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尘埃落定》《古船》都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名著。作者在朝内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做了40年编辑,亲历了这些名著的诞生与成长。作品原生态地记录了那些年的风风雨雨,记录了那些年驰骋文坛的那些亦师亦友的作家、编辑家和评论家,对研究和了解这四十年的当代文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一手史实。对职业编辑的成长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广受注目的“卖饭记”
从1992年到1995年,中国大陆的《深圳特区报》《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大连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漓江》《芳草》《芙蓉》《新华文摘》等杂志,以及海峡对岸台北的《中央日报》等近二十家新闻出版单位分别以《卖饭生涯——大陆教授在纽约》《唐人街的唐教授》《中国教授在纽约》等大同小异的题目,或选载或连载,或全文刊登一部讲述大陆教授在纽约唐人街华人餐馆打工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而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则主动向作者组稿,将它结集出版。
《中国教授闯纽约》,这部从大江南北到海峡对岸持续数年颇受关注的纪实文学作品,就是我1989年6月至1990年6月到美国探亲并一度到纽约唐人街华人餐馆打工的文字收获。作品中的“唐教授”就是我,故事中写到的一切,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的见闻和思考。
知道我要去美国探亲,作家柯云路对我说:“老何,你去美国探亲,机会难得,我不想劝你写什么东西,倒是希望你留心观察那里的生活——任何新鲜的生活对作家来说,都应该是一笔财富。”而另一位在1989年6月14日亲自送我到首都机场的好朋友、颇具声望的中年评论家冯立三却对我说:“启治,你自费去一趟美国不容易。我劝你不必急急忙忙地赶回来,而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观察、了解美国,回来认真地写一本真正的书。”
一个劝我不一定写,一个劝我认真地写一本真正的书。但他们的意见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让我借赴美探亲的机会,好好地观察、了解一下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超级大国。
这也符合我的心愿——有人说美国的月亮最亮最圆,当然也有人说我们自己的月亮才又亮又圆;那么我们何妨改变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彼此月亮的阴晴圆缺中,取长补短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呢?我想,作为还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到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去观察体验生活,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头脑来想,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决非人云亦云的印象。
也许,正是这些主客观原因,使得《中国教授闯纽约》不但具有题材的新鲜感,而且能够“真实地、丰富地(既有中心场景又有其辐射圈),有吸引力地展示了纽约华人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情景……”(冯立三)较之许多浮泛的写海外华人生活的作品,它也“更具有个性……纪实,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叙述,达到了生动形象的文学层面”(李炳银)。
除了这部给作者带来相当可观的“双效益”的《中国教授闯纽约》,十多年前,我还曾以传记文学《少年鲁迅的故事》(新蕾出版社1981年版)获得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以报告文学《播鲁迅精神之火——记新版<鲁迅全集>的诞生》(合作,载《当代》1981年第5期)获得1981年-1982年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何启治,广东龙川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曾任副总编辑、((当代》杂志主编、《中华文学选刊》创刊主编。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I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何启治作品自选集》《我仍在苦苦跋涉》(合作)等文学作品。纪实文学《中国教授闯纽约》获中国505杯报告文学提名奖,传记故事《少年鲁迅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纪实文学《播鲁迅精神之火》(合作)获中国作协优秀报告文学奖。
