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企业兼并的产业效应问题研究》从企业兼并的产业效应视角,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兼并活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第1章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兼并的概念、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兼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第2章主要分析了企业兼并的时机问题,主要包括我国企业兼并现状以及阶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另外,还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兼并的宏观因素和产业因素。
(3)由于企业兼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所以《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企业兼并的产业效应问题研究》运用大量的篇幅来研究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第3、4、5章分别运用股价绩效法、财务绩效法和数据包络方法(DEA)三种手段,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还具有依次递进的层次关系,股价绩效研究法下的最终结论通过财务绩效法得到进一步阐述,而数据包络方法评价则是对财务绩效法所发现的报表性重组嫌疑结论的确认。
(4)鉴于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事实,且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的兼并活动是追求产业效应的,而又存在国内的企业兼并活动快速增加的事实,第6章针对兼并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我国兼并的二元动机理论,即在正常体制条件下追求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而在转型体制特定条件下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zui大化,并就从产业链视角的兼并动机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兼并活动中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5)第7章分析了通过兼并活动达到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的必要性,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认为我国企业通过兼并活动追求规模效应具有紧迫性,并就经济转型时期规模效应和社会福利改进的一致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选取四个典型行业进行了案例研究。
(6)第8章回顾与展望。
企业兼并(Mergers & Acquisitions,简称M&A)是公司重组的重要形式,对于国家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效率化的今天,以资产和资源重新配置为特征的兼并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并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标尺。
我国的企业兼并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并且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步伐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一直依靠大量的投资来实现,而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企业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特别突出,这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企业要素资源调整的重要方式,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应当注意到,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兼并活动中存在很多投机性行为,企业兼并活动具有特殊性。
在经济转型时期,兼并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征:(1)以资本市场为舞台、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兼并成为主流,国内的大多数兼并活动围绕着上市公司进行,包括上市公司作为主并方或者被并方的兼并活动;(2)产业整合是兼并活动的动机之一,尤其以国有经济内部整合为代表,国家有计划地对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力求实现国有企业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3)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跨国兼并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之一,兼并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4)追求局部利益的兼并活动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如“管理层收购”(MBO)、“壳资源”交易等兼并方式。
本书从企业兼并的产业效应视角,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兼并活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第1章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兼并的概念、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兼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第2章主要分析了企业兼并的时机问题,主要包括我国企业兼并现状以及阶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另外,还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兼并的宏观因素和产业因素。
(3)由于企业兼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所以本书运用大量的篇幅来研究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第3、4、5章分别运用股价绩效法、财务绩效法和数据包络方法(DEA)三种手段,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还具有依次递进的层次关系,股价绩效研究法下的最终结论通过财务绩效法得到进一步阐述,而数据包络方法评价则是对财务绩效法所发现的报表性重组嫌疑结论的确认。
(4)鉴于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事实,且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的兼并活动是追求产业效应的,而又存在国内的企业兼并活动快速增加的事实,第6章针对兼并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我国兼并的二元动机理论,即在正常体制条件下追求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而在转型体制特定条件下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最大化,并就从产业链视角的兼并动机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兼并活动中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5)第7章分析了通过兼并活动达到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的必要性,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认为我国企业通过兼并活动追求规模效应具有紧迫性,并就经济转型时期规模效应和社会福利改进的一致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选取四个典型行业进行了案例研究。
黄汉江,笔名:晓翰、扈姬优、撖缰等。1956年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研究员(享高干)。历任上海市财政局副科长,上海基建优化研究所所长,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投资与建设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研究生)学科创始人,立信会计出版社社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历兼任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基建优化》副总编、世界杰出华人联合会副主席、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专家、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日诗社社员、上海市基建优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基建管理优化》总编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经济学与工商管理荣誉博士、教授、博导、政协委员。曾出访欧、美、澳、亚30余个国家和城市。曾参加1984年“莫干山会议”(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学者理论会议)。
郭康玺,1956年4月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现任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理事,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城管学院工程造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导师。该同志在领导沪港国际各机构取得工程造价全国排名第1、财务审计及资产评估全国百强荣誉之余,积极探索专业理论,先后主编或参编出版了20多本专业书籍,多次获得上海建设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等。现正参与总主编“沪江商学丛书”、“立信投资与建设丛书”和“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
李瑞海,男,山东诸城人,硕士和博士阶段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求学,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博士后期间在同济大学从事组织绩效问题研究,在博士期间一直从事企业兼并问题研究,在硕士阶段从事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研究。曾经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夏洛特分校访学一年。
作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链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的绩效与政策研究》、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一等)《中国企业兼并效应问题实证研究》、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制度环境与产业组织影响企业兼并活动的机理与政策研究》和国资委重点课题《企业兼并的产业效应与政策建议研究》等一系列课题,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2009年开始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工商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企业兼并的概念
1.2 西方企业兼并的历程与启示
1.3 我国企业兼并的历程与特殊性
1.4 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企业兼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1 我国企业兼并的阶段性与趋势
2.2 影响我国兼并活动的宏观因素分析
2.3 影响我国兼并活动的产业因素分析
第3章 企业兼并股价绩效的产业效应研究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2 已有的研究基础
3.3 实证研究方法
3.4 实证研究过程
3.5 研究结论的理论解释
第4章 企业兼并财务绩效的产业效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和基础
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4.3 实证研究过程
4.4 实证研究结论
第5章 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兼并绩效实证研究
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5.2 DEA方法及其应用
5.3 实证研究方法
5.4 实证研究过程
第6章 兼并动机的产业效应问题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兼并活动中的产业效应动机
6.3 兼并活动中的非产业效应动机——以“壳资源为例
6.4 产业链视角的兼并动机分析
6.5 我国兼并活动中政府的积极作用
第7章 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中产业效应的必要性
7.1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7.2 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
7.3 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本书回顾
8.2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