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自学自练教材的形式,分别从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考满分作文基本范式及特征、中考满分作文之创新、中考满分作文之技巧、中考作文常见误区及对策等几方面,全面剖析了获取中考满分作文的各种写作常识、因素和技巧,每章后面都附有相应的课后训练与制导,是初中生最佳的中考作文或课堂作文自学教材。
李琳,笔名李麟、李琳之,1967年出生。自由撰稿人,系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现为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主要作品有《黄土魂》《天才的悲剧》《感喟秋雨》《中华祖脉》等。
第一章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
第一节
第二节 命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特点和形式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其题型特点就是给出了完整的确定的题目。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命题作文有重要地位,可见其在写作和考试中的重要性;从中考来看,大多数作文题没有审题障碍,涉及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生活;大题、宽题多于小题、窄题,便于考生自由选材。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做好考前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
命题作文的题型丰富,大致可分为:
1. 直接式命题。
此类题明快直截,或直接点明叙说的人和事,或明确提示议论的中心,或清晰地显现说明的对象。考生做此类题,在审题、取材上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困难,如下面与“我”有关的一批中考作文题,同学们一般都会做:《 我和班集体 》、《 我的课余生活 》、《 这件事教育了我 》、《 谢谢您给我的爱 》、《 我的心事 》、《 忘不了你给我的教诲 》、《 我从实践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 我真看不惯这件事 》、《 我最盼望的 》、《 我解决了一道难题 》、《 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等。
2. 含蓄式命题。
也称隐含式命题,是对考生来讲有一定难度的命题。此类文题内涵丰富,一是具有寓意、比喻、类比的特点,二是具有由表象到里层、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地进行引申的特点,三是具有多角度联想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要用发散式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然后取其最佳立意,进行写作。
这类题由浅入深,其命题有下面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略带一点引申的意味。比如上海题《 母爱 》,出题者提示说,这个题可以写真正的母爱,也可以写母亲般的爱。
第二个层次,带有较强的比喻色彩,一般不能就题写题,而要先就题目内容去比喻一番,然后再去作文。如山东省作文题《 耕耘 》就是如此。
第三个层次,不仅带有较强的比喻色彩,而且可供发散内容更多,因而作文的难度更大。如有一年某地的中考作文题《 镜子 》便是。类似这样的题或喻指一种现象,或要求说清某种道理,或要求明示一个观点,或要求升华出一点哲理。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题对大多数考生是不利的,出题者不应当出这样难的题。
3. 设想式命题。
这种样式的题目是让学生凭想象进行作文,如《 我们又见面了——初中毕业四年之后 》、《 卖炭翁的炭被抢走以后 》、《 我们相会在2020年 》等。考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去设想情节,铺叙成文。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不等于胡编乱造,表达的内容要合情合理。br
4. 情境式命题。
这是传统命题作文中较新的品种,其特点是文题出现之前还有一段文字,描述或说明一种情境。这段文字既非“材料”,也非“条件”,其作用只是进行铺垫,激发写作冲动。如:“老师好!”这曾是你在每堂课上对老师的祝愿和问候。在你即将和老师分别的时候,有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有多少话要对老师倾诉……请你以“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为题,写一篇饱含感情的记叙文。
5. 读写式命题。
这类题先出材料再出题,所以必须先“读”后“写”。作为议论文,它可以是材料作文,但作为记叙文,它有时候只是暗示着一种作文的角度或者作文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要求表现的中心思想。如山东省曾出过这样一个题:
“世界,充满七彩阳光;人生,充满美好向往。在通往理想的攀登上,每一步都弹奏着苦与乐的乐章。”根据这首小诗的含义,以“攀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对这个文题,不论你写哪样一种文体的文章,恐怕都得注意“苦与乐”三个字,它是材料中暗示的“方向”。
6. 中心语式命题。
此类题给出了一个“题”,但考生也可以对这个题附加上其他的词语,从而构成对自己有利的题,这时,命题人给出的题实际上就成了考生自由命题的中心语。如下面这个题,就是典型的“中心语式命题”:请自由命题,题目中必须含有“喜欢”二字。
其实这样的题已带有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味道。考生做这样的题,要看清写作的要求,不要失去一次好机会。
二、写好命题作文应注意事项
1. 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 有意义的生活 》,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 充满活力的岁月 》,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2. 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如:《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 美丽的谎言 》,明确规定了事情的属性——本身是带有欺骗性的,但其实质必须是善意的、美丽的;没有限制的有:对象——任何人,具体内容——欺骗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数量——N个谎言,范围——过去、现在,身边、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
再如:《 我想唱首歌 》,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又如:《 充满活力的岁月 》,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
3. 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如:《 妈妈,我长大了 》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4. 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 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蕴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