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是希望通过系统阐述“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以期为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提供借鉴。为此,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规范研究法、理想类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扶贫案例的分析,提炼了旅游扶贫成功的“精准”成分。然后,探讨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特征及运行机理,并从涵义、作用(意义)、内容、主体、措施(途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各构成要素。*后,运用旅游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分析了乌蒙山片区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乌蒙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
本书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以期为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提供借鉴。从系统的角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规范研究法、理想类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
贫困是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反贫困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伴随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反贫困的重要形式之一。为进一步深挖旅游在反贫困中的潜力,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业界和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旅游与反贫困有效结合的途径。然而,与旅游和扶贫方面研究相比、与其在反贫困的重要性和效果相比以及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相比,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如何实现贫困人口受益方面。这一点在国内表现得尤为明显。受限于扶贫的大背景,在我国旅游扶贫实践中贫困人口的利益被长期忽视,行动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区域层面,导致旅游扶贫目标偏离,精准度较低。在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旅游扶贫实践,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成为业界和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希望系统阐述“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以期为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提供借鉴。为此,本书从系统的角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规范研究法、理想类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扶贫案例的分析,提炼了旅游扶贫成功的“精准”成分。然后,探讨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特征及运行机理,并从涵义、作用(意义)、内容、主体、措施(途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各构成要素。*后,运用旅游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分析了乌蒙山片区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乌蒙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
研究表明,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扶贫方式,它以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为目标。旅游精准扶贫是由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旅游精准扶贫帮扶、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构成的一个动态有机系统,其中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前提,旅游精准扶贫帮扶是关键,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是保障。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上述三个方面作用的共同发挥,因此应针对旅游扶贫具体情况,精准分析完善各自功能的途径。
本书共由六个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即第1章。从本书的选题缘由及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现状两方面阐述为什么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同时,明确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指出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即第2章。系统阐述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论,对比分析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旅游精准扶贫以系统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以“扶真贫”和“真扶贫”为目标,虽然它与旅游扶贫、扶贫旅游、PPT、ST-EP等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运行机理,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扶贫方式。
第三部分,即第3章。在第2章的基础上,运用理想类型研究法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扶贫案例,提炼了旅游扶贫成功案例的“精准”成分,以期为下文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可以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借鉴的成分主要体现在:精准定位旅游业发展潜力、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目标和形式,明确旅游扶贫帮扶主体、帮扶内容及帮扶措施,加强对旅游扶贫的监督管理。
第四部分分别从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旅游精准扶贫帮扶和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三方面分析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包含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系统分析了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给出了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涵义,归纳了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主要内容和识别体系,指明了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主体,构建了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意愿—能力”模型,提出了引入市场理性选择机制进行贫困人口识别的思路。指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应从旅游扶贫开发条件、旅游扶贫项目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三方面系统展开,其主体应包括政府、贫困人口、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旅游扶贫项目识别应遵循适应性、效益性和益贫性三个标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是那些既具有劳动能力又有参与意愿的贫困人口。
在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基础上,第5章系统分析了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给出了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涵义,构建了“三位一体”,即地区层面、社区层面和贫困人口个体层面的旅游精准扶贫帮扶体系,明确了旅游扶贫帮扶主体、内容和帮扶行为。提出应建立包含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贫困人口、旅游者等在内的多元主体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系统,围绕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所识别出来的开发条件短板和贫困人口参与障碍,从旅游扶贫开发条件、贫困社区建设和贫困人口参与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第6章系统分析了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明确了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内容和主体,提出了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途径,归纳了旅游扶贫效果监控体系。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主体由政府、贫困人口、旅游扶贫资源的其他投入者及社会公众共同构成。为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应围绕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旅游精准扶贫要素及旅游精准扶贫效果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通过健全和规范旅游扶贫管理体制、建立多元的旅游扶贫协调机制、建立动态的旅游扶贫监控机制来实现对旅游扶贫的精准管理。
第五部分,即第7章,基于旅游精准扶贫框架对乌蒙山片区进行实证分析。乌蒙山片区具备开展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旅游扶贫是片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扶贫方式,但从旅游精准扶贫的要求来看,片区内旅游扶贫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精准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建立动态的旅游扶贫项目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机制;建立多元的旅游扶贫帮扶体系,加大旅游扶贫帮扶力度,提高旅游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建立跨区域多元的旅游扶贫协调机构,加强旅游扶贫监管。
第六部分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归纳总结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观点。为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解,本部分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邓小海,1982年7月2日生,管理学博士。2004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旅游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多年一直从事旅游经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旅游学刊》等期刊上发表旅游管理论文10余篇,参著(编)旅游相关著作(教材)5余部,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