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关键主题:文化、身份与表演》旨在提供给读者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介绍,与读者分享有关文化与传播关系的必备知识。分别对“传播模式”、“身份本质的探索”、“群体、角色和身份”、“社会身份”、“跨文化传播”逐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日常传播行为,对人际传播发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和身份构建展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为读者打开了解人际传播的多方位的、全新的视角。
本书通过对在人际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演”三个主要概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为读者从更深层次了解人际传播中的关键因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梳理与铺垫。促使读者能够带着好奇感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知识与理论。
刘蒙之,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传播理论与图书出版等,曾在《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评论》、《出版发行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项目《西方人际传播学说史》、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美国人际传播理论研究》和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民生新闻报道子课题《教育新闻报道改革研究》等。
第一章 传播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际传播
宣传框架
噪音屏障
直线模式让位于循环模式
共同基础的重要性
传播的仪式维度
三角动力学
现实、感知和自我方案
从圆圈到螺旋
内部维度
关键线索
交互分析
身份的目标选择
环境限制
传递观与仪式观
仅有的联系
第二章 探索身份的本质
自我形成与发展
自我呈现
表演性
精神分析的角度
话语自我
后现代的挑战
第三章 群体、角色与身份
自我与社会身份
群体的本质
群体发展
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
跨文化群体
角色:介绍
角色、人物扮演和表演
角色紧张
群体中的角色
角色和地位在群体里的区别
群体中的领导角色
群体中的领导与传播
舆论领导
领导风格
分析群体合作
第四章 社会身份
文化与语言
种族身份
种族与语言
社会阶层身份、方言和口音
性别身份
社会文化性别与语言
同性恋身份
同性恋理论
第五章 非语言传播、文化和消费
触摸
面部表情
眼神接触和凝视
手势
姿势
空间行为
非语言符号
外观、衣着和身体装饰
风格:亚文化、部落和DIY
非语言传播、身份和消费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变量
霍夫斯泰德的五种维度
特姆彭纳斯和汉普顿一特纳:跨文化概况
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传播
单一时间和多重时间
面子
民族优越感、定式思维和偏见
跨文化的技能
适应新的文化:文化冲击、文化渗透
第七章 身份、文化与局外人
芝加哥的舞蹈家、音乐家
吉普赛人在马德里:人类学研究
美国的身体修饰
残疾:变成残疾人
变成局内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