实行工业化政策,到了1929年他就宣布:当它(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就把它抛弃。
在上述背景下,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斯大林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说:“我在报告中谈到我们的总路线,我们的前途,意思是说要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他在报告的结论中明确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的基础。”1925年提出工业化方针,但并不是说,工业化时期就此开始了。因为工业化并不是十四大讨论的重点问题,也没有提出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政策、纲领并规定明确的任务。从实际情况看,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运动的全面开展始于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