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中国古代常识》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介绍了2000多个读者最感兴趣且最实用的常识,资料翔实,语言简练,内容全面,具有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最经典的中国古代常识》既是一本精华版历史辞典,又可以成为读者休闲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快餐。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最经典的中国古代常识》精选了最经典的中国历史常识,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并最终读懂中国、发展中国。
文人墨客也常以蹴鞠为乐,如王圻的《三才图会》、汪云程的《蹴鞠图谱》中都有儒生雅士踢球的图像。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上,还留下不少儿童们蹴鞠的情景。
象棋
中国象棋古称“象戏”。它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国后期,宋玉的《招魂》里已经提到“蓖蔽象棋”。这是最早涉及象棋的文字记载。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中则有“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说明象棋已与歌舞并列成为当时的娱乐活动项目。至南北朝,因周武帝亲撰《象经》,使象棋逐渐流行。
象棋棋子“将”、“帅”、“车”、“马”、“士”、“卒”都符合周代兵制。例如:“卒”是中国象棋里的一个兵种,红黑双方各五个。这是受战争影响形成的。周朝,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五名步兵组成,作战兵器也是由弓、殳、矛、戈、戟五种配合使用。这种由五个兵构成的交错战斗整体,反映到中国象棋中来,就成了双方各有五个卒(兵)。唐时象棋已很普及,并流传到日本。唐代军队中出现了石炮,相应地棋子中增加了“炮”。宋时又增加了“象”,至此,中国象棋最终定型。两人对局,在棋盘上按照规定位置各放棋子十六枚,各棋子走法不同。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明、清以后,棋坛名将辈出,棋谱大量刊行。许多著名古棋谱,如《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梅花谱》等,都出在这个时期。
中国象棋列为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则是解放以后的事。1956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象棋比赛,还出版了专门的刊物《象棋》。现在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棋协、棋院、棋校等组织,棋艺水平普遍提高。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等,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围棋
围棋为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据先秦史官编的《世本》说,“尧造围棋”;晋张华《博物志》说,“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居类书》说,“夏人乌曹作围棋”。尧、舜、乌曹三人距今均在40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的围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围棋是19道棋局。另有一种17×17共289个交叉点的棋局,仅在西藏地区流行,又名“藏棋”。古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这两种棋制在汉代就已在中国南北各地流行。据《孙子算经》、《围棋赋》等书记载,19道的棋制在汉时已被采用。这种棋制棋路广、变化多,又符合我国古称围棋有“天地之象”的哲理。因此,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成为定型了。汉末三国时期围棋蓬勃发展,高手不断涌现,如严子卿、马缓明等被推为“棋圣”。南朝设围棋九品制。从唐代开始,提倡“棋待诏”制,围棋九品制遂不行。不过,这种制度后来流传至日本,却成为日本九段制的根据。明代,民间的围棋竞赛非常盛行,棋艺水平迅速提高。围棋在隋唐时传人日本,19世纪传至欧洲。
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藏有中国唐朝皇帝赠送日本的精致的棋盘和棋子。近几百年来,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围棋在日本得到很大发展。
围棋的棋盘上各画纵横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色,各有180枚。有对子局和让子局之分。围棋对弈,千变万化,紧张激烈,富于战斗性。既有利于锻炼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陶冶性情,培养人们顽强、坚毅和冷静沉着的性格。因此,围棋这种古老的棋类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欢迎。
斗蟋蟀
蟋蟀,一名蛐蛐、促织、吟蛩,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翅,两长须,善鸣,性猛,好斗。
每到秋天,一过白露节,蟋蟀就应时而生了。颜色有青黑、黄紫数种,但以青黑者为上品。一般认为,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的蟋蟀善于角斗。生在草上的身软,生在砖石隙缝间的体刚。好的蟋蟀可以各题名号,如油利挞、蟹壳青、金琵琶、红沙、青沙、梅花翅、三段锦、香狮子等。玩家先以自己家中所饲养的众多蟋蟀相互比斗淘汰,其中百战百胜者为“大将军”,就可以同别人所养的蟋蟀一决雌雄了。
我国斗蟋蟀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于枕畔,听其声。于是民亦相效之。”从唐宋起,有不少文人墨客总结民间喂养、驯斗蟋蟀的经验,编纂成《蟋蟀谱》、《促织经》、《蟋蟀教养法》等专著,从蟋蟀的产地、捕捉、喂养、格斗、器皿,到蟋蟀的形象,都有专门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