美丽的选择(代自序)
第一辑 作家·评论家·编辑出版家
三访文坛“老祖母”冰心
永生的秦牧
圣者王火
范若丁:刚毅执著的作家和编辑出版家
俞天白:谱写大上海乐章的高手——从俞天白著《大上海沉没》说起
熔金铸史写春秋——苏叔阳的思考和追求
姚蜀平:“为人类写一部书”
冯立三素描
陈忠实与永远的《白鹿原》
附:忠实永生
竹林:从球友到文友
张炜与说不尽的《古船》
宋晓黎杨:黑土地的歌者,“荒原杜拉斯”
《突出重围》和柳建伟的文学梦
惠芬,你会成为新时代的萧红吧
赵凯:从阴霾满天到阳光灿烂
第二辑 领导·同事·同窗
严文井:教我们玩七巧板的智者
夕阳风采话君宜
可敬可爱的牛大哥
附:天堂已传来迎宾的歌声——敬悼诗人牛汉
屠岸是“独一无二”的
苍茫冬日忆林辰
思忆王仰
王笠在我心中
孟伟哉印象
胸中海岳君心知——为赵克勤学长祝寿记
缪俊杰:老骥望八犹奋蹄
赤子丹心无冕王——悼朝垠
贤均,如果人真的还有来生
附录:
何谓益友
何谓良师
世纪书话——我和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遇合机缘
一、《铜墙铁壁》:再版时,要查一查有没有为彭德怀“招魂”的问题
二、《古船》:第一部用新的历史观写土改和反思当代历史的长篇小说险些遭到禁止出版的厄运(存目)
三、《大国之魂》:对文学新人不必求全责备,一个文学编辑,永远应该把发现、支持文学新人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之一
四、备受瞩目的《九月寓言》终于和《当代》失之交臂
五、《白鹿原》:拔地而起的艺术高峰。它在1997年底终于荣获“茅盾文学奖”,但同年5月,在“八五(1991-1995年)优秀长篇小说出版奖”评奖时,却连候选的资格都被粗暴地勾销了(存目)
六、《尘埃落定》《英雄时代>《狂欢的季节》:三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书之前内部有不同看法的优秀长篇小说
后记(一)
后记(二)
《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
欢快的“愚人节”
1986年春暖的日子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老编辑刘谈夫来京组稿,说该社准备出版现今健在的一批老作家的书信集,名单中有冰心。我便向老刘推荐我的同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级编辑周达宝来承担冰心书简的整理、编辑工作,因为她曾是冰心的《小橘灯》一书的责任编辑。我们几个当然必须先去拜访冰心。虽征得了她的同意,可行前又不禁犯起了嘀咕:冰心已经是86岁的老人,医生要她静养,好不好去打扰她呢?
还是达宝拿的主意。她说:“我这里有一盆君子兰,是李玲修让我捎给冰心的。我们就叫一辆出租车,带着君子兰去闯一闯吧!”于是,我们带上那盆珍贵的君子兰,便直奔西郊而去。
到了中央民族学院,才知道冰心已经迁入该校专为高级知识分子盖的新宿舍楼里。我们一行中,年近半百的我算是“年轻”的了,于是便自觉地捧起了那盆君子兰。上了二楼,一拐弯,只见米黄色的门面上赫然有黑墨涂写的“医嘱谢客”四个字,心里不禁有点犹豫。但既然大老远的来了,也管不得许多了,于是叩门。门开了一道缝,一位清瘦精干的保姆侧身挡着。达宝只好简单地说:“我给冰心捎花来了,让我见见她就明白了。”她边说边往里走,我们便也紧随着鱼贯而入。
冰心老人正安静地坐在卧室的办公桌旁边,那一动不动的样子,使人立刻想起她那“独坐沉思的脾气至今不改”的自述(见《寄小读者·通讯十》)。可是一见到周达宝,便高兴地拉她的手,温和地笑着说:“真没想到……请到客厅里去坐吧。”我们要搀扶她,她说不用,便缓缓地站起,双手抓着一个形状像车站检票口那样的金属架,不怎么费劲地便来到客厅。冰心一边走一边告诉我们,这轻便助行器是一位美国朋友的赠品。瞧她自信地移步的样子,这助行器确实轻便好用。
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里,靠西有几张较高的软椅子,东边是一排沙发。我正想在高椅子上落座时,冰心说:“你们坐沙发吧,这椅子高一点,我坐着起来方便。”我这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冰心,头上是灰黄斑白的头发,脸上当然已有些许老人斑了,但天庭饱满,皮肤白而微红,气色很好,那双眼睛还很有神采。她的穿着可就十分素雅了:藕荷色带浅黄方格的中式上衣,蓝黑色裤子,黑面布鞋,朴素中给人一种亲切感。达宝介绍老刘时,年近古稀的老刘恭敬地站起来,微弯着腰作自我补充:“1957年我被划成‘右派’,过去一向很拘谨……”冰心当即插嘴:“没什么,我一家都是‘右派’,文藻是‘右派’,儿子是‘右派’,我是‘右倾’,女儿是‘中右’……”脸上却是坦然的笑容。达宝说:“1969年下干校,我们同坐一列火车。你戴一顶小草帽,挡着阳光遮着脸,我看出是你,却不好上去认。”“那是什么时候呀,我正好拔了牙,还没安上,人家就把我称为‘无耻(齿)之人’……”冰心这样说,接着竞开朗地笑出声来。我在跟着大笑的同时,不禁在心里想:冰心到底是博爱的讴歌者,她毕生用自己的作品赞美深沉博大的母爱,甜蜜珍贵的童年和美丽纯洁的大自然,要她总是记恨着什么,大概还真不容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